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名言名句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1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 “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 “那应该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切勿强加给别人。”
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 "恕",推已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最早将忠恕联系起来的是中国春秋时代的曾子。他在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孔门的弟子以忠恕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的具体运用。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所谓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孔子说是“一”以贯之,而不是“二”以贯之。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已,推己及人。所谓人心都是肉长的,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已出发,推已及人,其关键,全在于一个“己”字。儒家只要讲忠恕,都在强调对“已”的限制和要求,而不是对人的要求,强调在实际接人处事待物行为中要有限制,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已的要求,就是“诚”或“忠”。
因此,这个推己及人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消解对私己的偏执,从而保证人我、人物各在其自身的限度内有所成就的过程。
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我国产生过众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贤,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和“已达达人”的崇高典范。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 “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 “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
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已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已及人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钦佩和效法。
在当代社会,无论是与人相处,还是处在职场、商场中,我们都需要这种推已及人的精神,因为它是我们生活和谐的保障。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孔子的名言名句:http://www.yulujidi.com/mingrenmingyan/jingdianmingyan/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