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心文案 > 励志文案

不受感情支配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不受感情支配

如果人必须依靠外力,而无法自己做出决定,那么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就不会是今天这样的了。因为教育和治疗都是以人可以在适当的外部影响下做出改变为前提的。

很多人都认为理智无法压制感情,所以人才会被感情支配。再理性的人也会有突然爆发,忍不住疾言厉色,甚至动手的时候。

不受感情支配

想要认清感情的本质,有一个方法是思考如何抑制本来应该是无法抑制的感情。

另一个方法则是坚信人不会被感情支配。感情并不是不可抑制的、非合理性的东西;人是因为各种目的才会变得情绪化,对于感情的理解和处置感情的方式也会因为目的的不同而不同。

我们来举个关于怒气的例子吧。很多人会突然发火。通常情况下,这种突然产生的怒气,和引发这怒气的原因之间几乎没有时间差,所以看起来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因果关系。实际上,不管看起来这因与果之间间隔的时间是多么短暂,在那一瞬间当事人已经做出了判断,或决定把怒气发泄出来,或决定就此忍耐,即选择了对他们自己来说是“善”的行为。

很多情况下,怒气是为了支配他人而产生的。如果我们知道发怒的目的是什么,那么就能验证这一次的发怒行为是否最终有效地达成了这个目的。当然,支配他人的意愿本身也大可商榷。如果一个人说话总是疾言厉色,那他一定有过以这种方式令别人听他的话的经验。但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别人听他的话,肯定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如果他能领悟到这一点,也许就会采取和过去不一样的行为了。

【关于心理创伤】

阿德勒曾对心理创伤做出过否定的批判。但这不意味着他本人对于心理创伤一无所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阿德勒曾以军医的身份参军。他在战场上见过人与人互相残杀的现实。

【接受幸福的勇气】

【人生幸福的行动指南】

当人被迫无法出于自身意志做出选择时,他们就可能会精神失常。但阿德勒之所以否定心理创伤,实际上是不认同只要遭遇了坏事就必然对心灵造成伤害的这种绝对因果链。当然人在遇到重大事件时会受到巨大的影响,但即便是相同的一件事情,也并非会令每个经历者都产生同样的心灵创伤。

【阿德勒的说明如下:】

“任何经验本身并不是成功也不是失败的原因,我们不要因为之前经验所产生的冲击——也就是所谓的创伤——而痛苦,而是要从经验中找出能够使我们达到目的的东西。不应由经验来决定自我,而应该由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来决定。当我们以某种特殊经验来作为自己未来生活的基础时,很可能就犯了某种错误。意义不是由环境决定的,而我们则以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自我。”(《自卑与超越》)“从经验中找出能够使我们达到目的的东西”这句话中的“目的”,如果指的是“从人生的种种问题中逃走”这件事的话,那么一旦出现心理创伤,我们就会想要达成这个目的。这也是阿德勒所认为的问题所在。

比如,声称自己有心理创伤的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有时会出现越来越明显的逃避倾向。本来就不想工作的人,也许会把心理创伤作为理由,更加逃避工作。

又比如,在经历过灾害或事故后的初期,当事人回到事发场所时,经常会心跳加速,也可能出现头痛的症状;但久而久之,一些人就会发展为仅仅接近事发场所就会出现应激反应;那之后甚至很快就会恶化到连门也不愿意出的地步。

【自卑情结】

当然,我们很难对受到巨大打击的人做出这种说明。

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的很多情况下使用的理论,阿德勒称之为"自卑情结"。这里的A指的就是自己和他人都不能不接受的理由。比如神经症,或者在这里被我们视为大问题的心理创伤。

人在不得不自相残杀的时候,肯定无法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在遭遇灾害的时候也是一样。因为此类情况的发生不是我们的自由意志可以决定的。

【接受幸福的勇气】

【人生幸福的行动指南】

既然如此,为什么阿德勒要否定心理创伤呢?因为,无论经历了多么痛苦的过去,我们也必须继续生活下去,所以不能把心理创伤当成理由,去回避那些必须由我们自己解决的问题。

即便心灵受到伤害,也不是所有人都一定会得心理疾病。有的人为了逃避人生问题会声称因为某次不愉快的经历导致了心理创伤;虽然他们这样说的依据在于决定论,但其实这决定论也是蕴涵在目的论中的。因为他们最终还是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希望能将自己不努力解决问题的态度合理化,只不过他们在这里使用了决定论的方法。

即便遭遇大难后出现了创伤后反应,重要的是,不能让这些症状恶化和长期化。所以,我们也决不能回避人际关系的问题,不能把过去的经历当作现在的问题的原因而不去积极地面对它们。

【目的也是原因之一】

上节我们提到,决定论是蕴涵在目的论中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目的也是原因的一种。以雕塑为例,青铜、大理石和黏土是其“质料因”(构成事物的原材料),雕刻家是其“动力因”(行动开始的起点),雕塑所表现的以及雕刻家所描绘的形象是其“形式因”(事物的本质),最后还有“目的因”(事物产生的目的)。除了目的因之外的其他三因,即便俱全,雕塑也不能成形。因为如果不是雕刻家想到要制作这个雕塑,那么它从一开始就根本不会存在。必须首先抱有某个目的,比如为了把他卖给别人,或者为了留给自己欣赏,雕刻家才会决定制作这个雕像。

苏格拉底在被判处死刑后,没有逃跑,而是选择坦然面对。这也许可以用他自己所说的骨头和筋腱的构造,也就是身体的条件来解释。但归根结底,如果苏格拉底不认为赴死对自己来说是“善”,那么他早就已经逃到迈加拉或维奥蒂亚去了(柏拉图《斐多篇》)。

这"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因,其他的原因都是“副原因”,这些“副原因”也是事物产生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但毕竟不是“真正的原因”。

阿德勒以目的论作为理论根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理论只关注目的。他认为事物发生的主要的原因是目的。针对某一行为提出"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问题时,阿接受幸福的勇气人生幸福的行动指南德勒所使用的“原因”这个词语,指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物理学或科学的因果关系”(《儿童教育心理学》)。

例如,大脑和其他器官的生理上的状态变化,会成为引发心身疾病的质料因。症状是因为质料因而产生的,但显然制造症状并不是我们的目的。从目的论的立场来看,并不是只要质料因存在就必然会引起症状。

但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质料因,我们也就不会生病。比如,心肌梗塞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硬化。我们虽然把冠状动脉硬化的症状称为心肌梗塞,但是病人的身体也不是为了实现心机梗塞这个目的才让冠状动脉硬化的。

关于人的经验也是一样,经验未必一定会导致心理创伤。过去的经验虽然是现在的问题的原因(质料因),但并非是前者引发了后者。

有人认为,孩提时代被父母虐待的经历,与成年后无法与伴侣和睦相处之间有着因果关系。但这充其量只是“表面”的因果关系。其实,正如我们刚才讨论过的,过去的经验与现在的问题之间的所谓“因果关系”的背后,有着人们想要逃避问题的目的。

如果坚信这所谓的因果关系,并且向无法回溯的过去的经验追讨如今人际关系上种种问题的根源,那么人就可以说服自己,不用解决眼前的问题了。所以人之所以会用因果来解释过去与现在的关系,到底还是因为想要模糊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责任。

【超越决定论】

阿德勒是生于十九世纪的思想家。当时,有很多思想家都认为人类是受到肉眼不可见的规律所支配的,世界也是如此。

比如,弗洛伊德就认为无意识决定意识,但这些思想并非古希腊时代以来的主流。

这种思想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只要把生活的不易和不幸的原因归结到心理创伤或社会阶级上,自己就不用负责了。

无论什么样的时代,那些看得到肉眼不可见的规律的人往往手握权威。阿德勒说过:“不能让患者处于依赖他人和不负责任的位置。”(《自卑与超越》)因为如果患者把自我选择之外的事物当做其生活不易和不幸的原因,那么他们就无法认清自身的责任了。

【接受幸福的勇气】

【人生幸福的行动指南】

“处于依赖他人的位置"指的是对患者说诸如"不是你的错"之类的话。如果治疗者令患者相信"不是自己的错",那么就是在告诉患者可以依赖他们。一旦洞察了这一点,在此之前一直抱有自责心态的人就得到了精神上的宣泄。即便是那些十分抵触治疗者的解释的患者,只要对他们说类似“你只是自己不明白罢了”这样的话,就能很容易使治疗者处于权威者的位置,并且轻易引发患者对他们的依赖心理。

【关于原罪】

基督教认为人天生有罪,因此无论行多少善,人也无法得到救赎。

《圣经·诗篇》中有一处把人比作“翻背的弓”。“罪”这个词在希腊语中写作&μaprLα(hamartia),本意是“偏离靶心”。如果说人做一切应该做的事就是“正中靶心",那么弓箭偏离靶心指的就是“罪”了(北森嘉藏,《圣经解读》)。但若这把弓本身就是扭曲的,那么人不管怎么练习也无法射中目标。

北森嘉藏指出,《新约》借圣保罗之口也表明了同样的观点。

"因为我所做的,我不明白;我所愿意的,我没有去做,我所厌恶的,我倒去做。”(《罗马书》)我认为,人之所以无法实践善行,不是因为弓是扭曲的所以再怎么练习也无法射中目标,也不能说只要弓是完好的就能在不断练习之后射中目标。与其说是因为练习不够,倒不如说是因为人对于“善”的本质的认知不够。在迷失目标,或者无法认清目标的情况下,无论怎么练习都是没用的。套用柏拉图的说法,认清目标在哪里指的就是认清何为“善(有利)。只要知道""善”的本质,就不会出现不管怎么努力也无法实践善行的情况,也不会出现因为练习不够而导致无法实践善行的情况。"圣保罗所说的“无法做自己愿意做的事”的情况也不会存在。总之,只要知道何为“善”,就一定能够实践“善”;如果无法实践"善",那一定是因为不知何为"善"。

把现在的问题归因于过去的这种观点,与原罪思想是相同的,二者都是免责的理论,也都属于决定论。如果抱接受幸福的勇气人生幸福的行动指南有这样的想法,那么就真的无法得到救赎了。然而,不愿正视自我责任的人仍然会支持这种免责的理论。

【作为启蒙思想的主知主义】

当然,有的人选择这样的想法并非为了免责,而可能是另有目的。人在遇到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物时,大都会认为靠自己的力量什么也办不到,行动的意志很容易就会受到挫折。这类认为自己什么都办不到的人也是决定论的支持者。

如果人在面临问题的时候自暴自弃地认为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只要存在这种想法,他们就只能放弃努力,接受现状了。

这样的结果对一部分父母、教师、上司和执政者来说是有利的:他们省去了很多麻烦。他们认为,子女、学生、部下和国民如果知道自己能够改变现状,这对于权威人士来说就会构成威胁。能够理性判断的人,是很难以感性的方式被说服的。

决定论是一种反启蒙的思想。在古希腊的雅典,虽然学者们已经开始用科学的方式说明日食发生的原理,但反启蒙的思想仍然占据主流,令时代难以进步。

当时,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提出了日食和月食分别是由于月球和地球遮住太阳光造成的,以及月光只不过是太阳光的反射等观点。

在波斯战争的前奏——吕底亚和米迪亚两国的激战中突然发生了日全食。后来,统治雅典三十年的伯里克利出发远征伯罗奔尼撒半岛之前,也遇上了日食。水手们以为这是某种不祥的征兆,十分恐慌。于是伯里克利便展开自己的雨衣,遮住了水手们的视野。告诉他们日食就如同这雨衣,只是令人眼前昏暗罢了,只不过日食比雨衣覆盖的范围要大得多,绝不是什么可怕的前兆。伯里克利的解释用的就是刚才我们提到过的阿那克萨戈拉提出的观点。伯里克利之所以不是一位平庸的政治家,就是因为他向阿那克萨戈拉学习了很多知识。

然而,伯里克利死后,西西里岛发生月食时,不仅土兵,就连身为将军的尼西亚都认为这次月食是不祥的征兆。当时雅典军队已经决定立刻从叙拉古撤退,但因为月食延迟了行动。结果叙拉古军队借机封锁了海湾的出口,雅典军队失去了逃跑的机会,并受到叙拉古军队海陆两面接受幸福的勇气人生幸福的行动指南的夹击,最后全军覆没。

我们不知道伯里克利时代的启蒙运动究竟已经前进到了哪一步。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尼西亚所坚持的迷信思想令时代倒退了。

知善者必能行善,这种主知主义式的思想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没能长期成为主流。在前文我们说到,三木清指出幸福不是单纯感性的东西,必须将主知主义与伦理上的幸福论相结合。古希腊时代以来对于幸福的看法,即人皆向善、人都想要幸福,都是由解答何为善、何为幸福的知识所支撑的。

这样的观点,与强调反智的幸福感的观点是无法相容的。正如我们已经提到的幸福与幸福感是截然不同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不受感情支配:http://www.yulujidi.com/zouxinwenan/lizhiwenan/30749.html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评论底部广告位

语录基地网

http://www.yulujidi.com/

| 陕ICP备18015394号

句子大全网 | 语录基地网 语录大全

让文字诠释最美的心声

让文字的温度,温暖生活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