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在我国历史上,内阁职权和地位多次演变,那么,内阁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呢?内阁官员的名称如"某某殿大学士"、"某某阁大学士"等官名,开始于唐朝。唐玄宗末年时设置了翰林学士,是由擅长文词的朝臣所担任。翰林学士并无品秩,是行政系统以外的差遣,只在宫内学士院轮值,以备皇帝不时宣诏,代其草拟诏诰文书。当时撰拟诏敕原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只负责非正式的特别诏命,所以他们只是皇帝的私臣,也仅是应和诗赋文章而已。在代宗大历年间,翰林学士仍是人员少,地位无足轻重的。
到了德宗即位后,翰林学士便日渐受到重视,不仅被称为"内相",后来更获得“知制诰"的头衔,除了取代中书省中书舍人部分职权,并整日在皇帝身边,常有进言机会,还成了草拟机密诏制且能参与政务的要职,而有的人还担任宰相了。因此,日后很多宰相都是从翰林学士中选拔。
宋沿唐制也设翰林学士院,宋代翰林学士的地位更是受到推崇,皇帝将这些饱学之士视为智囊,实际上就是皇帝的顾问,备受礼遇。《宋史•职官志》记载:“观文殿大学士之职,资望极峻,无吏守,无职掌,惟出入侍从备顾问而已。"皇祐元年"诏:置观文殿大学士,宠待旧相,今后须曾任宰相,乃得除授。"由上可见,唐宋时虽有"殿阁"和"殿阁大学士"之名,实际上都不是“内阁”。yulujidi.com
到明清时内阁就成了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关了。
明代时,太祖鉴于历代宰相职权太重,对皇帝权位构成威胁,于是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废除宰相一职。太祖将三省之制全废除,改由六部尚书分担国务,但六部彼此各不相属,且直辖于天子,由皇帝总揽政务,因而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但皇帝日理万机又兼任宰相之职能,国事繁琐,根本无法管理所有政事。于是洪武十五年仿宋制成立殿阁学士,即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这些殿阁皆在内廷,他们常在皇帝的宫殿内与皇帝进餐,又经常侍奉于皇帝殿阁之下,进而起到辅佐的作用,就是皇帝的秘书处,为避宰相之名,办公的地方设在内廷的殿阁,故称内阁,秘书就是内阁大学士。而殿阁学士大多翰林院出身,少数也有朝中大臣或硕德宿儒担任。内阁制度于此时期开始萌芽,由此可知明代内阁是由翰林官发展而来。
不过殿阁大学士的地位并不高,品秩不过是五品,其任务是随侍皇帝左右,以备顾问,为皇帝处理奏章诏书而已,并不参与政务。直到明成祖永乐初年,大学士可以参与政务,并有了正式"内阁"的名称,后内阁职位渐重,逐渐把持朝政,大学士又成为实质上的宰相,故称为辅臣,为首者则称首辅。在唐代时,中书、门下省官员常互称"阁老",也因此明代大学士就被一般人尊称为“阁老”。
清沿袭明制,仍设内阁。在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内阁之职掌又为军机处所夺,遂不再干预政务,其地位及权力就日益低落。直到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军机处并入内阁,恢复内阁的形式,再度成为最高行政机关。而内阁由明代发展至清代,逐渐由皇帝私臣演变成宰辅,再演变成政府机关。从此,“内阁”就成为政府最高权力部门的代称,"明镜高悬"与"虚堂悬镜"在古代官府的大堂上,高高地悬挂着一块大匾,上边写着“明镜高悬"四个大字。那么,"明镜高悬”的典故出自哪里呢?它有什么含义呢?这里需要先搞清什么是"明镜"?“明镜”是明亮的镜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的《淮南子•傲真训》记载:“莫窥形于生铁而窥形于明镜者,以睹其易也。"后来比喻见识高明或明察秋毫。唐朝杜甫《洗兵马》诗句:"司徒清鉴悬明镜。尚书气与秋天香。"晋代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卷三记载:相传秦始皇得到一面长方形铜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相传此镜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并能照出人心中的邪念。因为此镜出于秦地,故被称为"秦镜"。秦始皇得到这面宝镜后,常用它来照宫中人,一旦发现了谁心存邪念,就严厉惩处。
又据《西京杂记》记载:公元前206年,刘邦、项羽灭秦争霸。刘邦率军进入秦朝都城咸阳(今西安),在皇宫里,他看到无数的珍宝奇物,大开眼界。其中有一块铜镜,明艳异常。人若在它前面照镜子,就能看见人的五脏六腑;如果有疾病,就能看出生病的部位。后来官吏借用这一典故来说明自己审案的公正和明察秋毫。由于这块镜子出产在秦国,所以又被称为秦镜;又因为这块镜子功能奇特,所以人们经常用“秦镜”来比喻官吏精明机智,善于断案。后来,无论是清官、贪官,还是糊涂官,为了标榜自己清正廉洁、公正严明,都在公堂上挂起了"秦镜高悬"的匾额。如清朝李渔《比目鱼•骇聚》:“若非秦镜高悬,替老夫申冤雪枉,不止殒身败名,亦且遗臭万年。”
历史上,人们对秦始皇的“苛政"非常反感,觉得“秦镜”不如明镜,就将"秦镜"改为“明镜"了,“秦镜高悬"便演变为“明镜高悬"了。如元朝关汉卿《望江亭》第四折:“只除非天见怜,奈天天又远,今日个幸对清官,明镜高悬。”
与“明镜高悬"意思相同的还有“虚堂悬镜”。
“虚堂悬镜”出自《宋史•陈良翰传》。南宋大臣陈良翰为人庄重,为官宽仁、公正。他曾在温州瑞安县做知县。当地民风以强悍耿直闻名,以往的官吏常以严厉之法治理百姓,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在陈良翰当瑞安县知县时,他却以宽厚的手段对待百姓,催缴租税时不下达命令,只宣布各种东西的名号物色,老百姓都很积极的缴纳。在审理诉讼案子时,陈良翰也秉公办理,所做的判决也都和实际情况相符合。
有人问陈良翰是用的什么办法治理地方时,陈良翰回答说:“无术,第公此心,如虚堂悬镜耳。”
"虚堂悬镜"的意思说的是,就像在空堂里悬挂镜子一样。比喻办理事情、审查案件,廉明公正。也比喻目光敏锐,见识高明,能洞察一切。
后来,人们用"虚堂悬镜"比喻只要心存公正,自能洞察是非。
为官清正廉明,遇事秉公办理,心中装着百姓,不管有没有"明镜高悬"、"虚堂悬镜"等形式,也能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受到老百姓欢迎。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历史上"内阁"的演变】:http://www.yulujidi.com/zouxinwenan/lizhiwenan/36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