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治学5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36 训曰:朱子云:“圣贤立言本自平易,而平易之中其旨无穷①。”今必推之使高,凿之使深。是未必真能高深,而已离其本指②,丧其平易无穷之味矣。此最要处也。自汉以来,儒者世出,将圣人经书多般讲解,愈解而愈难解矣。至宋时朱子辈注“四书”“五经”,发出一定不易之理,故便于后人。朱子辈有功于圣人经书者可谓大矣。是以朕训尔等但以经书为要者,亦此故也。
【注释】
①圣贤立言本自平易,而平易之中其旨无穷:语出朱熹《晦庵集•答刘子澄》。平易,指著作、文章浅近易懂。
②本指:亦作“本旨”。指原有的或主要的宗旨、意向。
【译文】
父皇训教说:朱熹说:“圣贤创立的学说,本来是浅近易懂的,而这种浅近易懂的文字蕴含着无穷的道理。”现在的人却非要把它推向很高深的境地,使它显得很深奥莫测。这未必就真的能使圣人之言变得高深,并且偏离了圣人本来的意思,丧失了圣贤学说浅近易懂、含义无穷的意味了。这是最重要的地方。自从汉代以来,每个时代都会出现儒学者,将圣人遗留下来的经书进行多种解释,越解释反而越难理解。到了宋代,朱熹等人注解“四书”“五经”,给出了一定不可改变的解释,故而方便了后人学习。朱熹这些人对于传承圣人经书的功劳可以说是很大了。因此我告诫你们以学习经书为要,也是这个原因。
37 训曰:凡人学艺,即如百工习业①,必始于易,而步步循序渐进焉②,心志不可急遽也③。《中庸》云:“譬如行远,必自迩④;譬如登高,必自卑⑤。”人之学艺,亦当以此言为训也⑥。
【注释】
①百工:古代指各种手工业工匠。《孟子•滕文公上》:“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②循序渐进:按一定的顺序、步骤逐渐进步。
③急遽(jù):快速,匆忙,仓促。
④迩(ěr):近,近处。
⑤卑:低。
⑥训:准则。
【译文】
父皇训教说:凡人学习某种才艺,就像百工学习技艺,必须从最容易的开始,而一步步逐渐进步,心里不要过于着急。《中庸》说:“譬如走远路,必定要从近处开始;譬如登高,必定要从低处开始。”人们学习才艺,也应当以这句话作为准则。
38 训曰:《论语》云:“子贡问为仁①。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②。’”此言实为学制事之要也③。即如今之读书人欲应试也④,必平日所学渊深⑤,所记广博⑥,自然写得出。凡遇一事经历多者,按则例而理之⑦,则失者少。此即器利而事自善之理也。
【注释】
①子贡:复姓端木,本名赐,字子贡,以字行。孔子的得意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子贡富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曾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想做好事情,一定要先在砺石上磨利斧子等工具。工,即指工匠。器,即斧子、刀等工具。
③制事:裁断事务,处理政治、军事等重大事件。
④应试:应考,参加科举考试。
⑤渊深:深厚,深邃。
⑥广博:指人的学识、胸怀等宽广博大。
⑦则例:成规,定例。
【译文】
父皇训教说:《论语》中记载:“子贡向孔子询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回答说:‘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就必须先磨好他的工具。’”这句话实在是做学问和处理政事的要领。就像今天的读书人,要想参加科举考试,那他平日学习的就要渊博而精深,记忆的就要广泛而博大,自然就能够写得出文章来。凡是遇到一件事情,经历多的人如果能按照成例来处理,那么就会少犯错误。这就是器利而事自然就处理得好的道理。
39 训曰:从来有生知①,有学知,有困知,及其成功则一。未有下学既久②,而不可以上达者,但工夫不可躐等③,而进尤不可半途而废。《书》云:“为山九仞,功亏一篑④。”正为半途而废者惜也。
【注释】
①生知:与下文“学知”“困知”,语出《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生知,即天生而自有知识。学知,即通过学习而获得知识。困知,即遇到了困惑不懂而去学习获得。
②下学:与下文“上达”,语出《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下学,谓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上达,即上知天命。
③工夫:经过训练学到的胜任工作的能力,培养的或学到的才能。躐(liè)等:超越等级,不循次序。《礼记•学记》:“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④为山九仞(rèn),功亏一篑(kuì):堆山堆得已经很高了,就差一筐土而没有达到要求的高度。后常形容仅仅缺少再坚持一下的努力而告失败。为山,即堆土成山。仞,为古代计量单位,一仞约等于周尺八尺或七尺,一尺约合今二十三厘米,九仞即六十三尺或七十二尺。常用以形容极高。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
【译文】
父皇训教说:自古以来,人有生来就带有知识的,有通过学习掌握知识的,有因困惑而学习获得知识的,但成功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没有长期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而不能上知天命的,但学习的工夫不能超越等级,跳过中间环节,尤其不能半途而废。《尚书》说:“堆起土山已有九仞之高,就因差一篑土没能达到要求的高度。”正是替那些半途而废的人感到惋惜。
40 训曰:为学之功,不在日用之外①。检身则谨言慎行②,居家则事亲敬长③,穷理则读书讲义④。至近至易,即今便可用力;至急至切,即今便当用力。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至有所疑,寻人问难⑤,则长进通达⑥,自不可量。若即今全不用力,蹉过少壮时光⑦,即便他日得圣贤而师之,亦未必能有益也。
【注释】
①日用:日常生活应用的。
②检身:检点自身,进行自我检查反省。谨言慎行:语出《礼记•缁衣》:“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指言谈小心,行事谨慎。
③居家:本意为居住在家里,后引申为家居生活。
④穷理:深究事物中蕴含的道理。《后汉书•胡广传》:“探赜穷理,六经典奥,旧章宪式,无所不览。”
⑤问难:辩论诘难。
⑥长进:在学业、技艺、品德等方面有进步。通达:明白事理。
⑦蹉(cuō)过:错失,错过。少壮时光:年轻力强的时候。
【译文】
父皇训教说:做学问的功夫,不在日常生活应用之外。检点自身就要严谨言论、审慎行为,在家就要侍奉亲人、尊敬长辈,探究事物的道理就要读书讲论道义。最近最容易的事,今天就可努力实行的;最急最迫切的事,也是今天就要努力实行的。付出一天的努力,就会有一天的收效。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找人请教辩论,那么长进通达,自不可限量。如果今天不努力学习,错过了年轻时的好时光,即使他日得以以圣贤为师,也未必会有大的收获。
41 训曰:人在幼稚①,精神专一通利②;长成以后,则思虑散逸外驰③。是故应须早学,勿失机会。朕七八岁所读之经书,至今五六十年犹不遗忘;至于二十以外所读之经书,数月不温即至荒疏矣④。然人或有幼年遭逢坎 ⑤,失于早学,则于盛年尤当励志⑥。盖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壮而学者如炳烛之光⑦。虽学之迟者,亦犹贤乎始终不学者也⑧。
【注释】
①幼稚(zhì):此指年纪小。
②通利:通畅,无阻碍。
③散逸外驰:向外四处散开、流失。
④荒疏:即指因缺乏练习而生疏。
⑤坎 (lǎn):意为困顿,不顺利。
⑥盛年:青壮年,年轻壮盛的时期。励志: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激励志节、奋发向上。
⑦炳烛:亦作“秉烛”。即持烛。汉刘向《说苑•建本》:“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比喻好学不倦。
⑧贤:胜过,胜于。
【译文】
父皇训教说:人在幼年的时候,能够精力集中专心学习,通畅无碍;长大以后,精神就不容易集中了。所以应该趁早抓紧学习,不要错过了好的机会。我七八岁时读过的经书,到今天已经五六十年了,仍然没有遗忘;至于二十岁以后读过的经书,几个月不温习,就会变得生疏。然而,人在幼年时可能会遭遇坎坷,失去早学的机会,那么在青壮年时尤其要致力于学习。大概是因为幼年学习的人,就像太阳初升时的光芒万丈;壮年学习的人,就像蜡烛点燃时的点点之光。虽然学习比较迟,但总是胜过那些始终不学习的人。
42 训曰:为学之功有三等焉。汲汲然者①,上也;悠悠然者②,次也;懵懵然者③,又其次也。然而懵懵者,非不向学,心未达也。诱而达之,安知懵懵者之不为汲汲也?惟悠悠者,最为害道,因循苟且④,一暴十寒⑤,以至皓首没世⑥,亦犹夫人而已⑦。古之圣人进修贵勇⑧,如汤之盘铭曰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⑩。”夫岂有瞬息悠悠之意哉?孔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⑪?”盖深悯学者之悠悠,而冀其奋然用力也⑫。学而能日新,则缉熙不已⑬,造次无忘旧习⑭,渐渐而消,至趣循循而入⑮,欲罢不能⑯,莫知所以然而然。故诗人美汤曰“圣敬日跻”也⑰。
【注释】
①汲汲(jí):心情急切的样子。《礼记•问丧》:“其往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
②悠悠:悠闲自在,从容不迫。
③懵懵(měng):模糊不清,糊里糊涂,无知的样子。唐岑参《感旧赋》:“上帝懵懵,莫知我冤。”
④因循苟且:沿续旧习,敷衍草率,不思改革。
⑤一暴(pù)十寒:晒一天,冷十天。《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比喻人做事缺乏恒心,时常中断。
⑥皓(hào)首:即头发白了,指年老。《文选•重报苏武书》:“丁年奉使,皓首而归。”没世:即去世,死了。
⑦犹夫人:还是那个人,还是那个样子。这里指没有进步。
⑧进修:进一步研究学习。唐韩愈《通解》:“夫古人之进修或几乎圣人;今之人行不出乎中人,而耻乎力一行为独行?”
⑨汤:即商汤,商王朝的创立者。盘铭:古代刻在盥洗用具上警醒自己的箴言。
⑩“苟日新”几句:语出《大学》。意思是:如果能够使自己每天有进步,就应保持天天进步,还要继续追求进步。
⑪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语出《论语•里仁》。意思是:有谁能在一天内把他的力量都用在仁德上呢?
⑫奋然:奋发、振起的样子。
⑬缉熙:光明。又引申为光辉。《诗经•大雅•文王》:“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⑭造次:慌忙,仓促,轻率。
⑮趣:趋向。
⑯欲罢不能:想罢手也不行。指已形成某种局面,无法改变。《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⑰圣敬日跻(jī):语出《诗经•商颂•长发》:“汤降不迟,圣敬日跻。”圣,聪明智慧。敬,谨慎。跻,登,上升。
【译文】
父皇训教说:为学之功有三等。主动努力地学习,这是上等;从容悠闲地学习,这是次等;糊里糊涂地学习,这又低一等。然而,那些糊里糊涂学习的人并不是不好好学,而是心里未能通达。循循诱导就可以使他内心通达,又怎么知道那些糊里糊涂学习的人不能达到主动努力学习的境界呢?只有不紧不慢地学习才是危害最大的,他们因循苟且,学习经常中断,缺乏恒心,以至于到了头发都白了,要去世时,仍然没有明显的进步。古代的圣人进修学业贵在勇于进取,譬如商汤的盘铭中就说:“如果能够使自己每天有进步,就应保持天天进步,还要继续追求进步。”哪里还会有片刻时间享有悠闲自得之意呢?孔子说:“有谁能在一天内把他的力量都用在仁德上呢?”这是在深深地怜惜那些悠然自得的学者,希望他们能够奋发努力学习。学习一天就有一天的进步,就能发扬光大,轻易不敢忘记学习,渐渐地旧有的坏习惯就会消失,直到趋向于能够按步骤学习,这个时候就是想停也停不下来了,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做。因此,诗人们赞美商汤“聪明智慧、谨慎小心的品德每天都会有进步”。
43 训曰:先儒有言:“穷理非一端,所得非一处。或在读书上得之,或在讲论上得之,或在思虑上得之,或在行事上得之。读书得之虽多,讲论得之尤速,思虑得之最深,行事得之最实①。”此语极为切当②,有志于格物致知之学者③,其宜知之。
【注释】
①“穷理非一端”几句:语出明胡居仁《居页录》。思虑,思索考虑。
②切当:贴切恰当。
③格物致知:亦作“格致”。推究事物的道理以获得知识。语出《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是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格,推究。致,求得。
【译文】
父皇训教说:前代的儒学者说过:“探究学问并非只有一种方法,获得知识的地方也并不是只有一个。或者通过读书而获得,或者在讲学辩论中而获得,或者经过自己的思索考虑而获得,或者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获得。读书获得知识最多,讲论获得知识最快,思考获得知识最深刻,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最切合实际。”这句话非常的恰当,有志于推究事理、获得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
44 训曰:字乃天地间之至宝①,大而传古圣欲传之心法②,小而记人心难记之琐事。能令古今人隔千百年觌面共语③,能使天下士隔千万里携手谈心。成人功名,佐人事业,开人识见,为人凭据。不思而得,不言而喻④,岂非天地间之至宝与?以天地间之至宝而不惜之,糊窗粘壁,裹物衬衣,甚至委弃沟渠⑤,不知禁戒⑥,岂不可叹!故凡读书者,一见字纸,必当收而归之箧笥⑦,异日投诸水火,使人不得作践可也⑧。尔等切记。
【注释】
①至宝:极其珍贵的宝物。《后汉书•陈元传》:“至音不合众听,故伯牙绝弦;至宝不同众好,故卞和泣血。”
②心法:本指佛教经典以外传受之法。以心相印证,故名。后泛指授受的重要心得和方法。宋代理学家特指传心养性的方法。
③觌(dí)面:当面,迎面,见面。
④不言而喻:事理浅显,不待说明,即可晓悟。《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⑤委弃:丢弃,抛弃。
⑥禁戒:亦作“禁诫”。本指佛教的禁条戒律,这里是指禁止。
⑦箧笥(qiè sì):竹编的箱子。汉班婕妤《怨歌行》:“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⑧作践:糟蹋,浪费,摧残。
【译文】
父皇训教说:文字乃是天地之间最珍贵的宝物,其作用大到可以传承古代圣人希望传授下去的修心养性的方法,小到可以记录人心难以记住的琐碎小事。而且还能使古人和今人相隔千年而如面对面地对话,能使天下的士人相距千万里而握手谈心。成就人的功名,辅助人的事业,开拓人的见识,成为人们所依凭的东西。不用思考就能获得,不用说就能明白,难道它不是天地之间最珍贵的宝物吗?作为天地之间最珍贵的宝物却不被爱惜,被用来糊窗户贴墙壁,用来包东西衬衣服,甚至被丢在沟渠内,不知道应该禁止这种行为,难道不令人叹息吗?故而只要是读书人,一看见有带字的纸,一定要立马收起来放在竹箱内,他日投到火中或水中,使人不能糟蹋文字才可以。你们一定要牢记啊。
45 训曰:孟子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①。”赤子之心者,乃人生之真性,即上古之淳朴处也。我朝满洲制度亦然。满洲故制,看来虽似鄙陋,其一种真诚处,又岂易得者哉!我等读书宜达书中之理,穷究古人立言之意也。
【注释】
①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语出《孟子•离娄下》。赤子之心,即赤子般善良、纯洁、真诚的心地。赤子,即刚出生的婴儿。
【译文】
父皇训教说:孟子说:“道德高尚的人,就是那些不失去他们天真淳朴之心的人。”赤子之心,是人生而就有的真性情,就是上古时期人们所拥有的那种淳朴。我们满洲的制度也是这样的。满洲原来的制度虽然表面看起来好像是粗鄙浅陋的,其实其中真诚的地方,又怎么会是能轻易得到的呢?我们读书,应该明白书中的道理,探究古人写作这书的用意。
46 训曰:古人有言:“反经合理谓之权①。”先儒亦有论其非者。盖天下止有一经常不易之理,时有推迁②,世有变易,随时斟酌③,权衡轻重,而不失其经,此即所谓权也。岂有反经而谓之行权者乎?
【注释】
①反经合理谓之权:语出《春秋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经,常道,常理,常规。权,即指权变、变通。《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后世儒家据此主张“执中行权”,即在执行礼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变通,以适宜为原则。
②推迁:推移变迁。语出晋陶渊明《荣木并序》:“荣木,念将老也。日月推迁,已复九夏。”
③斟酌(zhēn zhuó):本意为倒酒以饮,后引申为反复考虑以后决定取舍。
【译文】
父皇训教说:古人曾经说过:“不合常规却合理,这称为权变。”但是也有前代儒士认为这话是不对的。大概天下只有一种经常不变的道理,时代有变迁,世势有变化,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反复考虑,比较轻重,做出取舍,而又不违反这种不变的道理,这就是所谓的权变。难道还有违反常规道理而称其为行权的吗?
47 训曰:我朝先辈老者,虽未深通书史①,然所行奇处极多。即如古有结绳之政②,我朝先辈奏事亦尝结带为记。古用木简、竹简书字③,我朝今用绿头牌、木牌④。由此观之,凡圣人应运而兴者⑤,所行自暗与古合。诚足异也⑥。
【注释】
①书史:指经书和史书一类书籍。
②结绳之政:即结绳记事。上古时期,人类尚未发明文字,故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③木简、竹简:在纸张发明之前,人们将竹子和木材制成细长的薄片,在上面刻写文字,这些称为竹简、木简。
④绿头牌:清代膳牌的一种。所谓的“膳牌”就是官员向皇帝进呈的衔名牌。清制:凡文武官员值班,奏事或被召见,引见之日,均应按照品级,分别用红头牌或绿头牌写明官衔、姓名,由奏事处递呈皇帝。宗室王公用红头牌,文职副都御使以上或武职副都统以上用绿头牌,都要在御膳前递呈,故称膳牌。所有牌子均用木材做成,顶上分别涂上红漆或绿漆。
⑤应运而兴:顺应天命或时运而兴起。
⑥异:令人感到惊奇的。
【译文】
父皇训教说:我朝的前辈老人虽然不精通经书和史书,但是其所行之事奇绝之处极多。例如古代有结绳记事的做法,我朝的前辈老人在奏事时也曾用结带的方式来记事。古人用木简、竹简写字,我朝现在也使用绿头牌、木牌。由此来看,凡是圣人顺应时运而兴起的,所行之事自然与古人相合。真是使人惊奇。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读书治学5:http://www.yulujidi.com/mingrenmingyan/renshenggeyan/14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