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心文案 > 励志文案

不只是讨论"美好生活"那么简单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不只是讨论"美好生活"那么简单

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类发展过程中长期探讨的问题。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社会阶段会周期性地回归到对"理想的人"和“幸福生活"这些问题的讨论上。而对于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是幸福的,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中有不一样的标准或理解。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寻找快乐。因此对幸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到达幸福生活的彼岸的讨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最开始,大家认为积极心理学可能都是教人如何励志、如何成功的,当得知这并不是一本成功学读物之后,可能又有人认为这是一本为我们探索如何才能美好生活的书……的确,当积极心理学出现在大众媒体的视野里时,似乎所有人在排版时都插上了一幅哈维·贝尔的插画——古板的笑面人。

不只是讨论"美好生活"那么简单

《古板的笑面人》是一位马萨诸塞州的插画设计者哈维·贝尔在1964年为一家保险公司所做的插画,并得到45美元的报酬。这家保险公司和哈维·贝尔本人都没有申请这幅画的版权,可能正因为如此这幅画才如此流行。

画中,哈维·贝尔带着他独有的骄傲笑吟吟地看着读者,而正是这样的笑误导了绝大多数读者,使得人们认为积极心理序章一 风靡全球的哈佛幸福课学是研究快乐的科学,更准确地说,是研究肤浅的快乐表象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不过就是讨论“美好生活”那么简单。

很显然,这样的想法是很片面的。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微笑的确是表示快乐的,并且人们愿意看到微笑。但是微笑并不是证明生活价值的绝对依据。当我们高度投入到让人开心的活动中,当我们发自内心地表达想法,或者当我们做了什么光荣的事情,我们可能微笑也可能不笑,并且在那一时刻,我们可能感觉愉快也可能并没有感觉。而这些都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它们已经超出了讨论美好生活、分析快乐的范畴。

就拿泰勒·本一沙哈尔本人来说,"哈佛幸福课"在世界范围内走红后,他也在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学习积极心理学课的人越来越多?"他分析说:"我认为主要是自己在教授过程中注重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学术层面,学生们也要考试、测验、写论文,和其他课程所要求的一样;第二个层面,就是把教授重点放在心理学知识怎样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实际中,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帮助我们改善生活,提升生活质量。我发现每一个来学习的人都有把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的强烈愿望。也正是第二个层面使我的课堂有吸引力,并受到学生欢迎。学生们感到上课之后生活得到改变,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这就是课程吸引人的最大原因。”

泰勒·本一沙哈尔说自己教学的心态就是一个积极心理学的实践者。"一个老师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做他自己,但做自己也是很讲技巧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泰勒·本一沙哈尔一直都很腼腆,他曾很崇拜的两位老师,一位有很强的思辨能力,另一位只要课程开始5分钟就能调动大家情绪,甚至能使学生一直笑到结束。他也努力想做一位这样的讲师,可惜失败了。渐渐地,泰勒·本-沙哈尔便放弃了模仿他人,而是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

后来他想了一个方法,他去找了一些喜剧演员录像,而这些录像中的表达方式、观点内容正好和课堂教学需要相吻合,于是他就在课上播放喜剧演员录像,这种方式同样能让同学开怀大笑,课堂气氛也非常好。于是,泰勒·本一沙哈尔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作为一位老师,我认为教学要集中做好自己擅长的部分,用你的优势代替你的劣势。但是做自己擅长之事并不是完全忽视别人的优点,而是用其他的一些方式和手段来补充,‘借’人之长补己之短,你的课堂依然会很吸引人。"任何一位老师都希望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无所不能、完美坚强的超人形象,但很快便发现,这是个绝对错误的做法。这不仅会使老师觉得很累,在每次上课时都会非常紧张,怕被发现面具下真实的样子。同时,也给学生指引了一条永远走不通的、错误的道路——成为"完人"。而完全释放自己之后,你的坦白,真诚会唤起你的学生和你一起做一个真实的人,而非伪装的"完人"亦是"圣人"——在学生面前做一个自然的自己,反而让你更受尊重。

泰勒·本一沙哈尔用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美好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可能幽默的方式对于别人来说是最合适的,却恰恰不适合泰勒·本一沙哈尔。正是由于个体对生活的追求不同、目标各异,实现理想的方式方法也各不相同。是否可以简单地将“幸福生活”的标准建立在实现个人生活目标这个基础之上还有待于讨论。

塞里格曼曾提出,心理变态者在连环杀人案中获得快意,恐怖分子袭击高楼大厦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都实现了自己所追求的幸福生活。从个人意义上来说,犯罪分子从反社会行为中获得乐趣,实现了他们自认为的自我价值,而却摧毁了他人的幸福生活。这种幸福的获得以他人的痛苦为代价,由此引发了对幸福生活的标准是否只具有个人意义而超脱于社会道德准则之外的讨论。积极心理学对“幸福生活”的理解简单化,是心理学家们对其理论首先提出的质疑。

【序章一 风靡全球的哈佛幸福课】

我们要确定“幸福生活”的内涵,不能脱离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标准。虽然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和实现的途径、方式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但又不仅仅是个人理解和体验的问题,个人的幸福感还与他所爱的人健康、快乐的状况相关,因此也与所处的社会情境相关。何谓理想生活,单靠心理学这一个学科并不能做出完整的解答。讨论幸福生活的内涵和意义,不可能回避价值概念,不可能有脱离社会文化情境的所谓“价值中立"或“不带价值判断”的立场。对幸福的理解总是扎根于文化的土壤中。

其实,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幸福生活”主要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与他人的积极联系、积极的个人品质、高质量的自我生活调节能力。追求幸福生活是全世界的人都一直在关注的问题,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情境下也是不同的。积极心理学认为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将幸福看作个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时获得的情绪体验,个体是否具有实现目标的能力,则取决于个人及其在家庭环境中经验的积累。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不只是讨论"美好生活"那么简单:http://www.yulujidi.com/zouxinwenan/lizhiwenan/31035.html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评论底部广告位

语录基地网

http://www.yulujidi.com/

| 陕ICP备18015394号

句子大全网 | 语录基地网 语录大全

让文字诠释最美的心声

让文字的温度,温暖生活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