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治学7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6 训曰:近世之人以不食肉为持斋①,岂知古人之斋必与戒并行。《易•系辞》曰:“斋戒以神明其德。”所谓斋者,齐也,齐其心之所不齐也。所谓戒者,戒其非心妄念也②。古人无一日不斋,无一日不戒;而今之人以每月之某日某日持斋,已与古人有间③。然持斋固为善事,可以感发人之善念④,第不知其戒心何如耳⑤。
【注释】
①持斋:佛教习俗,指持守戒律、不吃荤腥之食。
②非心妄念:即邪心杂念。
③有间:即指有别、不同。
④感发:意指感动启发。
⑤第:只是。
【译文】
父皇训教说:近代以来人们常以不吃肉食为持斋,却不知古人持斋是与持戒同时进行的。《周易•系辞》说:“进行斋戒祭祀神灵来增长自己的德行。”所谓斋,即齐的意思,是指整齐人们内心中不整齐严肃的事情。所谓戒,就是要戒除内心中的邪心杂念。古时人们没有一日不持斋,没有一日不持戒的;而今天人们只在每月之某日某日持斋,已与古人的斋戒有所不同了。然而,持斋本来是一件好事,能感动启发心中的善念,只是不知道其自我警惕之心怎么样。
7 训曰:世上人心不一①,有一种人不记人之善,专记人之恶。视人有丑恶事转以为快乐②,如自得奇物者。然此等幸灾乐祸之人,不知其心之何以生而怪异如是也。汝等当以此为戒。
【注释】
①不一:不一致,不统一,不相同。
②转以为:反倒以为。
【译文】
父皇训教说:世上每个人的心都不一样,有一种人不记别人的好,专门记别人的恶。看到别人有丑恶之事反倒以为快乐,如同自己得到了稀奇之物一样。然而这种看到别人遭遇灾祸而感到快乐的人,不知道他们的内心怎么长得如此怪异。你们应当以这种人为戒。
8 训曰:人惟一心,起为念虑①。念虑之正与不正,只在顷刻之间。若一念之不正,顷刻而知之,即从而正之,自不至离道之远。《书》曰:“惟圣罔念作狂②,惟狂克念作圣③。”一念之微,静以存之,动则察之,必使俯仰无愧④,方是实在工夫。是故古人治心⑤,防于念之初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而收功甚巨也⑥。
【注释】
①念虑:念头,想法。《汉书•公孙弘传》:“今事少闲,君其存精神,止念虑,辅助医药以自持。”
②罔:无,没有。
③克:能够。
④俯仰无愧:是指立身端正,上对天、下对人,都能够问心无愧。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⑤治心:修养自身的思想品德。
⑥收功:收获的功效。
【译文】
父皇训教说:人只有一颗心,会产生各种念头、想法。念头正确与不正确之间的转变,都发生在一瞬间。如果心中产生的邪恶念头,能够在很短时间发现,及时纠正,就不至于偏离正道太远。《尚书》也说:“如果圣人不念于善则会变成狂人,狂人若能够念于善也能够成为圣人。”心中的一个小小念头,静心时保持着它,思虑动的时候要审查它是否正确,确保内心无愧于天地,这才是修身的实在工夫。因而古人修身,防范于邪念产生之初、情欲未发之时,所以他们修身时用很少的精力就会收到很大的功效。
9 训曰:人之为圣贤者,非生而然也①,盖有积累之功焉。由有恒而至于善人②,由善人而至于君子③,由君子而至于圣人④,阶次之分⑤,视乎学力之浅深⑥。孟子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⑦。”积德累功者,亦当求其熟也。是故有志为善者,始则充长之⑧,继则保全之,终生不敢退,然后有日增月益之效。故至诚无息⑨,不息则久,久则征⑩,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⑪,博厚则高明⑫,其功用岂可量哉?
【注释】
①然:如此,这样。
②有恒:指坚持一定的操守、品行。《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善人:有道德的人,善良的人。《论语•述而》:“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可见,有恒者可以通过道德修养从而成为善人。
③君子:指才德出众之人。
④圣人: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论语•述而》:“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⑤阶次:即等级次序。
⑥学力:学问上的造诣,学问上达到的水平。
⑦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语出《孟子•告子上》:“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意思是:五谷虽然是良种,但种植不成,就不如荑稗成熟的果实可以食用。仁也就是要使它成熟罢了。
⑧充长:扩张发展,使之成长壮大。
⑨至诚无息:是指心中真诚无假,修身就不会间断。
⑩征:验证于外界。
⑪博厚:广博而深厚。
⑫高明:高大而光明。
【译文】
父皇训教说:那些成为圣贤的人,并不是天生就是圣贤,而是经过不断地修养长期积累而最终成为圣贤的。那些有恒心的人逐渐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这些人再经过修养而成为德才出众的君子,君子又经过长期修养最后才能成为圣人,这种修养等级的区分,在于学力的深浅。孟子说:“仁也就是要使它成熟罢了。”积功累德也应当追求积累到一定程度。所以,有志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最初则要扩张发展善心,使之不断积累壮大,接着就要保全它,终身修养不敢使其衰退,然后就会在逐日逐月的积累中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所以保持内心的真诚,修身就不会间断,不间断则会坚持长久,在长久的坚持中不断得到外界的验证,通过验证就能行之长远,行之长远就会广博而深厚,广博而深厚就会达到高大而光明的境界。这中间所积累的功德岂可估量啊!
10 训曰:今外边之无赖小人及太监等惯詈骂人①,且动辄发誓亦如骂人之语皆出自口②。我等为人上者,断乎不可。或使令之辈有过③,小则责之,大则扑之④,詈骂之亦奚为?污秽之言轻出自口⑤,所损大矣。尔等切记之。
【注释】
①无赖小人:蛮不讲理、刁滑强横的人。詈(lì)骂:恶言辱骂。
②动辄(zhé):动不动就,常常。
③或:这里表示假设,有倘若、假使之意。使令之辈:供人使唤、驱使的人,即仆人、随从。
④扑:古代的一种刑罚,即扑罚,以鞭子抽打。
⑤污秽之言:肮脏的话,侮辱的话。
【译文】
父皇训教说:如今外边那些蛮不讲理的小人和宫内的太监等习惯辱骂别人,而且常常发誓时就如同骂人一样,脏话随之从嘴里发出。我们为上等人,绝不能这样。假使那些仆人犯了过错,小错则口头责备,大错就用鞭子抽打,何必辱骂他。肮脏、侮辱的话一旦轻易说出去,就对自身有很大的损害。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11 训曰:凡人不能无好恶,但能胜其私心则善。诚见善而好之,见恶而恶之,则不能牵累吾心矣①。人于喜怒亦然,喜时不能不遇可怒之事,怒时不能不遇可喜之事。是故《大学》云“忿懥好乐②,皆难得其正”者,此之谓也。
【注释】
①牵累:牵挂拖累,牵涉连累。
②忿懥(fèn zhì):发怒。好乐:喜好,嗜好。
【译文】
父皇训教说:凡是人不能没有喜好与厌恶,但要能够战胜自己好恶的私心就是好的。如果能做到看见好的就喜欢,看到邪恶的就厌恶,个人好恶就不会牵累我的心了。人对个人喜怒也是这样的,高兴时不可能不会碰到令人愤怒的事,发怒时也不可能不会遇到令人高兴的事。因此《大学》中说:“人有所愤怒或喜好,心中就不能做到公平正直。”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12 训曰:凡大人度量生成①,与小人之心志迥异②。有等小人满口恶言讲论大人③,或者背面毁谤④,日后必遭罪谴⑤。朕所见最多,可见天道虽隐,而其应实不爽也⑥。
【注释】
①大人:指在高位的王公贵族或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度量:器量,涵养。《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人之度量相越,岂不远哉!”
②迥(jiǒng)异:迥然不同,完全不同。
③有等:有些,有的。
④毁谤:以夸大不实的言论对人进行诋毁、中伤。汉王充《论衡•累害》:“仕宦有三害,身完全者谓之洁,被毁谤者谓之辱,官升进者谓之善,位废退者谓之恶。”
⑤罪谴:犯罪而受谴,罪责。
⑥不爽:不差,没有差错。《诗经•小雅•蓼萧》:“其德不爽,寿考不忘。”
【译文】
父皇训教说:道德高尚之人的度量的生成,与小人的心胸迥然不同。有一类小人,满嘴恶言秽语谈论大人,或者背后诋毁别人,日后必定会遭到惩罚的。我见过的这类事例很多了,可见上天的意志虽然隐晦不显,但是其报应从没有差错。
13 训曰:凡人行住坐卧,不可回顾斜视。《论语》曰:“车中不内顾①。”《礼》曰②:“目容端。”所谓内顾即回顾也,不端即斜视也。此等处不但关于德容③,亦且有犯忌讳。我朝先辈老人亦以行走回顾之人为大忌讳,时常言之,以为戒也。
【注释】
①内顾:回头看。
②《礼》:即《礼记》。
③德容:敬辞。指有道者的仪容,有德者的气象。
【译文】
父皇训教说:一个人在走路、停住、坐下以及躺卧时,不能回头看或者斜视别人。《论语》中说:“在车内不要回头看他人。”《礼记》说:“人的目光要端正,不斜视别人。”所谓的内顾就是回顾,不端就是斜视。这些地方不仅关系到人的仪容,而且也犯忌讳。我朝的前辈老人也常以走路回头看的人为大忌讳,经常讲起这些,要我们引以为戒。
14 训曰:孟子言良知、良能①,盖举此心本然之善端②,以明性之善也。又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非谓自孩提以至终身③,从吾心,纵吾知,任吾能,自莫非天理之流行也。即如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④,尚言于志学、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之后⑤。故古人童蒙而教⑥,八岁即入小学⑦,十五而入大学⑧,所以正其禀习之偏⑨,防其物欲之诱,开扩其聪明,保全其忠信者,无所不至。即孔子之圣,其求道之心,乾乾不息⑩,有“不知老之将至”⑪。故凡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其“择善”“固执”⑫,“克己复礼”⑬,循循勉勉⑭,无有一毫忽易于其间⑮,始能日进也⑯。
【注释】
①良知、良能: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能,天赋之能。良知,儒家谓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
②本然:指本当如此。善端:善言善行的开端。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从良知、良能出发来论证人性本善,指出人人生来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其分别为仁义礼智之端,称为“四端”,即所谓的“善端”。
③孩提:即需人提携、怀抱的幼儿。
④从心所欲不逾矩:语出《论语•为政》。矩,法度,常规。
⑤志学、而立、不惑、知命、耳顺:语出《论语•为政》。志学,专心求学。而立,指学有成就。不惑,通达,不疑惑。知命,懂得事物生灭变化都由天命决定的道理。耳顺,听到别人的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
⑥童蒙:年幼无知的儿童。
⑦小学: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古代的小学主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⑧大学:即太学。主要学习经术及治国之术。
⑨禀习:即禀性习惯。
⑩乾乾:自强不息的样子。《周易•乾卦》:“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⑪不知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
⑫择善、固执:语出《中庸》:“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意思是说:选择善事,坚持执行,行之不已,终能达到至诚。
⑬克己复礼:语出《论语•颜渊》。即克服自己的欲望,约束自身,从而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
⑭循循:按一定的顺序去学习,即循序渐进。勉勉:即勤恳不懈的样子。
⑮忽易:忽视,忽略。
⑯日进:每日都有进步。
【译文】
父皇训教说:孟子讲的良知、良能,这是用人心天生善良的开端来证明人性之善的。孟子又说:“所谓的大人,就是能专一保持初心,保有善端的那些人。”并不是说从幼童到老年,一切都顺从我的心意,听从我的心智,任凭我的能力,就会自然达到符合天理的要求。就像孔子所言“随心所欲而不违犯规矩”,也是说在立志于学、经业有所成就、对学问不感到困惑、已知天命之始终、听其言而知其旨之后的。因此古人在幼童时就开始启蒙教育,八岁就入小学,十五岁进入太学,就是为了纠正人禀性习惯的偏执,防止人心受到物质欲望的诱惑,开拓扩展其智力,保全其忠信之德,没有什么不能达到的。即使孔子是圣人,他求学的心也是持续不断、自强不息的,他甚至说过“不感觉自己已经老了”。所以凡是有志于学习圣人之学问的人,就要选择善事,坚持执行,行之不已,就要克服自己的欲望,约束自身,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还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有一丝一毫的疏忽轻视,这样才能每日都有进步。
15 训曰:大凡残疾之人不可取笑。即如跌蹼之人①,亦不可哂②。盖残疾之人见之,宜生怜悯。或有无知之辈③,见残疾者,每取笑之。其人非自招斯疾④,即招及子孙。即如哂人跌蹼,不旋踵间或失足⑤。是故我朝先辈老人,常言勿轻取笑于人,取笑必然自招,正谓此也。
【注释】
①跌蹼(pǔ):跌倒,摔跟头。
②哂(shěn):讥笑,嘲笑,戏谑。
③无知之辈:没有知识、不明事理的人。
④自招:自取,自致。
⑤旋踵(zhǒng)间:形容时间极短。旋踵,掉转脚跟。踵,即脚后跟。
【译文】
父皇训教说:大凡残疾人都不可以取笑他们。就像失足摔倒之人,也不可以讥笑他们。看到残疾人了,应该有怜悯之心。有些无知之辈,每次看到残疾人,就会取笑他们。这样的人不是自己招致这样的残疾,就是子孙后代会招致这样的残疾。就像嘲笑别人跌倒,很快嘲笑的人就会失足跌倒。因此我朝的前辈老人,经常告诫不要轻易取笑别人,取笑别人一定会自取其辱,说的正是这样的道理啊。
16 训曰:凡人平日必当涵养此心①。朕昔足痛之时,转身艰难。足欲稍动,必赖两傍侍御人那移②,少着手,即不胜其痛。虽至于如此,朕但念自罹之灾③,与左右近侍谈笑自若,并无一毫躁性生忿④,以至于苛责人也。二阿哥在德州病时⑤,朕一日视之,正值其含怒与近侍之人生忿,朕宽解之⑥,曰:“我等为人上者,罹疾却有许多人扶持任使,心犹不足。如彼内监⑦,或是穷人,一遇疾病,谁为任使?虽有气忿向谁出耶?”彼时左右侍立之人,听朕斯言,无有不流涕者。凡此等处,汝等宜切记于心。
【注释】
①涵养:滋润养育。
②侍御人:身边侍奉之人,即近侍之人。那移:转移,移动。宋欧阳修《论乞赈救饥民札子》:“只闻朝旨令那移近边兵马,及于有官米处出粜,此外未闻别行赈救。”
③罹(lí):遭受。
④生忿(fèn):生气,发怒。
⑤二阿哥:即康熙皇帝次子爱新觉罗•胤礽,康熙十四年(1675)立为皇太子,后被废。阿哥,清朝对皇帝诸子的称呼。
⑥宽解:即宽慰劝说。
⑦内监:即宫内太监。
【译文】
父皇训教说:所有的人平日里都应当修养自己的心性。我以前脚痛的时候,连转身都非常困难。脚想稍微动动,必须依靠身边侍奉的人来移动,稍微用手碰一下,就会痛不可忍。虽然都痛到了这种地步,我心里只是想着这是自己生病造成的,仍然与身边的人像往常一样谈话说笑,并没有一点的暴躁发怒,去苛责身边的人。二阿哥在德州生病时,我有一天去看望他,正碰到他在发怒,与身边服侍的人生气,我劝慰他说:“我们作为上等人,生病时还有下人服侍我们、供我们使唤,你心里仍然还不满足。像那些太监或者是穷苦人家,一旦生病了,哪有人供他们使唤?虽然心里很生气,但又能向谁发泄呢?”当时左右站立着服侍的人听了我的话,没有不感动得流泪哭泣的。凡是这些事情,你们都应该牢记于心。
17 训曰:人之一生,虽云命定①,然而命由心造②,福自己求。如子平、五星③,推人妻财子禄及流年月建④,日后试之,多有不验。盖因人事未尽⑤,天道难知⑥。譬如推命者言当显达⑦,则自谓必得功名⑧,而诗书不必诵读乎?言当富饶,则自谓坐致丰亨⑨,而经营不必谋计乎?至谓一生无祸,则竟放心行险,恃以无恐乎?谓终身少病,则遂恣意荒淫,可保无虞乎?是皆徒听禄命,反令人堕志失业,不加修省⑩,愚昧不明,莫此为甚。以朕之见,人若日行善事,命运虽凶而可必其转吉;日行恶事,命运纵吉而可必其反凶。是故命之一字,孔子罕言之也⑪。
【注释】
①命定:命中注定或必然发生的。
②心造:佛教语。意为由心所生。
③五星:即金、木、水、火、土五星。古代星命术士以人的生辰所值五星之位来推算人的禄命。
④流年:亦称“小运”。为古代术数用语,星象命理家称人一年的运气为“流年”。月建:本指旧历每月所建之辰,古代以北斗七星斗柄的运转作为定季节的标准,将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用以纪月,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夏历)配子,称建子之月,类推,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二月建卯,直到十月建亥,如此周而复始。后来星相术士在推算命运时,也经常利用这种方法和术语,称阳建之神。正月建寅,顺行十二辰,又称阳建,术者因月建以定凶吉。此处指每月的运气。
⑤人事:指人的作为。
⑥天道:天理,自然的法则。
⑦推命:推算命运。显达:指位尊而有声望。
⑧功名:功绩和名位。科举时代指科第或官职。
⑨丰亨:语出《周易•丰卦》:“丰:亨,王假之。”孔颖达疏:“丰者,多大之名,盈足之意,财多德大,故谓之为丰;德大则无所不容,财多则无所不齐。无所拥碍谓之为‘亨’,故曰‘丰,亨’。”后即用以表示富厚顺达。
⑩修省:修持省察。
⑪孔子罕言之:语出《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罕言,即很少言及,很少说到。
【译文】
父皇训教说:人的一生,虽然说命运已经由上天注定了,然而人的命运实际上是由人心的善恶造就的,福禄是要靠自己努力来争取的。像子平、五星这类术数,推算人的妻、子、财禄以及一年中一月中的运气,日后验证,大多都是不准的。大概是因为人们还不够努力,而天意又很难知道。譬如推算命理的人说某人会显达,他就认为自己一定会科举中第,而诗书就没必要读了吗?说某人会富于钱财,他就自认为坐在家里就会财源通达,而经营产业的事就不用谋划了吗?至于说一个人一生没有灾祸,那么竟然放心做危险的事情,有恃无恐了吗?说某人终生少疾病,那么就随意荒淫,可以不用担忧吗?这些都是只听凭命定,反而使人志向堕落、丧失本业,不加以修身自省,愚昧无知不明事理,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在我看来,人如果每日多行善事,命运即使是凶的,也一定会转化为吉的;如果每天都做坏事,那么命运纵然是吉的,也一定会反转为凶的。因此命这一个字,孔子很少说。
18 训曰:凡人有训人治人之职者①,必身先之可也。《大学》有云:“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特为身先而言也。
【注释】
①训人:教育人,训导人。治人:管理人民。
【译文】
父皇训教说:凡是有教育人、管理人的职责的人,一定要自己率先示范才行。《大学》中说:“君子自己有了优点,而后才以此来要求别人;自己没有某一缺点,而后才以此来责备别人。”这是特地为以身作则说的。
19 训曰:程子云①:“有实则有名,名实一物也。若夫好名者,则徇名为虚矣。如‘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谓无善可称耳,非徇名也②。”看来有一等好名之人,惟名是务,不着一毫诚实之处。只管行去,不惟无分毫之实,究至于名亦不能保。程子此言,可谓力行之要道也③。
【注释】
①程子:即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二人合称“二程”,后世尊称“程子”。程颢,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为兄。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为弟。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立志于孔孟之道,又泛览诸家,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
②“有实则有名”几句:语出《程氏遗书•师训》。徇名,即舍身以求名。
③要道:即重要的道理、方法。
【译文】
父皇训教说:程子说:“有实际就会有名分,名和实其实是同一个东西。那些好名的人不顾性命地去追求名声,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譬如‘君子害怕自己死后名声不能显于后世’,这是说自己没有好的品德、行为可值得别人称赞的,而不是说舍身以求名。”看来是有一类好名的人,只是以追求名声为事务,没有一丝一毫诚实的地方。只顾自己去做,不仅没有一分一毫的实在,到最后连名声也不能保全。程子这句话,可以说讲出了努力做事的重要道理。
20 训曰:程子云:“所谓利者,不独财利之利,凡有利心便不可。如作一事,但寻自己稳便处,皆利心也。圣人以义为利,义安处便是利①。”凡人惟弃利己之心以求义之所安,则为忠臣者亦此道,为孝子者亦此道。人人皆当以此语为至教而奉行之也。
【注释】
①“所谓利者”几句:语出《程氏遗书•己巳冬所闻》。
【译文】
父皇训教说:程子说:“所谓的利,不仅仅是指钱财利益的利,只要是有利己之心就不可。比如说做一件事情时,只是寻求自己稳妥方便的地方,都是利己之心。圣人把拥有道义作为利,只要是道义安放的地方便是利之所在。”凡是人能够放弃利己之心来追求义之所安,那么成为忠臣的方法是这个,成为孝子的方法也是这个。每个人都应当以这句话来作为最好的教诲而遵奉实行。
21 训曰:朱子云①:“人作不好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心。但被私欲蔽锢,虽有端倪,无力争得出。须是着力与他战,不可输与他。知得此事不好,立定脚跟硬地行,从好路去,待得熟时,私欲自住不得②。”此一节语,乃人立心之最要处。良心能胜私欲,为圣为贤,皆此路也。欲立身心者,当详究斯言③。
【注释】
①朱子:即朱熹。
②“人作不好底事”几句:语出《晦庵集•答陈师德》。蔽锢(gù),禁锢蔽塞。
③详究:详细探究,审查研究。
【译文】
父皇训教说:朱熹说:“一个人做了坏事,内心却感到不安,这就是人的良心。但这时是良心被私欲所遮蔽,虽然内心还会感到不安,却无力从个人私欲中挣脱出来。这就需要努力与私欲进行斗争,并且不能输给它。知道一件事不好,就要坚定立场,坚持走下去,向好路上走,等到时机成熟了,私欲就自然会从内心中消失。”这一段话,讲出了人坚定自己心志最重要的方法。良心能战胜私欲,成为圣人和贤人,就得从这条路走过来。想要立心修身的人,应当认真研究这句话。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读书治学7:http://www.yulujidi.com/mingrenmingyan/renshenggeyan/14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