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画,作画如做人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画之构图如人生之谋划绘画有一个讲究就是构图,在我国国画中也称作布局。无论是运用均衡与对称、对比还是视点的技法,都是为了让图画看起来更符合两种逻辑,分别是常理的逻辑和美的逻辑。
首先谈论常理的逻辑。
如果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常理,便必须去遵循。比如一家人吃团圆饭的画面,碗画得比人还大,爷爷画得比孙女还年轻,电视机漂浮在空中,家中养的猫画成了老虎,这样画怕是会让人笑掉了大牙。因为这都是不可能出现在真实的情景中的,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和常理。
如果是刻意夸张、想象的作品,也得去遵循思维的常理。画一张床,主题如若表现美梦,那么可以将床画得十分梦幻,可以有美丽的夜空、花藤和叮当作响的风铃;主题如若表现疲惫,那么可以将床画得比常规要大要软,背景要画得沉寂,人物形象要画得安宁;主题如若是悲痛,那么人物应当陷入被褥中更多一些,可以在床的周边用一些冷硬的藤蔓向人物延伸,如同悲伤的情绪环绕笼罩着主人公。意象与主题应当有所联系。恰如19世纪末期中国航空先驱谢缵泰所绘的漫画《时局图》,这是一幅不一般的中国地图,用象征着不同风格特色的形象来表现企图瓜分中国的各个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的熊、龇牙咧嘴的犬等分别代表了沙皇俄国、英国等国,经过这样的处理,展现19世纪末危亡紧迫的时局。如果用一只乖巧温顺的兔子来表达画面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那可就啼笑皆非了。这便是作画时所需注意的遵循思维的常理。
其次是美的逻辑。
这就需要讲究画面的和谐。和谐也可分为常规的和谐和反常规的和谐。yulujidi.com
这常规的和谐,就是常规的美。在色彩的选择中,海是蓝色、碧色,树是翠绿色、青绿色;在图形的规划中,采用三七律或者品字形构图;在主题的表现上,采用以乐景映乐情,以悲景称悲情。这种符合一般审美标准、客观事物存在规律的绘画方式,便为常规的和谐。
而反常规的和谐,则是大胆采用超乎想象的方式进行创作。海为什么不可以是红色和黑色,去表达一种愤怒或者疯狂;一只眼睛为什么不可以填满纸张,这会体现专注的凝视,会让人思索那只眼睛究竟代表了什么;一个女孩的笑脸为什么不可以表达失去一切的悲痛,也许她有些痴傻,她甚至不明白那是一种失去,这难道不会让人去怜惜她,去替她忧愁吗?只不过这种反常规,需要反得有道理、有逻辑,这种反常规的和谐往往会美得更为摄人心魂。
谈过画的构图后,人生的谋划已能体现于其中。
恰如画需要构图,人的一生也是需要谋划的。从出生、求学、成家立业,一步一步都是按步骤来的,这层层步骤之间的连接物就是逻辑,而人生的谋划恰恰也需要符合常理的逻辑和美的逻辑。
就常理而言,一个人什么年龄段该做什么,是按照事物发展之规律顺水推舟、按部就班地决定的。以教育举例。人一到六岁属于学龄前阶段,那么就该适当地进行一些学前教育;七岁到十八岁属于初、中等教育阶段,那么就应当进入小学、中学接受教育。如果在学龄前阶段学习中学课程,这样的谋划安排就违背了常理。如若天资聪颖的孩童,2岁能背诗,3岁能填词,对这种孩童的人生谋划,当然可以适当地打破常规,但常规被打破的"度"应当合情合理,否则只会酿成令人唏嘘的悲剧。
关于人生谋划的美的逻辑,则是指人生中方方面面皆能形成平衡关系的美,可分为普通的平衡与特殊的平衡。
何为普通的平衡?简而言之,对于作息,工作与休息需要平衡;对于饮食,荤与素需要平衡;对于欢乐,物质与精神需要平衡;对于生活,现实与梦想需要平衡。人生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唯有保持平衡的人生才会是和谐而美好的人生。
何为特殊的平衡?对于一个盲人而言,在他的人生中,光明与黑暗失衡了,阴霾与希望失衡了。失衡是可怕的,它会吞噬一个人的生命,这时,就需要制衡之法使其重新平衡。培养一种信念或者一份喜爱的兴趣,加之时间的催化,其产生的力量是强大的,会制造出光明和希望,它不同于白日光,却更胜于白日光。土耳其画家艾斯莱特•阿马甘生来双目失明,每当感到悲伤沮丧时,便以作画为乐,其所画之物如同亲眼所见。他确实看不见光亮,但你敢说他的世界是黑暗的吗?他早已寻找到了连接光明与黑暗的平衡木,这样一种特殊的平衡使这场人生异常美丽。
【2.画之风格如人生之格调】
在我看来,对于一幅画而言,画种和画派为画风奠定了基础,而画者决定了画风的最终格式。对于人生而言,人的先天条件和成长经历为人生格调奠定了基础,而本人决定了人生格调的最终样貌。将画与人生进行类比,画种相当于人的先天条件,画派相当于人的成长经历。
画种即画的种类,通过画种,可以明显地区分、辨别绘画作品。画种如同一个镣铐,将画的一部分表现形式牢牢封锁,不会轻易更改,所以不同的画种就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油彩画与水墨画,其作画工具、方式和技巧是不尽相同的,因为它们均被限制在所属画种的固定模式里,导致不同画种风格不一,所传递的感觉各具特色。
画一个妇女,油彩画与水墨画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冒昧地打一个比方,油彩画像是从沙尘中浮出,带着风霜和尘土,给人以迷蒙、厚重、陈旧的感觉;而水墨画则像是从清水中露出,带着凉爽和清露,给人以清新、明丽、净透的感觉。
画种带来的感觉,是风格的雏形。恰如人的先天条件,会形成人生格调的框架。
如同画种限制了画的一部分表现形式,人的先天条件也限制了人的一部分表现形式。在母体受精孕育的过程中,已经决定了人的一部分存在形式,这部分存在形式可以称为人的先天条件,如,性别为男性或女性,肢体健全或残疾,体质强壮或柔弱……这些都是在出生时就已被打上的标签。那么对于一个肢体健全、体质强壮的男性而言,他的人生格调已经有了大致的框架,起码他不会一出生就陷在残疾的悲痛和恐慌中。
若是18世纪的画家和20世纪的画家都采用油彩画同样一个妇女,想必依然会画出不一样的风格和韵味。为何画种相同,仍然会画不出一样的风格呢?因为仅仅有画种不能决定画风,还需画派。同样的仅仅有先天条件看不出人生格调,还需要成长经历。
画派是画的派别,是后一时期的人们对前一时期风格类似的绘画作品的统一评价。在画派中凝聚了所属时代的画者的思想和理念。著名画家莫奈所绘的《日出•印象》是印象派的代表作,这样不采用线条进行绘画的形式,在身处19世纪60年代的莫奈的眼里是打破传统的美丽和梦幻。20世纪初,毕加索的立体派则表现了另一种美的形式,一幅画作如同破碎的玻璃,每片玻璃折射出不一样的画面,虽然支离破碎,却很完整,虽然匪夷所思,却感触颇深。
在画种的基础上,不同的派别又会带给人不同的体会,让画的风格更加明确。在人的先天条件基础上,再结合后天的成长经历,便能够将人生格调看出个大概。
乍看"成长经历",似乎与"画派"并没有什么共通之处。但是仔细思索后发现,人在经历过成长后,会形成个人的做派,这样去看,就能够联系上了。依然用那个肢体健全、体质强壮的男性来举例,如果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予正确的引导教育,生活中没有遇到重大的变故,人生的一些重要关口都顺利渡过,那么其人生格调多半会是积极的、阳光的。当然成长经历是一个涉及到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复杂概念,需要很仔细地进行对照和判断,这里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粗糙的假设。
有了画种和画派,画风的基础就奠定下来了,但最终画作的风格,还是由画者决定。画终究是由人创造出来的,所以究竟如何,全凭人的意志,不然,又怎会有画派的创新和新的画派呢?对于人生也是一样的道理,先天条件再差,成长经历再苦,如果意志够坚定,是不会走向没落和颓败的,其人生格调也定不会暗淡无光。
对于画之风格与人生之格调,无论是浓墨重彩还是水墨丹青,只要画(活)得漂亮,都是精彩的。
【3.画之笔触如人生之姿态】
在绘画中,笔触是指画笔接触了纸张后留下的痕迹,也有笔触就是笔法之说。我倒觉得笔触不等于笔法,笔触之意,重在接触后的痕迹,而笔法之意,重在接触前的方法。它们之间有一个因果先后的关系,所以运用笔法形成的笔触,是说得通的,而运用笔触形成笔法,则说不通。分清楚笔触与笔法,再回过来理解笔触。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画一棵竹,将一支毛笔全部浸入墨中所绘出来的竹节与笔尖浸入墨中所绘出的竹节绝对是不一样的,前者粗实,后者精干;同样地画一棵竹,笔尖染墨,下笔时重、钝和下笔时轻、滑,所呈现的线条又是不一样的;依然画一棵竹,还是同一支毛笔,其染墨程度、下笔力度都一致,这回在墨水中做文章,准备两盒墨,一个浓重一些,一个清淡一些,所画之竹又是另一番样貌。笔触是多种多样的,因为影响笔触的变量很多,包括了画笔、颜料、画纸材质、笔法等,究竟想要何种笔触,只需要倒推着去改变这些变量就可以了。
人生之姿态与画之笔触间有着巧妙的相似。
对姿态进行拆字解字,可说姿态是一种姿势状态,但姿态并没有那么简单,在姿态中还隐隐包含了气质、气场、涵养等等。那么人生之姿态,指的是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真实状态,以及由个人的心态形成的对人生的态度。我们将人生这幅画卷展开,把人作为画中的一个要素,那么人生之姿态不就是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留下的样貌和痕迹吗?这与画之笔触正是同样的道理。
再来理解人生之姿态中的真实状态由因个人的心态形成的对人生的态度。
我们在人生的画卷中画一个水坑,一个人走到了水坑前,只见他迈大步跨了过去。跨就是真实的状态,他个人的心态是平稳扎实的,那么对人生的态度就是遇见了问题不恐不慌,勇敢面对,理智解决。换一个人,这回他轻轻地跳了过去,跳就是真实的状态,他个人的心态是乐观的,那么对人生的态度就是遇见了问题不去在意,小事化无,简单处置。再换一种,这回的人看见坑不知道怎么办,焦虑地哭了。哭就是真实的状态,他个人的心态是悲观沉重的,那么对人生的态度就是遇见了问题焦灼难受,严肃看待,艰难面对。
这个比方是现实主义风格,现在我们再打个抽象些的比方。
将人看作画笔,分别在真实画纸上和人生画卷上作画。如果这支画笔很软,那么留在真实画纸上的笔触不会是尖锐的,这支画笔的软,意味着人的处事风格是示弱的或者圆滑的,那么留在人生画卷上的姿态不会是强硬的。将人看作颜料,依然分别在真实画纸上和人生画卷上作画。如果颜料是明亮的金色,那么留在真实画纸上的笔触会有灿烂的感觉,金色意味着人的观念是乐观的积极的,那么留在人生画卷上的姿态不会是暗淡的。
对于绘画,笔触与画法不容混淆,它们之间的因果先后关系十分明确。对于人生的姿态,也有一个十分相近的概念,便是活法,它们之间却是可以互推的关系。即有某种姿态就有某种活法,用什么样的活法会活成什么样的姿态。对于绘画人生而言,其实可以找到这几个要素之间的联系,人的活法和姿态会影响其画法和笔触。
齐白石先生的画,鲜灵动人,是因为齐白石先生拥有这样一种纯真质朴的心态,所以他所看到的山水鸟虫皆是鲜活可爱的,笔下所绘之物也就逼真有趣。黄永玉先生则是一个性情中人,很有个性,其作品也是汪洋恣肆的。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笔触层出不穷,姿态千变万化,其实,不管采用何种笔触,只要画作深入人心就好,无论保持何种姿态,只要人生诗意美妙即可。
【本文刊载于《美与时代》2016.02期】
别的孩子一醒来就哭闹,你小时候特别乖。有时候我们一起睡午觉,我睡醒来时,你没动静,还以为你没睡醒,坐起来一看,你窝在我的身边啃衣架,看见我醒来了,给我一个特别灿烂的笑。
【——潘小妹的回忆录】
别的孩子一醒来就哭闹,你小时候特别乖。有时候我们一起睡午觉,我睡醒来时,你没动静,还以为你没睡醒,坐起来一看,你窝在我的身边啃衣架,看见我醒来了,给我一个特别灿烂的笑。
【——潘小妹的回忆录】
剪掉了妈妈的毛衣,为娃娃做了几身冬天的新衣裳,想要向妈妈炫耀,却害怕妈妈发现这布料的来源。
【—吴小丫的回忆录】
【音乐人生】
【人生来】
【就与音乐脱不开干系】
【何况人生】
人类生来就具备耳朵、声道和情感,这注定了音乐的诞生,也注定了人与音乐的姻缘。音乐本无形,却具备万事万物的形态;音乐本无味,却能捣乱人类的味蕾;音乐本无情,却承载了千万个有血有肉的故事。我们接触了形形色色的音乐,那么音乐究竟是什么?难道是声音的魔法,或者是旋律的幻术?可说是,也可说不是。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困境,就是当“有”的时候,往往看不透,唯“无”的时候,才清晰夺目。所以或许可以这样想,其实音乐本无声,我们所听到的音乐中的声音皆来自人心,这样一想就清晰了,试想,哪首乐曲不是人们心有所想心有所思时所创作的呢?我们听的音乐不是音符不是旋律不是技巧,而是这首音乐背后创作者们想要倾诉的话语,和听到音乐时你的心境。换言之,音乐是由人类情感凝结而成,也是人类情感的触发器。
音乐是人类想要开口却不好意思诉说的话,是本应诉说却深藏心底直到时机晚了时产生的悔恨,是对姑娘的倾慕,是对逝去故人的挽言,是一个民族的记忆。
音乐存在于人生的每一处,音乐,也就是我们的人生啊。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人生如画,作画如做人:http://www.yulujidi.com/jingdianyuju/biaoyukouhao/54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