首页 > 走心文案 > 励志文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yulujidi.com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简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中一部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之作,是经典中的经典。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附:经典佛经讲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

【术】

【弘一大师著戊寅三月讲于温陵大开元寺】

自今日始,讲三日,先说此次讲经之方法。心经虽仅二百余字,摄全部佛法。讲非数日,一二月,至少须一年。今讲三日,岂能尽。仅说简略大意,及用通俗的浅显讲法。

【效果】

一、令粗解法者及未学法者,皆稍得利益。

二、又对常人(已信佛法)仅谓心经为空者,加以纠正。

三、又对常人(未信佛法)谓佛法为消极者,加以辨正。

【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前七字为别题,后一字为总题。般若——梵语也,译为智慧。

r常人之小智小慧上学者之俗智俗慧十非上二乘之空智空慧」L照见五蕴皆空,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之大智大慧。

┌小智慧 小聪明一亦云有智慧,与佛法相远。|小巧—上俗智慧 研学问,上等人甚好,亦云有智慧,但与佛法无涉。L空智慧 小乘人。

波罗蜜多,译为到彼岸。(就一事之圆满成功言)若以渡河为喻动身处………………此岸欲到处………………彼岸以舟渡河竟………到彼岸约法言之此岸………轮回生死须依般若舟,乃能渡到彼岸。J彼岸………圆满佛果而离苦得乐。

心,有数释。一释心乃比喻之词,即是般若波罗蜜多之心。

(心为一身之必要,此经为般若之精要。)大般若经云:余经犹如枝叶,般若犹如树根。

引证上又云:不学般若波罗蜜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

L又云: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

按般若部,于佛法中甚为重要。佛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者二十二年。而所说大般若经六百卷,亦为藏经中最大之部。心经虽二百余字,能包六百卷大般若义,毫无遗漏,故曰心也。

经,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契为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经者,织物之直线也。与横线之纬对。此外尚有种种解释。

【附:经典佛经讲解】

此经有数译,(七译)今常诵者,为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已略释经题竟。于讲正文之前,先应注意者。

研习心经者最应注意不可著空见。因常人闻说空义,误以为著空之见。此乃大误,且极危险。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因起有见者,著有而修善业,犹报在人天。若著空见者,拨无因果则直趣泥犁。故断不可著空见也。

若再进而言之,空见既不可著,有见亦非尽善。应(一)不著有,(二)亦不著空,乃为宜也。

(一)若著有者,执人我皆实有。既分人我,则有彼此。不能大公无私,不能有无我之伟大精神,故不可著有。须忘人我,乃能成就利生之大事业。

(二)若著空,如前所说拨无因果且不谈。即二乘人仅得空慧而著偏空者,亦不能做利生事业也。

┌真空(非偏空、偏空不真。)故佛经云+L妙有(非实有、实有不妙。)真空者,即有之空,虽不妨假说有人我,但不执著其相。妙有者,即空之有,虽不执著其相,亦不妨假说有人我。

如是终日度生,实无所度。虽无所度,而又绝非弃舍不为。若解此意,则常人所谓利益众生者,能力薄弱、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不薄弱,范围大者,须学佛法。了解真空妙有之理,精进修行,如此乃能完成利生之大事业也。

或疑心经少说有,多说空者,因常人多著于有,对症下药,故多说空。虽说空,乃即有之空,是真空也。若见此真空,即真空不空。因有此空,将来做利生事业乃成十分圆满。

菩萨 “菩提萨捶”之省文,是梵语。

【不】

菩提——觉……………以智上求佛法。L萨捶-—有情…………以悲下化众生。(众生)此外有多释。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浅……人空般若——二乘人入。(人空者、人体为五蕴之假和合、其中无有真实之我体。深|L深……法空般若——菩萨入。(法空者、五蕴亦空、如后所明。)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即旧译之五阴也。世间万法无尽。欲研高深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先于万法有整个之认识,有统一之概念。佛法既含有高深之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知亦尔。

此五蕴,即佛教用于总括世间万法者。故仅研五蕴,与研究一切万法无异。蕴者,蕴藏积聚也。五蕴亦称为五法聚,亦即五类之义。乃将一切精神物质之法归纳于此五类中也。

┌色蕴…障碍义即一切相障有碍之处境。与物质之义相似而较广。 ——一境处五蕴上受蕴…领纳义 即对于外境或苦或乐及不苦不乐等—之感受。此与今时人所习用之感情一 |词(即是随官感印象而生之官感感情)|甚合,若作了别解之感觉释之则非, 卜内心因了别乃属识蕴也。

上想蕴…取像义 即取著感受之印象而思想。上行蕴…造作义 即对外境之动作。L识蕴…了别义 即了别外境,变出外境之本体。

由外境色…………而感著种种受上由种种受…………而引起种种想上由种种想…………而发起种种行上由种种行…………而薰习内心之识L由内心之识………而变成外境之色轮转生死循环不绝空,此空之真理及境界,须行深般若时,乃能亲见实证。今且就可能之范围略说。

五蕴中最难了解其为空者,即色蕴。因有物质,有阻碍,似非空也。凡夫迷之,认为实有,起诸分别。其实乃空。且举二义。

(一)无常 若色真实不虚者,应常恒不变,但外境之色蕴,乃息息变动。山河大地因有沧海桑田之感,即我自身,今年去年,今月上月,今日昨日,所谓我者亦不相同。即我鼻中出入息,此一息我,非前一息我。后一息我,非此一息我。因于此一息中,我身已起无数变化。最显者,我全身之血,因此一呼吸遂变其性质成分、位置及工作也。

【附:经典佛经讲解】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此乃空大乘法。

大乘菩萨求种种智,以期证得佛果。故超出声闻缘觉之境界。

但所谓智,所谓得,皆不应执著。所谓智者,用于破迷。迷时说有智,悟时即不待言,故云“无智”。所谓得者,乃对未得而言。既得之后,便知此事本来俱足,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亦无所谓得,故云“无得”。

以无所得故一句,证其空之所以。

以上经文中,无字甚多,亦应与前空字解释相同。乃即有之无,非寻常有无之无也。若常人观之,以为无所得,则实有一无所得在,即有一无所得可得。非真无所得也。若真无所得或亦即是有所得。观下文所云佛与菩萨所得可知。

【菩提萨捶(乃至)三藐三菩提】

菩提萨捶等 说菩萨乘依般若而得之益。三世诸佛等 说佛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菩提萨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

菩提萨捶,即菩萨之具文。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者,无上也。三藐三菩提者,正等正觉也。

【附:经典佛经讲解】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咒者,秘密不可思议,功能殊胜。此经是经,而今又称为咒者,极言其神效之速也。

是大神咒者,称其能破烦恼,神妙难测。是大明咒者,称其能破无明,照灭痴暗。是无上咒者,称其令因行满,至理无加。是无等等咒者,称其令果德圆,妙觉无等。真实不虚者,约般若体。能除一切苦者,约般若用。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以上说显了般若竟,此说秘密般若。

般若之妙义妙用,前已说竟。尚有难以言说思想者,故续说之。咒文依例不释。但当诵持,自获利益。

【《金刚经》】

【概要】

《金刚经》于公元前994年间,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记录,由弟子阿难所记载。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至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

【纲要】

1.大乘以自度度他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六度以般若为本。

2.般若摄无量义:性体空寂,我法俱遣,情执尽空,得无所得。生知——诸法缘生,未见本性,逐相而转,迷而不觉。佛知——缘生性空,有即非有,当体即空,觉而不迷。

3.因迷而成六道,因悟而有三乘。

4.本经纲要——遣除妄想执著,念佛净心之枢要。

妄想—分别心—能变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r我执一烦恼障/业 ┌情执我见,实为爱根。无始无明-上惑< lL执著-L法执—所知障」苦 L爱根不除,心何由净。

妄想——分别心——能变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无始无明我执一烦恼障业情执我见,实为爱根。执著一惑法执一所知障苦爱根不除,心何由净。

5.般若是自性本具正智——无上正等正觉——照见事实真相,此即佛之知见。

6.老实念佛,则能一心不乱。若不断世间一切染缘,攀缘不息,何能老实。

【经题】

1.金刚:物名,金中之精,最坚最利。能坏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坏。又金刚宝光明能照数十里。喻般若正智,能破烦恼重障;彻见一切凡情妄相,照破无明。

2.般若:是梵语,意为自性本具之正智,所谓佛之知见。就理体曰觉性。又名实相般若。就作用曰正智,即观照般若。体用一如,觉照一体,故皆名般若。佛为一切众生,开示大乘,使令悟入者,名文字般若。

3.梵语波罗蜜:意为彼岸到。所谓离生死此岸,渡烦恼中流,达涅槃彼岸。波罗密又有到家、究竟、圆满诸多义。

4.梵语涅槃:意为不生不灭,所谓本自不生,今亦不灭。又翻圆寂。

5.因见思烦恼,而有分段生死。因尘沙无明,而有变异生死。

6.大智度论云:有无二见,皆属此岸;二执俱空,始达彼岸。

7.六度中,布施,舍也,若不舍,则不离此界。众生不肯舍,无观照正智耳。

8.般若波罗蜜,因位名圆满之观慧;果位则般若即是波罗蜜。

9.金刚即喻此观智,最坚、最利、最明。果位喻如来法身,金刚不坏身也。

经:具贯摄常法四义,常则三世不易,法则十界同遵。又有径义,修行成佛之路径。

【显体】

1.一切大乘经,皆以诸法实相为体。佛四十九年所说,无非宇宙人生真相而已。

2.智者大师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为经体。江味农以生实相为体。

3.实相即是非相,此中非字,是一切俱非,空、有、双亦、双非之诸相俱非,非亦不立。诸法实相,本来如是,真实如是。无以名之,强名实相耳。

4.离即不取之义,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无以名之,强名曰生。

5.文字诠此实相。观照,观此实相。实相般若,则圆满显现,到彼岸矣。

6.本经之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喻如金刚者,以其能离一切诸相,除我见,断烦恼,生实相。

【明宗】

1.宗者修也。经义之主体虽显,非修莫证。读经闻法,必以如说修行为主。

2.修学唯以自悟心性为主,不重经教,谓之宗下。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者,谓之教下。此佛家自称宗教也。

3.智者大师,以“实相之慧,修无相之檀”为本经之宗。

4.江注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为本经依体起修之妙宗。

5.本经修宗,在“无住”二字。全经观门、行门,尽在其中。

6.大智度论云:般若要旨,在离一切法,即一切法。

7.经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又云:以无我人众寿修一切附:经典佛经讲解不生气的艺术善法,则得阿耨菩提。阿耨菩提者,实相般若也。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观照般若也。因观照而证实相。

【辨用】

1.明宗,是明因位之修;辨用,是辨果地之证。而显体,是显因果之目的。

2.佛言:“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觉性,但以妄想执著所障,不能证得。”妄想,分别心是。执著,我法二执是。

3.起信论云:“以不达一法界故,不觉念起,而有无明。”不达即不觉,无明即妄想执著。

4.此经大用,能开众生究竟圆满之智慧。此智为一切众生性体所本具,即是众生皆有之如来智慧觉性。

5.性具智开,不觉者觉,无明者明,便是通达一真法界,便是从根本上破障断惑。

6.当知发大慈悲心,便是开此智。依教发心,分别心已融,我见潜消。故令发无上菩提心,灭度所有众生入无余涅槃,而实无众生得灭度。全经不外发挥此义。并忘其为菩提心,直令向一念不生处契入。

7.一切众生,以不觉十法界同一体性,妄想分别,起人我见,遂生三毒,造罪受苦,轮回六道。愈迷愈苦,愈苦愈迷。纵有善根遇善友劝令发心,归依三宝。以夙世障缘,叠起环生,欲修不得,修亦难成。故忏悔业障,极关紧要。

8.经云:“端坐念实相,是名真忏悔,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即是行深般若,无异念实相,是故能灭重罪,能消重业。

9.念实相者,空有不著,双照二边。实相之慧,从大悲生,以大悲广修六度,得无量福。

10.经体为生实相。修宗为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离相,观空也,修慧也。修善,不住空也,修福也。此是真忏悔,能灭重罪定业。内外障缘,一齐消尽。

11.若能于本经,深解义趣,信心不逆,尽能受持,为人解说。即为荷担如来事业,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乃至灭罪生福,当得无上菩提。

12.修行法门无量,而唯一宗旨,除障而已。障有三:惑障:见思烦恼是,除则成般若德。业障:一切罪业是,除则成解脱德。报障:六道苦报身是,除则成法身德。江注举破我,灭罪,成就如来,为本经之大用。

【《金刚经》解决什么】

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假如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我敢断定他一定还没树立正信。因为一个不清楚佛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的人,对于学佛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样也是搞不明白的。

从《金刚经》来看,佛法是解决心的问题。当机者须菩提就向佛陀提出:"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发菩提心,为修习菩萨道的根本;降伏其心则又是发菩提心所要达到的目的。《金刚经》就是围绕这样一个前提而展开的。降伏其心,是《金刚经》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佛法要解决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佛法也不妨称为心性之学。

生活在这个世间的人,对自己的生存十分重视。为了人生的幸福,我们上学,寻求谋生的知识;工作,获得生存的财富;成家,建立情感的依赖;锻炼,练就健康的身体。这些虽与我们人生关系确实都很密切,但还有更重要而又最不为我们所注意的,那就是我们的心。在附:经典佛经讲解不生气的艺术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烦恼时,首先总会责怪环境,很少有人懂得去反省内心。其实,心才是根源。世界的差别是由于人类心的差别,因为心的不同,这个世界才有文明与野蛮、道德与罪恶、痛苦与快乐、善良与丑陋、先进与落后、清净与染污、光明与黑暗。

我们要改造世界,获得人生幸福,无疑先要从心下手。大家知道,人类现代的物质文明,给人类生存带来了许许多多方便,今天我们所享受的物质条件,古代帝王做梦都不曾想过。但科技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恐怖、不安。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心,利用科技成果,制造那些杀伤性极强的武器,以此毁灭他人。广岛原子弹的爆炸,一座完整的城市,几百万人的生命在一刹那灰飞烟灭,多么可怕!科技本身并没有善恶可言,它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以用来毁灭世界,问题在于是谁来掌握它,拥有它的人有着一颗什么样的心灵。

假如我们的心充满着贪婪、嗔恨、愚痴、我慢、嫉妒,那么这个世界一定到处是战争、谋杀、偷盗、抢劫、强暴、欺骗。你想这将是一个多么险恶的世界;相反,我们如果拥有惭愧、慈悲、道德、智慧,世界就会出现善良、光明、和谐、安定的局面。一切唯心造,人们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

心的健康与否,又直接关系到人生的苦乐。古人云:风月无今古,情怀各相异。便是说的这个道理。风与月永远是那样,但人们心境不同,所产生的感觉往往大异其趣。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所谓的快乐,除了外在的顺境这个因素,还需要有主体的心灵去感受。当你感受时觉得快乐,那才是快乐;假如你觉得痛苦,那就是痛苦。正像用同样的饭菜,健康时享用它,觉得可口香甜;病弱时食用,毫无味道。同样坐在椅子上,一个远行者坐下来休息,感到快乐无比;而看书写作者,因为坐的时间长了,觉得厌倦。看来一个人的快乐与否,实在不能从表面看,只有当事人才是最清楚的。

拥有健康心境,是建立快乐幸福的根本。一个人倘若心境不好,有钱痛苦,没钱也痛苦;有地位痛苦,没有地位也痛苦;有爱情痛苦,没有爱情也痛苦;有事业痛苦,没有事业也痛苦。拥有良好心境,与上面所说的情况就截然相反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有良好的心境呢?因为我们有烦恼,烦恼是扰乱内心宁静的因素。我们有烦恼,所以我们才活得不自在。

《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的不安定的烦恼因素。如何降伏烦恼呢?般若法门告诉我们,从通达空、无住入手。我们之所以产生烦恼,是因为六根缘六尘境界时,执我又执法,由我执法起贪嗔痴烦恼。如果能以般若智,通达我法空,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住色声香味触相,那烦恼自然不生,其心自然降伏。

【持诵《金刚经》要诀】

一、佛法简要之诀,在“离分别”。一部楞伽经精义,也只是教人“离六十二见的分别心”,但必须放下万缘,始能做到“离分别”。放下万缘,并非意要“出世”,坛经明示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在家亦得”,“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放下自己的攀缘心和世情俗虑,就是真正的放下,与工作环境、家庭环境没太大的关系。能离分别,则“照体独立”,不妨“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便是十字街头好修行,火中生红莲。

二、佛法舍摩诃般若波罗蜜,其余尽属方便,咸非真实;“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唯此一佛乘,无二亦无三”,又有“五度如盲,般若作眼"之说。所谓一真不二,非般若而何?离开摩诃般若波罗蜜,即无三昧、正定、正受可得。所以佛说:“若有人能于此经(金刚经)受持读诵……皆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http://www.yulujidi.com/zouxinwenan/lizhiwenan/36075.html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评论底部广告位

语录基地网

http://www.yulujidi.com/

| 陕ICP备18015394号

句子大全网 | 语录基地网 语录大全

让文字诠释最美的心声

让文字的温度,温暖生活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