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治学1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3 训曰:《书经》者①,虞、夏、商、周治天下之大法也。《书传序》云②:“二帝三王之治本于道③,二帝三王之道本于心④,得其心则道与治固可得而言矣。”盖道心为人心之主⑤,而心法为治法之原⑥。“精一执中”者⑦,尧、舜、禹相授之心法也;“建中建极”者⑧,商汤、周武相传之心法也。德也,仁也,敬与诚也。言虽殊而理则一,所以明此心之微妙也。帝王之家所必当讲读,故朕训教汝曹⑨,皆令诵习。然《书》虽以道政事,而上而天道,下而地理,中而人事,无不备于其间,实所谓贯三才而亘万古者也⑩。言乎天道,《虞书》之治历明时可验也⑪;言乎地理,《禹贡》之山川田赋可考也⑫;言乎君道,则典、谟、训、诰之微言可详也⑬;言乎臣道,则都、俞、吁、咈告诫敷陈之忠诚可见也⑭;言乎理数⑮,则箕子《洪范》之九畴可叙也⑯;言乎修德立功⑰,则六府三事礼乐兵农历历可举也⑱。然则帝王之家,固必当讲读;即仕宦人家,有志于事君治民之责者,亦必当讲读。孟子曰:“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⑲。”在大贤希圣之心⑳,言必称尧、舜。朕则兢业自勉㉑,惟思体诸身心㉒,措诸政治㉓,勿负乎“天佑下民,作君作师”之意已耳㉔。
【注释】
①《书经》:即《尚书》。
②《书传序》:旧传西汉经学大师孔安国为《尚书传》所作的序文。
③二帝三王:二帝是指上古时期的尧帝和舜帝,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具体所指不一。道:道德,道义。
④心:这里是指儒家所倡导的帝王所应该具有的仁德之心和敬诚之心。
⑤道心:指符合儒家道德标准的心。人心:指人感于各种意念之心。二者出自《尚书•虞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解释说:“道心是义理上发出来底,人心是人身上发出来底。”理学家认为:人心本善,只要勤加修持,发展善心,就能顺应体现天理的道心,故此处称“道心为人心之主”。
⑥心法:既修心养性的方法,宋代理学所讲之存养其心、省察其心的方法。治法:即指治理天下的方法。儒家认为:统治者只要能够存养其善心,经常省察自我,就能够找到治理天下的好方法,故这里认为“心法为治法之原”。
⑦精一执中:精粹专一,执守中正之道,无过与不及。语出《尚书•虞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舜帝传位于大禹时所说的话,意思是:人心是不安定的,有危险的;道心则是幽微的,不容易被发现的。所以你应该聚精专一,坚守中正之道,无偏无倚,这样才能使人心安、道心明。
⑧建中:建立中正之道,以为共同的准则。语出《尚书•商书•仲虺之诰》:“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意思是仲虺希望商王汤能够自勉明大德,建立中正之道于民,以义为治理国家的准则,以礼来规范民众的心性,以便能够以优足之道垂范于后世。建极:谓建立中正之道。语本《尚书•周书•洪范》:“皇建其有极。”孔颖达疏:“皇,大也。极,中也。施政教,治下民,当使大得其中,无有邪僻。”建中、建极是指帝王在施政治民时要坚持适中、不偏不倚的中正原则。
⑨汝曹:汝即指你,曹则泛指辈、们、类,合起来即指你们。
⑩三才:古指天、地、人。《周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所以三才又指天道、地道、人道。亘(gèn):指连绵不断,伸展开去。
⑪《虞书》:《尚书》中的篇目,主要记载虞舜时代的历史。治历明时:制定历法,使人们明白时间。《虞书•尧典》中记载:尧时曾命羲、和仰观天文,观察日月星辰运行之象,制定历法,敬授民时,分一年“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⑫《禹贡》:《尚书》中的篇目,主要记述夏禹时期的政区、山川、土壤、物产、贡赋等。
⑬典、谟、训、诰:是指《尚书》中的四种文体。典主要是记载法则、典章制度的,如《尧典》《舜典》等;谟,即谋的意思,主要记录君臣探讨政事的史实,如《大禹谟》《皋陶谟》;训是大臣对君主的训导,如《伊训》;诰则是帝王对大臣的告诫勉励,如《汤诰》《大诰》等。微言:含蓄而精微之言辞。
⑭都、俞、吁、咈(fú):都是古汉语叹词。都,表赞美。俞,表同意。吁,表不同意。咈,表反对。本以表示尧、舜、禹等讨论政事时发言的语气,后用以赞美君臣论证问答,融洽雍睦。
⑮理数:道理,事理。
⑯箕子:也称“箕伯”,名胥余。商纣王的叔父。曾官至太师,纣王无道,屡谏不听,被囚,披发装狂。相传周灭商后,箕子向周武王陈述“天地之大法”,即《尚书•周书•洪范》中记载的九畴。《洪范》:《尚书》篇名。亦可称为“鸿范”。孔安国传:“洪,大。范,法也。言天地之大法。”《洪范》相传为箕子所作,实际上是后人伪造假托箕子之名而已。九畴: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因有数至于九,大禹第次分为九类,后来遂将帝王治理国家需要遵循的根本原则称为“九畴”。
⑰修德立功:修养德行、行善积德、建立功绩。
⑱六府三事:语出《尚书•虞书•大禹谟》:“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六府,指水、火、金、木、土、谷六者,为财货聚敛之所,古人以为人养生之本。三事,即正德、利用、厚生。唐孔颖达正义曰:“正身之德、利民之用、厚民之生,此三事惟当谐和之。”
⑲“欲为君尽君道”几句:语出《孟子•离娄上》。这里是借孟子之语来说明:无论是作为帝王还是臣子,都要学习《尚书》,以便能够从尧、舜身上学到为君、为臣的道理。
⑳大贤希圣:指即使已经非常有德有才的贤人也要效法圣人,以期望达到圣人的要求。大贤,指非常有道德才能的人。希圣,仰慕、效法圣人,希望能到达圣人的境界。
㉑兢业:“兢兢业业”的缩写。形容谨慎戒惧,做事认真刻苦。自勉:即自我勉励。
㉒体诸身心:体之于身心,是指身体力行,用心去体会。
㉓措诸政治:错之于政治,是指筹划办理政务,认真治理天下。
㉔勿负乎“天佑下民,作君作师”之意:作为帝王,要不断修养德性,认真治理天下,不要辜负上天命其治国安民、教化百姓的心意。天佑下民,作君作师,语出《尚书•周书•泰誓》。原文为:“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意思为:上天佑助百姓,为之立君以治之,为其立师以教之,就是要他们帮助上天,安定天下。
【译文】
父皇训教说:《尚书》所记录的内容,是虞、夏、商、周等朝代圣王治理天下的根本法则。《书传序》中就说:“二帝三王治理国家基于道义,二帝三王之道又来自他们的仁心,因而只要明白了二帝三王的仁心,那么道义与治国理政就都可以谈谈了。”这是因为符合道德标准的心能够主宰人的各种意念,而君主修身养性的方法又是治国之法的本源。《尚书》中所讲的“精一执中”就是尧、舜、禹相传授的修心方法,其中的“建中建极”也是商汤、周武王相传承的修心之法。书中有时称这种方法为德,有时称其为仁,有时称作敬与诚。名称虽异而其道理则是一样的,都是用来说明此心的微妙。《尚书》是生在帝王家的子弟必须要学习的,因此我教育你们要多读《尚书》。虽然《尚书》主要是讲古圣王治国理政之事,但上自天道,下至地理,中及人事,书中无所不具备,实际上可以称其为贯通天地人、横亘古今。讲天道运行的,《虞书》中关于尧帝制定历法、明确时间的记载可以证明;讲地理变化的,《禹贡》中关于各地行政区划、山川土壤、物产贡赋可以查考;讲为君之道的,典、谟、训、诰等篇章记载圣王治国的精微之言可以具体参考;讲为臣之道的,表现君主与大臣讨论中告诫、陈述忠诚时使用的语气之辞可以见证;讲天数道理的,箕子所撰《洪范》中列举的帝王治国中的九种原则可以列举;讲修德建功的,《大禹谟》中所言的六府三事、礼乐兵农等事务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来看,帝王之家固然要诵读《尚书》,就是那些仕宦之家有志于辅佐君主、治理百姓的人也一定要学习《尚书》。孟子就曾说过:“作为君主,就要尽到君主的责任;作为臣子,就要尽到为臣的职责。这二者,只要效法尧、舜就可以做到了。”如果一个希望成为圣人的贤能之人,那么他说话一定要称赞学习尧、舜。我兢兢业业以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帝王来不断勉励自己,心中经常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身心上体现出尧、舜之德,如何在自己处理政务的过程中实践尧、舜之政,不辜负上天让我作为帝王治国安民、教化百姓的心意。
4 训曰:朕幼年习射,耆旧人教射者①,断不以朕射为善,诸人皆称曰“善”,彼独以为否,故朕能骑射精熟②。尔等甚不可被虚意承顺赞美之言所欺③。诸凡学问,皆应以此存心可也。
【注释】
①耆(qí)旧:年高而有才德的人。
②精熟:精湛纯熟,精通熟悉。
③承顺:遵奉顺从,敬奉恭顺。
【译文】
父皇训教说:我幼年学习射箭,那个教我的老年人,绝不会认为我的箭射得好,即使其他人都称赞说“好”,唯独他不会说我射得好,因此我能将骑马射箭的技艺练得很精通。你们断不能被那些虚情假意、奉承顺从称赞的话欺骗。一切学问,都应存此自知自戒之心才行。
5 训曰:朕自幼读书,间有一字未明①,必加寻绎②,务至明惬于心而后已③。不特读书为然④,治天下国家亦不外是也⑤。
【注释】
①间有:或有,偶有。
②寻绎:反复探索、推究。《汉书•循吏传•黄霸传》:“吏民见者,语次寻绎,问它阴伏,以相参考。”
③明惬(qiè):意为因弄清楚了某个问题而心里感到满足和畅快。
④不特:不仅,不只是。为然:是这样。
⑤不外是:指不超出某种范围之外。
【译文】
父皇训教说:我从小读书,偶有一字一句未能明了,必定要认真推究,务必弄明白之后心里才会高兴满意。不单单读书应这样,治理天下国家也应该有这种寻根问底的精神。
6 训曰:读古人书,当审其大义之所在①,所谓“一以贯之”也②。若其字句之间,即古人亦互有异同,不必指摘辩驳③,以自伸一偏之说④。
【注释】
①审:指仔细思考、反复分析。大义:指古人经书中的精要之处或要义。
②一以贯之:指一种思想或理论在事物中贯通始终。语出《论语•里仁》:“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③指摘:指出错误。辩驳:争辩驳斥。
④一偏之说:亦称“一偏之见”“一偏之论”。是指偏于一面的学说、观点。
【译文】
父皇训教说:读古人的书,应当仔细思考其中蕴含的要义,即其中贯穿始终的思想。至于书中的字词、语句,古人相互之间也可能存在着不同,对这些细小的差异就没必要去指出错误、争辩驳斥,以此来伸张自己偏于一面的说法。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读书治学1:http://www.yulujidi.com/mingrenmingyan/renshenggeyan/14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