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给予少索求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向人索求的越少,给予人的越多,就越是接近于成功的品质。
——邓光明
《增广贤文》里面有句话叫做“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自身要多做义举,做好当下,而不要去牵挂能否得到些什么。一个真正善良的人对于义举的态度应该是施恩不图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更是以仁为中心的儒家的精髓。
施恩为何不应图报呢?这是因为施是一种给予,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而图则是一种期盼,并不一定就会到来,因此在施恩之后如果希图什么回报的话,不但让施恩没有了本来的善良用意,反而会增加人的心理负担。同理,当我们走入社会,在面对很多人很多事的时候也应该做到这一点,先付出,多给予,而不要讲收获,少些索求。在这些方面,很多先哲都能够成为我们的榜样,比如,哲学大师、北大教授梁漱溟先生。
梁漱溟先生无论在人品上还是在学识上都非常为人称道,先生一生都非常乐于布施,经常接济一些有困难的朋友和学生。在解放前期,因为德高望重,梁先生能拿到300块钱的工资,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了。每次工资领回家,先生只留下200元给太太做家用,其余的全都拿来帮助生活有困难的朋友。
不仅如此,先生还给自己立下了一条独特的规矩:"送去的钱不要还,但来借的钱则必须讨还。"为何如此呢?因为梁先生明白,施恩应该不图报,因此对于那些困难朋友的接济应完全出于善心,不能有什么索取;而那些向他借钱的人则不一样,他们多是救一时之急,因此他们以后是有还钱的能力的,把他们的钱要回来,以后还可以接济更多的人。yulujidi.com
人生真正的意义,并不纯粹是自己得到了什么。在马斯洛的满足理论中,人最大的满足是别人对自己的需要,因此多给予别人一点,我们的生命就增加了一份价值。而且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没有人能够完全把自己孤立起来,你给予别人,同样你也在得到别人的给予。因此我们应该相信,给予实际上也是一种收获,有时候,帮助了别人,同时也就成全了自己。
常怀感恩心,一生无憾事在一个小镇上,住着一名腰缠万贯的富翁,他虽然很有钱,但是为人却很吝啬和小气,而且经常会克扣为他工作的人的工钱。小镇上的人都对他非常不满意。但是他毫不在意,他认为只要自己能多赚钱就够了。
有一天,他的独生子突然患了疾病,他到处寻访名医。吃了很多珍贵的药,但是他儿子的病却丝毫没有起色。这让他焦急万分。这一天,门口来了一个道士,自称能够治病。富翁立刻把他请了进来。道士告诉他,只要他肯多做一些好事,就能够得到上天的赐福,他儿子的病也就能好起来了。
富翁心里虽然很不乐意,但是为了儿子的病,他也只能照做。于是他吩咐下人,把粮食分给镇上穷苦的百姓,给那些衣食无着的人分发衣物,给予钱财。镇上的人虽然不明所以,但是也都去领取。富翁看着自己的粮食和钱财每天往外送,心里如刀割般疼痛,可是儿子的病情还是没有好转。富翁开始犹豫,是不是要继续做下去?这个时候,道士又出现了,富翁向他抱怨说,自己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儿子的病情还没有好转。道士说:“这是你心不诚造成的,你在做好事的时候,想着的不是帮助穷苦的人,而是为了儿子的病情,如此不真心,上天怎么会赐福于你呢?而且你在做好事的时候,心里得到的并不是平安喜乐,而是刀割般的疼痛,这足以说明不是诚心做善事。”
道士的话如重拳一般击在富翁的心头,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富翁决定改变自己。于是他不仅将更多的粮食分给穷人,还亲自去给穷苦的人送钱。不仅如此,他还造桥铺路,造福乡里。当他看到镇上的人眼里流露出感激的神色的时候,他的心里也获得了喜悦。这个时候,他才感受到了帮助别人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回头再想想以前那些盘剥他人的日子,富翁觉得羞愧无地。
由于长期做善事,富翁的名声传了出去,到处都是一片颂扬之声。后来,外地有一名神医听说了富翁的儿子的病之后,主动前来医治,不久,儿子就痊愈了。
从富翁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给予与索取并不都是对立的,在很多时候,它们其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多给予一些,回报自然会到来的。
一块钱不算什么,但却可以帮助饥饿的人解决燃眉之急;一句鼓励的话不算什么,但却可以帮悲伤的人重获信心。我们有谁缺少一块钱、一句话呢?因此,给予对我们来说并不算什么,那么我们又何必苦苦执著于它的回报呢?给予,本身是无比快乐的事情,但如果在给予之后还要巴望着索取的话,那这份快乐无形之中就打了折扣了。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多给予少索求:http://www.yulujidi.com/zouxinwenan/guanxuanwenan/47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