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当它作为元旦社论的标题向 社会扩散时,并没有在人民群众中引起太大的共鸣和响应;到 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历史还它以本意,使它成为鼓舞中国 人民奋进、开拓的口号。尤其是当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热 潮掀起后,在这一 口号的激励下,从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到两鬓染霜的中老年人,都在书山中攀登,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他们挑灯夜战,他们奋笔疾书;图书馆、新华书店常常是人群 最为爆满的地方。人人都有一种紧迫感,有一种把耽误了的时 间夺回来的拼命精神。正是这种奋力拼搏的攀登精神,为共和 国的新的春天增添了浓郁的翠绿,也只有迎来了这样的春天,“攀登”才能真正结出硕果。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那场“史无前例”的“革命”中,大“革”了文化“命”,使知识贬值、知识“反动”,学校不搞教育了,社会不需要文化、不需要知识了,工矿企业也不发展了;于是,学校出来的毕业生成 为呆在城里“吃闲饭”的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68年12月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早在1955年,毛泽东就讲过:“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从此,“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就 成为一段时期内最时髦的标语口号了,于是,全国便掀起了知 识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农村第一线,到农村安家落户的热潮。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共达1600多万。
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一些人烟稀少的地区、为一些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到艰苦的地方去磨练,去体验农民、牧民的劳动生活,这对城里青年当然也是一 种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的锻炼。许多插过队的 老知青都深有感触地说,当年插队学到的东西,是一笔不可多 得的精神财富,这对于他们日后在逆境中顽强拼搏、事业有成是大有帮助的。从这一点上说,“广阔天地”确实“大有作为”。
但是,从指导思想和当时环境看,把城里大批受过教育的青年送到农村,是包含着许多历史悲剧性的因素的。
“文革”的动乱,使国民经济的发展陷于停顿,加之停产闹 革命,城市里便出现了大量的闲置劳动力,即待业青年。为减 轻城市就业的压力,让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无疑是一种“捷径”,实际也是一种无法有效解决现实问题的无奈。yulujidi.com
在极“左”思想的倡导者看来,缩小城乡差别,不是用发展 生产力,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来达到这一 目的,而是采取疏散城 市人口,让受过教育的人去干简单的体力劳动,名曰“锻炼”、“不吃闲饭”,实则是对知识的否定,是社会发展的倒退。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作为短期分批锻炼是有一定可取 之处的,但作为一项长期政策来实施,则完全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曾讲过:“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是对当时军队建设、大生产运动、制度建设等主要工作的形象概括。“文化大革命”期间,重提“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并把它作为一个口号宣传,这是有着一定客观背景要求的。
在“打倒一切”、“砸烂一切”、“破四旧,立四新”的“文化大 革命”中,所有的法律法规、制度条例都被作为“封资修”的东西否定了, 一切秩序和纪律都荡然无存,整个社会陷入无政府江青等人利用北京海淀区中学第一小学学生黄帅(前右)的一封信,组织大批“师道尊严”主义状态;企业里、生产中的规章制度被作为资本主义的“管 卡压”而“批倒批臭”,所有单位里的领导成为“走资派”被彻底 “打倒”,工程技术人员被作为“反动权威”扫地出门;在学校占 一统天下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管制对象,教师已无任 何“尊严”,学校要学工、学农、学军……一切都乱了套, 一切都在放任自流。
这种混乱状态严重破坏和干扰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1967年和1968年,我国主要经济生产指标连续出现了大幅度滑坡,市场供应极其紧张。如果听任这种混乱再延续下去,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都将走向崩溃,除了整顿必要的生产生活秩序外,已经别无第二条路可走。
就环境的艰苦和物质条件的恶劣而言,这个时期与抗战 时期的延安有着某些相同之处,于是从提出“加强纪律性,革 命无不胜”开始,扭转社会秩序和生产秩序。1968年底,周恩 来抓住各省“革命委员会”全部成立的有利时机,指示立即着 手编制国民经济计划。1969年2月,中断了两年的全国计划 会议召开,下达了《1969年国民经济计划纲要》,终于使停顿了两年多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得以有计划地进行。
到了1970年,国民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好转,各项工作逐 步走上正轨,制定了一系列为恢复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有关 措施,包括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行内地战略后方的建设, 发展“五小”工业,建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等。此外,还召开了一系列的专业会议,规划各行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加强纪律性”,不仅是建立遵守纪律的制度,也是培养每 个人的纪律意识。引申一步说,就是恢复被“文革”破坏、否定 的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制度、规划和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 了我国国民经济和其他事业在“十年动乱”的艰难时期能够得到难得的恢复和发展。
但是,毕竟由于“文化大革命”上未完全终结,极“左”思想 还占据着统治地位,有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仍然 是有限度的,整顿所产生的实践性效果是很有限的;因此,“无不胜”在许多方面只是一种愿望和理论的抽象。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1969年,中苏边境发生了多起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中国 国家安全的形势顿时严峻起来,对此,毛泽东提出,要立足于 大打、早打。这一估计,加重了中国共产党内部早已存在的认为国际形势日益严重、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看法。
于是,战备工作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1969年6月, 当时军委办事组召开的座谈会上提出,要用打仗的观点,观察 一切,检查一切,落实一切;并提出了庞大的国防建设计划,要 搞独立的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这一年的12月,经中共中央 批准,又在军委办事组下成立国防工业小组,以加强对国防工业的领导。1969年国防战备费用比上 一 年增加34%,1970中国边防士兵和入侵的苏军交涉年、1971年又继续递增15%~16%;这三年,国防工业和国防 科研投资在国家基本建设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为11%。与此 同时,还成立了全国性的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和各省市、自治区 人民防空领导小组,以加强对防空工作的建设和指导。国家投 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挖防空壕,建防空洞,修筑战备设施,形成了全民搞战备的运动。
由于着眼于随时打大仗、打世界大战,尽管当时国民经济 是比较困难,但战备工作却一直没有停止,建立三线大后方的 工作也始终没有停止。毛泽东提出的口号是:“深挖洞,广积 粮,不称霸。”它一方面提出了战备工作要抓的主要内容,又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时期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http://www.yulujidi.com/haocihaoju/miyudaquan/54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