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精选赏析】10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人才也是平凡人】
【吴家祥】
吴家祥,现任白求恩医科大学校长、病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吉林省分会理事、长春市医学会和医药联合会常务理事、吉林省病理学会主任委员、L n L寸 础承担并完成了国家七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中药管理局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系列论文30余篇,两获卫生部二级成果奖。
在大学生的眼里,校长肯定是个人才,那令人羡慕的博士生导师头衔和教授的职称像道道诱人的光环,让学生们目不暇接。其实,我要告诉你们,作为一校之长的我是一个很平凡的人。我的亲朋好友甚至奇怪我能当上校长,在他们的印象中,我只是一个老实正直、搞学问的人。我也曾怀疑自己是否站错了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悟出,杰出和平凡是相对的。只要你有一定的才能,并为社会作出创造性贡献,你就能得到群众的承认。能成为一个人才,立志是非常重要的。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意思是说只要立志、敢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贤人。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只要有崇高的理想,肯为之奋斗,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有价值的人才。
小的时候我很淘气,脑瓜蛮聪明,结果应了那句话,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学习不用功,小学毕业没能考入初中,对我是个极大的触动。我不服气也不行,只能面对现实,明年再上考场。yulujidi.com
第二年考入中学后,我几乎变成另外一个孩子,学习异常用心。那时,老师每天都要提问或进行小测试,测试的结果记在成绩册上,凡是打5分(采用5分制)的,老师就用红色笔记录。我力争每一页的10个分数都是红字,事实上这是达不到的,我也曾为此伤心过。但是功夫不负苦心人,初中毕业时我以各科5分的优异成绩被免试保送进入高中。
中学毕业后,受我父亲的影响立志学医,父亲是位悬壶济世的老中医。至今我还清醒地记得当年那个寒冷的冬夜里,我陪同带病的父亲翻山越岭去往诊,抢救一个重患婴儿的情景。婴儿得救了,父亲的脸上露出微笑,他自己却一直高烧不退。此时,我的心里隐隐作痛,也为有这样一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父亲而自豪,并暗下决心,立志学医,继承父亲的事业,为人类解除病痛,救死扶伤。
考入白求恩医科大学,实现了我梦寐以求的理想,五年苦读,完成学业,我想当一名外科医生。大学时代我的学习成绩仍然不错,毕业留校任教,我被分配到基础医学部病理教研室,子承父业的梦想落空了,我成了一名人民教师。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明白作为青年学生个人的理想都应该建立在祖国的需要上。
不久,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毫不例外地冲击和震撼着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灵。当恶浪袭来的时候,我们失去了建功立业的最宝贵的时光。
1978年的春天在几场寒流过后,终于姗姗而来,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复苏的中国大地百业待兴,高等学府也是如此。在这个时候,为了夺回失去宝贵的时间,为了弥补知识的不足,我付出了不少辛苦。我的近视镜就是那个时候戴上的。我们这一代人不仅业务压力大,生活上也很拮据,每月90元钱工资维持四口之家,还要孝敬老人,我们活得确实很累很累。
我相信一位哲人说的一句话,今天的遗憾,就是因为错过了昨天;明天的成功,就是因为抓住了今天。发奋学习和努力工作的结果使我得到机遇,1983年获得出国进修的机会,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从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我个人认为这是我学业和事业得到发展的关键一步,它使我的视野开阔,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两年后我建立研究室,担当病理研究室主任。我被看做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1986年底被任命为基础医学院院长,一干就是7年。尔后又被提升为学校副书记兼副校长、校长,到目前为止,我担任行政领导工作整10年。作为双肩挑干部,我并没有脱离教学和科研工作,可是我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却都用在办学上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理想不能凭兴趣和爱好。
理想不能只是个人的追求,应该适应社会的需求。
做院长、校长工作10年,有苦有乐,有得也有失。说是双肩挑,实际上是一头沉。专家不一定能当校长,校长最好是专家,既当校长又当专家谈何容易。若自我评价,作为教授,我不是佼佼者,也没有重大成果;作为校长,我没有突出业绩,也可能不算称职。客观评价,我得到领导和群众的理解和认可,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和最好的安慰。可以说,路不是我自己选择的,足迹却是我自己留下的,我无怨无悔。
大学是培养学生、培养人才的地方。我当过学生,是三好学生;我当过教师,是优秀教师。我当过副书记兼副校长,主管过学生工作。但不能说我完全理解学生和懂得怎样教育学生,有一点体会较深刻,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了,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在变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作为校长,当前最主要的应该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教导、引导是在启发自觉,要适度,过多的指点或过分的教导可能反而使学生失去自信。只有受到信赖并充满自信的学生才有主见,才能充满活力,富有创造精神,才能迎接时代的挑战。
培养学生自信的性格对成长很重要。毛泽东少年时代曾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的自信使他成为世界瞩目的伟大人物。当然,自信不是自傲。要有主见,但不固执己见。自信不是天生的,是锻炼出来的,应该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适当参加社会活动。
大学时期我当过班长,当时并不情愿,怕耽误自己的学习时间。我相信人们说的,鸟美的是羽毛,人美的是学问。现在回过头来看;在中学和大学我担当班长的经历对我后来当院长、校长是有益的。
作为一个学生干部会有得有失,处理得好,就会得大于失。
来到一个处于丘陵地段的村落,由于当时政策上的原因,这里的农民很贫困。我插队的那个生产队有60多户人家,尚没有用上电。一次在学校里挖出了一台报废了的电力变压器,经过多方奔走终于在城里找到一家工厂来修复它。我日夜守在这台变压器旁,为它计算改绕数据,和工人一起干活,但在交工付款时出现了麻烦。我一看结算单,其中水分太大了,变压器中原来的铜和油,都变成了厂方卖给我们的东西了。我感到十分难过,因为关系人是我的一位朋友。当初找他时说过农村是何等艰苦,言明是支援,只收取合理的费用,结果怎么会是这样子?!我找到他交涉,他对我说:这事只要你点头,生产队长明白个啥!我们实在是谈不通,我只有把事情上报给他们的领导,请上级裁决。故事的结局不言自明:为生产队讨回了一笔冤枉钱,我失掉了这位朋友。按上电之后,60多户的生产队春灌、打场、磨米都使上了机器;我还为队部办了一个土广播,平时收听公社(现在的乡)的广播节目,生产时由队长在话筒里调遣兵马。所有这一切,我没有吃生产队一次请,没有向生产队报一次销。我觉得这种奉献值得,因为我面对的实在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啊!年轻的朋友们,近年来我常向我的孩子们说,向我身边的亲人说,向我的学生说,你们读大学很累很苦,大学毕业了绝不能以此为资本,若是只想着应该苦尽甘来,只想要回报,不想奉献,绝对不对的!因为你们无论多苦,那还是在接受前人的知识,准备劳动技能,你们还只是在索取,在完善自己,还没有向社会作贡献呢,有了文凭怎么配吃老本呢。
学生干部有机会得到同学和领导的信任,得到培养、重用。更多得到锻炼的机会,提高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提高组织能力、交往能力……这对现代青年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高分低能的书呆子适应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缺乏竞争力就会在双向选择中惨遭淘汰。
寄语跨世纪的一代青年朋友们,人生理想、信念、追求可有不可无,通向成功的路要靠自己走。理想只能产生动力,而成功要靠意志、毅力。爱迪生说得好: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青年人,贵在有志,学贵有恒,忌滥、忌浮、忌躁。只要沿着既定的目标刻意追求,锐意进取,即会描绘出绚丽的人生轨迹!
愿以此与青年朋友们共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正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航船,党和国家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回顾这十多年来,我在学校里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接应了由于十年动乱造成的人才青黄不接,架一座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现代化的人桥。事业需要我做什我永恒的人生主旋律爱党、敬业杨贵贞杨贵贞,女,1923年生于安徽。194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理学院,1947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研究生院。1953~1956年留学苏联列宁格勒第一医学院研究生院,获医学副博士学位。现为白求恩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学科评议专家组成员、卫生部专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免疫学杂志主编等职务。指导硕士、博士、博后计80余名,发表论文近300篇,著作20余部,获国家教委、卫生部、省科委、省卫生厅奖励20多项,是著名的免疫学及微生物学专家,荣获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及中国教育工会授予的优秀教师奖章。
我出生在旧社会一个小职员家庭,依靠父亲一人的微薄薪金度日,父因过度劳累,患病早逝,家境十分贫寒,母生儿女10个,长大成活者仅4人。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对人生充满忧伤,常以我为什么要到这个世上来遭受人生的苦难而自责。当哥哥姐姐远离家乡时,我就成了这个家的脊梁,我十分怜爱在苦难中抚育我的妈妈,又十分疼爱比我小10多岁的妹妹,求生的火焰在内心中燃烧。于是埋藏在我心中的求生与求知这两个极难协调的愿望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撞击了。退路是没有的,只有拼搏。当我考入北京大学后,每年都全免学杂费并获得奖学金和助学金,这也是我们全家生活费很重要的来源。毕业后,虽有工作,但我已意识到个人再奋斗也无法逃脱使青年迷惘的现实社会。当徘徊在十字路口时,共产党向我伸出温暖的手,指出了人生的方向。1947年加入共产党后,党教育我,使我懂得了人生的价值,人活着不只是为自己,而是为他人,为我们中华民族。我真的换了一个我,活得那么充实,感到前途无比光明。正是由于高度的政治热情,忘我的为党工作,曾先后担任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北京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妇女部长、北医工会副主席等职。无论是在迎接祖国解放,反对国民党斗争的血与火的考验中,还是在轰轰烈烈的建设新中国的热潮里,从未辜负过党和人民的期望。抗美援朝时又自愿参军,离开我眷恋的北京,而后党派我到苏联学习,即使在十分紧张的学习期间,我从未忘记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但任了列宁格勒医学支部的支部书记,与支部同志们经常交流思想,畅谈回国后报效祖国的志愿。我们支部的好经验曾在中国留学生中引起很好的反响。
我提前一年完成研究生论文后,满怀一腔报国热情回到祖国,然而面临的却是接踵而来的反右和文化大革命,我的家庭遭受极大的不幸,爱人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政治上受到灭顶之灾的挫折,精神上承受着离丧亲人的悲痛,但我对党无任何怨恨之情,我是错误路线的受害者,一个坚定信念在我头脑中扎根,总有一天党会认识到我是个堂堂正正的共产党员,是党的忠诚战士。因此我并不消沉,暂时的沉默,孕育着再一次崛起。粉碎四人帮后,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多次获得省、市先进工作者、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校先进工作者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白求恩式工作者等多种荣誉称号。同时也迎来了祖国科学的春天,成为首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并承担了多项国家、卫生部及省科研项目,为祖国医学大展宏图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费尔巴哈有句名言科学只是把最高的恩赐给专心致志献身于科学的人,我深知这句话的含义,对于一个真正科学家而言,在科学事业的长河中,生命是多么短暂,不但应抓住每一分钟,而且要全身心地投入。因此,我极少回忆那些令人心酸的往事,也很少关心自己的生活和两个儿子,他们从我这里得到的也只是为科学、为党的事业奉献的精神。但我最关心的是我的学生们,我想一个科学家的事业,绝不是家族遗传,更不是为了兴旺一个家族,而是几代新人的接递。因此,我除了自己孜孜不倦的学习、勤勤恳恳的工作,更多的时间是花在人才培养上。出人才,出成果是相辅相成的,要使祖国医学事业步入世界前列,仅靠一个人或一代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培养几代新人来完成老一代未竟的事业。我企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未想过后起之秀将我压倒,而只有他们才能将我的科学生命无限延长。当我看到他们在免疫学科技人才苗圃里茁壮成长为教授、研究员、院长、所长、校长时,我感到万分高兴,十分宽慰。自1978年招收研究生以来,我已培养40名硕士生,33名博士生,还有博士后。已毕业的研究生遍及英、美、法、德、加拿大、日本、瑞典、西班牙、韩国等世界各地。在国内(大部分为留学归国者)已成为免疫学带头人,有些曾获得首届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奖、全国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获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称号、获1995年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霍英东青年教学奖、吉林省第二届青年奖,有人任吉林省突出贡献专家委员会常务理事、省政协委员等。
为此,我培养研究生的教育思想,曾受到医学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和高度评价,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国家级优秀教师称号,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和中国教育工会授予的优秀教师奖章。在我领导免疫学教研室期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免疫学专业重点学科点(1989年,全国唯一的)。共获得国家教委、卫生部、省科委、省卫生厅奖20多项,发表论文近300篇,著作20余部。
由于几十年拼搏和默默的奉献,在国内外医学界享有较高声誉,承担多种重要社会职务。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专家组成员、卫生部专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兼医学微生物免疫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免疫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曾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特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兼职教授、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顾问等职。还担任着《中国免疫学》杂志主编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英文版医学杂志等六种国家级医学杂志编委。同时,我的事迹已被选入《中国当代医学家荟萃》、《中国文化名人》、《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科技发明家大辞典》、《中国名人大词典·当代人物卷》、《吉林科技精英》等多种名人录;在国际上,我的名字已载入多种国外名人录,在《世界妇女名人录》这部书封面上这样写道:本书不仅是这些杰出女性所取得成就的一种承认,也表明这些女性在他们各自的领域走到了世界前列。
最后,我希望将从事微生物学免疫学工作48周年纪念册学生们写的前言附上,更能看出我的生涯、情怀、拼搏、奉献。
人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这是哲理亦是现实。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庆贺杨贵贞教授从事微生物学免疫学工作48周年纪念册》虽说不上是一本人生的教科书,但它用一个成功的女强人的实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纪念册》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奋斗者半个世纪的追求——高瞻远瞩,开拓新路,跨越断层,走向辉煌;《纪念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教育家的情怀——独树一帜,面向未来……透过闪光的轨迹,敞开珍贵的回忆,我们眼前矗立了一位中华知识女性的丰碑。她那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对科学的无私奉献、对真理的孜孜探索;她那独创的学术思想、严谨的治学态度、卓越的学术建树;她那诲人不倦的作风、甘为人梯的品格、勇于开拓的精神;她那……人生能有几回搏,搏一次就既要轰轰烈烈,又要踏踏实实。
从那一篇篇学术文献目录;从那一串串学生的名字,从那一项项教学和科研成果,我们可以看到,杨贵贞教授搏得是多么轰轰烈烈,搏得是多么踏踏实实。她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她无愧于当代世界妇女名人。
70年的风风雨雨,48载的从教生涯。杨教授历尽了沧桑,也获得了超越。她以倔犟的性格吟诵了一曲奋斗者之歌,她以惊人的胆识开辟了一条登攀者之路;她以园丁的辛勤,细心耕耘培育了满园桃李,她以学者的睿智,探迹索隐揭示了无数未知……沿着闪光的轨迹追寻,循着珍贵的回忆遐思,杨教授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向我们昭示了人生的真谛。她催人奋起,催人上进,她激励我们无私无畏为科学而奋斗,为事业而进取,为理想而献身……么,我就去做好什么。这许多年来,在我所在的学校里我和我的同事们大概做了如下几个第一:编写了第一部半导体电路讲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杨教授宝刀未老,雄风犹在。她面前永远是起点,她的性格是永不退却。让我们把这本纪念册献给她,藉以表示对她卓越建树的崇高敬意和深深祝福。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名人故事精选赏析】10:http://www.yulujidi.com/jingdianyuju/taicidaquan/54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