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心文案 > 励志文案

让步之道:退一寸方能进一尺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让步之道:退一寸方能进一尺

为人处世,最难以做到的是让,最需要做到的也是让。古人说“上善若水”,让步就是一种像水一样以柔制胜的智慧。你让人,人敬你,和谐的关系自让步中来,事业的顺利自让步中来。一个人什么时候学会以弱示人、让人一步,其人生境界便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1.让人一步天地宽】

让步之道:退一寸方能进一尺

谁都想拥有一个和顺的外部生存环境,说话呼风唤雨,办事海阔天空,生活适意自在。这种状态并非完全达不到,但需要拥有一种独特的人生智慧——让步。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常会发生矛盾,即使血缘至亲也难免发生摩擦。其实,许多矛盾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对别人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恕,世上就会多些和谐,少些冲突。

可惜的是,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更多的人选择了争,其结果是即使勉强得到,也弄得个头破血流、两败俱伤。其实,只要其中一方稍作让步,便能海阔天空。

有兄弟二人,毗邻而居。有一天早上,有人敲哥哥家的门,哥哥打开门,看到一个背着木匠工具箱的男人。木匠说: “我正在寻找打短工的机会,也许你有些小事需要别人来做,你看我是否可以替你做这些事呢?”哥哥说: “我确实有份工作可以提供给你。”说着,他带木匠来到离家不远的小溪边,指着对岸说:“你看,那边是我弟弟的家。上个礼拜之前,这里还没有这条小溪,可是他带着推土机回来,这里的草地就变成了小溪。他也许是想用这个来激怒我,因为之前我们曾吵过一架。可是我会让他更难受的,我想让你给我建一个篱笆墙,这样我就永远不用看见他的地盘了,让他明白他也没什么大不了的。”yulujidi.com

木匠想了想,说: “我明白了,我一定会把这件事做得让你满意的。”

哥哥给木匠把材料准备齐全,就离开家去城里办事,等到日落时分,他从城里回来,木匠刚好把活干完。哥哥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哪有什么篱笆,眼前分明是一座桥!一座精致结实的木桥把小溪两岸连接了起来。这是一件精美的作品,但并不是他想要的。哥哥正想斥责木匠,忽然看到弟弟正从对面走过来,弟弟走上桥一直来到哥哥身边,羞愧得泪流满面,说:“哥哥,我对你干了那些事,说了那些话之后,你还能建这样一座桥,想想我实在是太过分了。”哥哥恍然大悟,紧紧握住弟弟的手,感动得不能言语。

木匠微笑着收拾好工具,准备离开。哥哥说:“请你留下来吧,是你帮助我们兄弟重归于好的,我很感激你。”

《论语·卫灵公》一文中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孔子的经典语句之一,也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所在,更是自古以来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所奉行的格言警句。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别人,这才是仁义的表现。这句话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如果我们都能够以对待自己的行为来对待他人,就能做到宽宏大量,柔忍处世,宽容待人。

2.如果没法改变,就试着去接受生活中,有的人喜欢以佯装强硬来显示自己的强大,实际上却心虚得很,这是一种表面强硬内心彷徨的表现。真正强大的人恰恰相反,他不害怕向人示弱,为了实现某一目标也不排斥主动妥协。

在基督教的文化中,有一种不以恶抗恶的“境界”主张。《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6章上说: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不要与恶人作对,要爱你们的仇敌。这些话看似简单、矛盾,其实蕴藏着十分精深的哲理思辨和境界主张。上帝都宽宥了罪犯和恶人,你又怎样不为呢?如果你能像上帝那样宽宥罪犯和恶人,你也把自己提升到了上帝一样的境界。而且恶不能抗恶,以恶抗恶只会恶性循环,了无终止。世界必须由善来终止恶,人类才有最终的光明和希望。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退出政坛后,有一次骑着一辆自行车在跑道上闲逛。这时,有一位女士骑着自行车从另一个方向急驶而来,由于没有刹住车,最后竟与丘吉尔相撞了。

“你这个糟老头没长眼睛吗?你到底会不会骑车?”这位女士恶人先告状地破口大骂道。

丘吉尔对她的恶语并不介意,只是不断地向她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还不太会骑车。看来你已经学会很久了,不是吗?"这位女士的气立刻消了一半,再仔细一看,对方竟然是伟大的前任首相,她感到羞愧难当,喃喃地说:“不……不……您知道吗?我是半分钟之前才学会的……教我学会骑车的就是阁下您。”

我们在生活中,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也会事出有因或莫名其妙地遇上各种各样带着恶意的事情。这时,我们便容易动怒、较劲,非要拼个你死我活,鱼死网破。这是因为,人有一种天生的对抗情结,遇到敌对或敌意的事情便容易以死相争。如果是性命攸关或原则性的事情,倒还情有可原,说得过去。若为那些非原则性问题、寻常小事而大动干戈,以死相争,就毫无意义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方法来处理这些事情,比如放弃对抗,“向对手投降”,装个鬼脸:“我走了,不陪你玩了。”这就是消除这些灾祸的一种好方法。

当然,这种单方面放弃对抗的行为也不容易做到,一方面你要超越自己狭隘的心胸,另一方面还必须具备单方面放弃对抗的能力和资格。只有势均力敌者,甚至比敌人强大者,才能做到这样潇洒而富有胸襟。弱小者是没有“投降”的可能的。这样看来,向对手投降,更多的是强者与对手斗争的另一种选择。因此,消解敌人或敌意,注重自我发展和自我主张,胜过打击或消灭敌人。

从另一个角度说,人生短短几十年,要做的事、要玩的地方、要享乐的事物太多了,何必在有限的时间里,和别人争着去做恼人和扫兴的事情?这实在是得不偿失。

比如,我们在工作中或许会遇到合不来的同事,但在工作上又必须与之打交道,如果抱着不融洽的心态去合作,肯定会出问题,倒不如忍耐几分、大度一点,欣赏他的优点,找出交流的渠道,这样才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据说先知穆罕默德带着他的40个门徒在山谷里讲道,他说,“信心”是成就任何事物的关键,也就是说,人有信心,便没有不能成功的计划。

一位门徒对他说:“老师,你有信心,你能让那座山过来,让我们站在山顶吗?"穆罕默德对他的门徒满怀信心地把头一点,对山大喊一声:“山,你过来!”他连喊了3次,山谷里响起了他的回声,回声终于消失,山谷又归于宁静。

大家都聚精会神地望着那座山,可是山纹丝不动。这时,穆罕默德说:“山不过来,我们过去吧!”他们开始爬山,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到达了山顶,大家都因信心促使希望实现而欢呼。

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教授,凡是被他教过的学生,很少有顺利拿到学分的。因为这位教授平时不苟言笑,教学古板,分派作业既多且难,结果学生们不是选择逃学,就是浑水摸鱼,宁可被罚,也不愿多听“老夫子”讲一句。但这位教授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经济学专家,叫得出名字的几位财经人才,都是他的得意门生。谁若想在经济学这个领域闯出一点名堂来,首先得过了他这一关才行!

有一天,教授身边紧跟着一名学生,二人有说有笑,惊煞旁人。后来,有人问那个学生说:“你干吗对那种八股教授跟前跟后地巴结呀?你有点骨气好不好!"那个学生回答:“你们听说过穆罕默德唤山吗?穆罕默德向群众宣称,他可以叫山移至他的面前来,等呼唤了3次之后,山仍然屹立不动,丝毫没有向他靠近半寸;然后,穆罕默德又说,山既然不过来,那我们过去吧!教授就好比是那座山,而我就好比是穆罕默德,既然教授不能顺从我想要的学习方式,只有我去适应教授的授课理念。反正我的目的是学好经济学,既是要入宝山取宝,宝山不过来,我当然是自己过去啰!"这名学生后来果然出类拔萃,毕业没几年就成为了金融界响当当的人物,而他那些骄傲的同学,都还停留在原地“唤山”呢!

想想我们所面对的人生,唤山不来,你不知自己去吗?其实,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自己,努力去适应,要比一厢情愿地呐喊并等待回响更有智慧。

3.争未必得,让未必失世间的问题多起于争。文人争名,商人争利,勇士争功,艺人争能,强者争胜。争并不是坏事,能催人向上,促进事业的发展。但争也要合乎规矩,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干损人利己的事。

孔子有一段名言:“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思是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箭吧!但是当射箭的时候,相互作揖然后登堂;射箭完毕,走下堂来,然后作揖喝酒。那一种竞赛是很有礼貌的。

孔子有很多的伟大之处,其中之一就是,他所倡导的做人标准恰恰是普通人应该做到而又不容易做到的。以“不争”为例,上公交车不争可以保持秩序的井然,单位里晋升不争可以保证选拔的公正,生意伙伴不争能够和气生财,夫妻兄弟不争可以家和万事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常常是另外一番景象:为了一个座位争得头破血流,以至于在一些大城市里乘公交车不叫“坐车”而叫“挤车”;为了一点利益,父子反目、兄弟阅墙……于是乎,争,成了生活的常态;争,成了获取的手段。

由此可知,不争是多么可贵,不争的人才称得上君子。问题还在于,争就一定能得到,不争就一定得不到吗?我们都知道“将相和”的故事,一个争,一个避,结果如何呢?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后,接着又在渑池会上巧妙地跟秦王争斗,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由于他功劳大,越惠王就提拔他做了上卿,地位在老将军廉颇之上。

廉颇对此十分恼火,他对人说: “我在赵国做了多年大将,为赵国立了不少战功,而蔺相如本来是一个出身低下的人,只靠说了几句话的功劳,职位就在我的上边,我实在感到没脸见人。”他扬言:“我要是遇上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说廉颇这些话后,就处处忍让,尽量不与廉颇见面。每天上早朝,他都推说有病,躺在家里不去与廉颇争位次。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碰巧遇上廉颇,连忙驾着车子躲开他。蔺相如身边的人看到这种情形都很生气,说蔺相如太软弱、畏缩了,不说他自己,就是在他身边任职的人也感到羞惭。大家都说要离开他。

蔺相如坚决不让他们走,并向他们解释说:“你们想想看,秦王那样威严,我还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当众斥责他,我蔺相如再不中用,也不会单单惧怕廉颇将军。我是在想,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正是因为我们的文臣武将能够同心协力的缘故。我与廉颇将军好比两只老虎,两虎相争,结果必然不能共存。我之所以采取忍让的态度,正是先考虑到国家的安危,然后才能想两个人的私怨呀!"不久,这些话让廉颇知道了。这位老将军对照自己的言行,感到既悔恨又惭愧,为了表示自己认错改过的诚意,他脱掉上衣,背上背着刑杖,由宾客领着来到蔺相如家里请罪。一见蔺相如,老将军就恳切地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意思是说:我这个粗鲁的人,不知道将军对我能如此的宽宏大量啊!

从此,蔺相如和廉颇这一相一将,结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两人通力合作,努力把赵国的事情办好。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廉颇开始的“争”,是因为他对蔺相如并不了解;同时,他这种“争”也是光明正大、讲究风度的。而蔺相如则以更为博大的胸襟和高风亮节把廉颇给征服了,从而把他“争取”了过来。他们这种君子之间的“争”与“和”,成了千古流传的佳话。而最后的胜利者恰恰属于“不争者”。

4.谦让他人,聚集我气场身处现代社会,要生存,便免不了竞争,但是,这种竞争不应该是“弱肉强食”,而应该像赛场一样秉持公平竞争的原则。这是做人的修养,也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外在表现。

1936年,奥运会在柏林举行,希特勒对着12万观众宣布了这个消息。他要借世人瞩目的奥运会,证明雅利安人种的优越。

当时田径赛的最佳选手是美国的杰西·欧文斯,但是希特勒希望德国跳远项目的王牌选手鲁兹·朗击败黑色人种的杰西·欧文斯,以证明自己的种族优越论——种族决定优劣。

在纳粹报纸一致叫嚣把黑人逐出奥运会的声浪下,杰西·欧文斯参加了4个项目的角逐:100米、200米、4×100米接力和跳远。跳远是他参加的第一个比赛项目。希特勒亲临观战。鲁兹·朗顺利进入决赛。轮到杰西·欧文斯上场的时候,他只要跳得比他最好的成绩少半米就可以进入决赛。第一次,他逾越跳板犯规;第二次,他为了保险起见,从跳板后起跳,结果跳出了从未有过的坏成绩。之后,他一再试跑,迟疑,不敢开始最后的一跃。

这时,一个身材瘦削、有着湛蓝色眼睛的雅利安人种德国运动员走近欧文斯,用生硬的英语介绍自己,他就是鲁兹·朗——被希特勒寄予厚望的人。

鲁兹·朗结结巴巴的英文和露齿而笑的神情,松弛了杰西·欧文斯紧绷的神经。鲁兹·朗告诉杰西·欧文斯,最重要的是取得决赛的资格,他说自己去年也遭遇了同样的情形,后来用一个小诀窍解决了难题。他拿着杰西·欧文斯的毛巾,放在起跳板后数英寸处,从那个地方起跳就不会偏差太多了。杰西·欧文斯照着他的办法去做,取得的成绩几乎打破了奥运会纪录。在几天后的决赛中,鲁兹·朗打破了世界纪录,但随后杰西·欧文斯便以微弱的优势战胜了他。

贵宾席上的希特勒脸色发青,看台上情绪高昂的观众不由得沉静下来。在沉默中,鲁兹·朗跑到杰西·欧文斯身边,把他拉到聚集了12万德国人的看台前,举起他的手高喊道:“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看台上经过一阵沉默后,突然爆发了喊声: “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激动地举起一只手来答谢,等观众安静下来以后,杰西·欧文斯举起鲁兹·朗的手朝向天空,大声喊道: “鲁兹·朗!鲁兹·朗!”全场的观众也同声响应: “鲁兹·朗!鲁兹·朗!"运动员和观众在那一刻抛开了诡谲的政治,抛开了所谓人种的优劣,抛开了奖牌的得失,完全沉浸在君子之争的感动里。

杰西·欧文斯创造的8.06米的纪录保持了24年,他在那次奥运会上顶住压力,荣获4枚金牌,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运动员之一。

多年后,杰西·欧文斯回忆说,是鲁兹·朗帮助他赢得4枚金牌的,并且使他了解到,单纯而充满关怀的人类之爱,是真正的永不磨灭的运动员精神。虽然他创造的世界纪录总会有被后起之秀打破的一天,但是这种公平竞争的精神和原则永不磨灭。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竞争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是,面对竞争采取怎样的态度,将决定我们人生的走向是高尚还是低劣。为了竞争而不择手段,或因恐惧竞争而消极避让,都是极端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积极面对竞争,不忘保持公平竞争的原则,在竞争中有所让。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其实,何止家里,工作、经商、交友,都应该“和”字当先。孔子的弟子冉有有句名言:“礼之用,和为贵。”而继孔子之后的孟子,也倡导“和”,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将民心的向背视为战争和政治成败的关键。其实做人也是如此。

“让”是“和”的表现形式,抱有“和为贵”思想的人,往往能做到凡事让三分,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和”呢?孔子给出的答案是:顺其自然,适应时势。

《中庸》记载: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才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至于说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贾思想的《齐民要术》也吸收了这一思想,其中说道: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要求遵循天时、地宜的自然规律,而不赞同仅凭主观而违反自然规律的“任情废道",这就是要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的三者统一。

当然,要想做到“以和为贵”是需要付出的,不但要礼而让人,还要甘于为他人做嫁衣,甚至慷慨解囊、扶危济困。

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收到一封家信,说家人为了争3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吴家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夫人阅信后,立刻理解了老爷的意图,二话不说,从县衙里撤回了诉状,并让家人在原地基上退后3尺砌起了一堵院墙。

吴家正心中忐忑,不知张家会采取什么厉害手段,谁知张家竟悄无声息地撤了诉状,还退让了3尺地基,吴家老爷忙让人去县衙打听,原来撤诉的原因是张英写了一首“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吴家老爷不禁汗颜,他思来想去,唯有自己也让3尺,才对得起张家的豁达大度。于是,吴家也悄悄地向后退让3尺,砌起了一堵院墙。

一场争地官司,最后竟成全了一条方便众人行走的六尺巷。

此事迅速在民间传播开来,人们纷纷感叹:“争之不足,让则有余。”

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提倡,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多,尤其身居高位、手握重权的人更是难以做到。张英在涉及自家切身利益的时候,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势压服对方,而是以开阔的心胸劝说家人学会退让。这种看似违背常态的想法,蕴含着更高的智慧,更长远的眼光。

心胸宽广、目光长远、恭谦礼让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在物欲横流、钱权至上的今天,提倡这种美德似乎更为必要。“六尺巷”的故事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人们敬佩张英的胸襟气度。它让后人懂得了谦让不仅是美德,更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器。俗话说, “远亲不如近邻",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决定着我们自身的幸福。

6.成全,让温情传遍人间比让步更高的境界是成全。做人不能仅仅停留在让步这个层面,“让”是两相碰撞后的先人后己,而成全则是把人扶上马后再送一程。

孔子说: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什么样的人是小人?什么样的人可称得上君子?大家的脸上都没有贴着标签,让人难以判断。实际上,君子与小人的行为方式的对比有时极为鲜明。比如,有的人为利人不惜损己,有的人则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有的人对"成人之美"的事甘之如饴,有的人则对“成人之恶”的事趋之若鹜……君子成人之美,是因为君子有着与人为善的宽广胸怀,把别人的成功当成自己的成功,把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不成人之恶,是因为君子爱人以德,不愿看到别人受难遭殃,不愿看到别人落水翻船的不幸。但小人却不这样,别人失败、痛苦,他就高兴;别人成功、快乐,他就嫉妒、怨恨,甚至背后搞小动作,造谣中伤。这种君子和小人截然不同的分别,归结到一点,就是心态和思想境界的不同。

具体来说,君子成人之美还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是,自己好也成全别人好,自己富也成全别人富,自己能做什么也成全别人能做什么,有钱大家赚,有快乐大家分享。这种成人之美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般人要做到虽然并不容易,但还不算太难,只要心胸宽广一点便能做到。

另一种情况是,自己活得并不好,一贫如洗,两袖清风,还能够成全别人好,成全别人发财,就像有一首歌所唱的那样:“只要你过得比我好。”这就太不容易了,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大长今》这部电视剧里有很多成人之美的感人例子。皇帝中宗心事繁重,忧心忡忡,因此长今时常劝他要敞开心扉,将自己内心的苦闷向最信任的人倾诉。中宗和长今频繁接触后,顿生爱慕之心,尤其当他知道长今就是多年前给他送酒的那个小姑娘时,更是觉得他和长今是缘分天注定。然而当他知道长今和闵政浩的缘分比他还要深,心中不禁涌起了一股醋意,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他明确地告诉长今,他爱慕长今,但不会逼她做她不愿意做的事情。后来,中宗下定决心,扫除一切障碍,封长今为正三品堂上官,下赐“大长今”的称号,闵政浩则被流配到异乡。由于病情每况愈下,中宗隐秘下令让内侍府的人将长今送到闵政浩被流配的地方,希望两人远走他乡,避免被朝廷官员追杀,因为他知道自己再也无法保护长今了。

一位高高在上的皇帝,因为宽容和大度,终于使长今和闵政浩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应该说,作为皇帝要得到一个宫女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但是他也知道,是自己的应该争取,不是自己的勉强不来,这就是中宗的成人之美。

篱笆和枯树没有值得向人炫耀的地方,但因为牵牛花和紫藤萝的攀附而引人注目。很多时候,成全别人就是成就我们自己。所以,要想更好地成就自己,首先得学会成全别人。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成全别人的同时,我们不但能在内心产生一种由衷的幸福,而且也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同时,我们的帮助也会像接力棒一样传递下去,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他人的成全,感受到自己成全别人时的那种温暖。

7.让步不是弱者的哲学,而是强者的风采面对竞争,有的人尽管也能做到让步,但大多是在不利形势或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而有的人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面对竞争,却也能诚意让步,更显得难能可贵。

马尔辛利刚任美国总统时,指派某人做税务部部长。当时有许多政客反对此人,他们派遣代表前往总统府进谒马尔辛利,要求他说明委任此人的理由。派去的代表是一位身材矮小的国会议员,他脾气暴躁,说话粗声粗气,开口就把总统大骂了一番。马尔辛利却不吭一声,任凭他声嘶力竭地骂着,等他停下来了才和气地说:“你讲完了,怒气该可以平息了吧?照理说你是没有权力来这样责问我的,不过我还是愿意详细地给你解释。”

几句话说得那位议员羞惭万分,但总统不等他表示歉意,就和颜悦色地对他说:“其实也不能怪你,因为我想任何不明真相的人,都会对这件事很生气。”接着,他便把理由一一解释清楚。

其实不用马尔辛利再解释什么,那位议员就已经被总统的气度所折服,他心里很懊悔,不应该用这样恶劣的态度来责备一位和善的总统。因此,当他回去向同伴们汇报时,只是说:“我记不清总统的全部解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总统的选择并没有错。”

如果马尔辛利也一样大发脾气,肯定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反而会使矛盾激化。欲制服一个大发脾气的人,再也没有比主动让步更具妙处的了。

无独有偶。北宋名臣韩琦曾经与范仲淹一道推行新政,并长期担任宰相职务。有一年,他与同僚王拱辰、叶定基等人在开封府主持科举考试,王、叶二人经常为考生卷子的优劣争得面红耳赤,而韩琦觉得偏袒哪一方都不合适,于是就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坐在桌前专心判卷。

没想到人不找事,事却找人。有一次,王拱辰和叶定基为了阅卷的事情又吵得不可开交,王拱辰气韩琦不帮自己说话,跑过来对韩琦嚷道:“我说你在这里练习气度哪?”韩琦听了这带刺的话,不但不生气,反而好言好语地赔不是说:“实在抱歉,都怪我这耳朵不顶事,不知道你们在争论什么事啊?"这大大出乎王拱辰的意料,他没想到韩琦居然会给自己道歉,于是也就讪讪地无话可说了。事后,韩琦耐心地做了二人的工作,很容易就把事情给解决了。同僚们自此都对韩琦刮目相看,礼敬有加。

在王拱辰跳出来“吹胡子瞪眼”地找茬时,韩琦并没有勃然大怒,而是采取主动让步的方式向他赔不是,从而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同时也赢得了同僚们的赞许与好感。

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主动让步其实是一种真诚接纳的态度,也是消除隔膜,增进交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但是,让步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软弱可欺,更不是无原则的自我贬低和妥协。

主动让人首先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小肚鸡肠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其次,它还是一种智慧,可以让人赢得广泛的尊重,使本来已经高人一等的地位更加稳固。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让步之道:退一寸方能进一尺:http://www.yulujidi.com/zouxinwenan/lizhiwenan/34298.html

网络推广就上 58aisou.com

语录基地网

http://www.yulujidi.com/

| 陕ICP备18015394号

句子大全网 | 语录基地网 语录大全

让文字诠释最美的心声

让文字的温度,温暖生活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