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三七二十一”,意为不分青红皂白,不管是非曲直,什么也不管不顾的蛮干行为。它源自战国苏秦。 战国时期,苏秦主张合纵抗秦,张仪主张连横事秦。一次,苏秦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见了齐宣王,对他进行游说抗秦。齐宣王犹豫不决,说齐国的兵力不足。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私自计算了一下,每户按三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兵,抗秦的兵源,用不着再往别处征兵,仅临淄一城便绰绰有余了。苏秦确实是个游说家,后来竟挂六国相印,联合抗秦。苏秦的这个算法,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全城不能达到每户都出三个男子当兵,有的人家只有女孩没有男孩。即使有男子,也不一定都能从军,因为还有老、幼、病残在内。所以苏秦的计算是即兴蒙一下齐宣王,按现在流行的说法叫忽悠人,达到说服对方,鼓舞对方,使对方不再悲观失望,看到光明的前途,达到出兵抗秦的目的。 后来,人们把苏秦的话概括为“不管三七二十一”,作为讥讽的贬义词来相传,并且在含义上有所扩展,形成了一味蛮干、愣头青的同义语。
【不撞南墙不回头】这一俗语指的是死心眼、钻牛角尖,比喻某人的行为固执,坚持己见,不听人劝,与“不见棺材不落泪”、“一条道走到黑”、“不到黄河心不死”有相似的意思。“不撞南墙不回头”源自院子门口的影壁墙。 “不撞南墙不回头”中的“南墙”,确切地说指的是“影壁墙”,也称“照壁”,就是对着院大门口的建筑物。因为我国古代的院落大门一般都是朝南开的,不是有句俗话吗:“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别进来。”不仅衙门朝南开,民间的院落也讲究朝南开,朝南开门院内豁亮,正房向阳,门口的影壁墙自然是建在院落的南边。所以出大门就要向左或向右,直着走的话那肯定是要撞上南墙了! 古代四合院的大门内外设置“影壁墙”,主要是阻挡来自大门外强烈的气流,使从院外呼啸而来的气流速度减慢,保持与住宅内的流速相协调。古代传统的风水学认为,影壁墙外针对室外气流的冲煞而设置的。古代人巧妙利用影壁墙阻隔气流冲煞,人为地为住宅制造生气和气脉,是吉祥有益的。 有一种说法,影壁墙避鬼,传说鬼走直道,门口修座影壁墙,就能把恶鬼挡在门外。当然这都是旧社会的迷信说法,它实际的作用只是做屏蔽用的墙壁,一个是挡风,一个是能蔽住院里杂乱物,主要是挡住外人的视线,家里的私人空间不受干扰。 鬼遇影壁要碰壁,何况人乎。还是看清楚南墙,遇事既坚持原则又能灵活处理的好。yulujidi.com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冒风险,就不会取得好结果。它源自班超。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扶风)人。班家一门名人辈出,尤其是班超兄妹三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堪比“三苏”(苏轼父子)。班超的哥哥班固,专心治史,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汉书》;班超的妹妹班昭,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女与历史学家。班超是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成语“投笔从戎”的典故就出自班超。 班超投笔从戎后,决心在外交和军事上建功立业。汉明帝十六年,班超随郭恂出使西域,为汉匈之间的战争寻找盟友和支持者。当时的西域各国多数位于今天我国的新疆地区,小国林立,汉朝与匈奴的势力犬牙交错,各国在两大势力之间来回摇摆不定。作为使者,班超他们来到鄯善,鄯善国王对他们很尊敬,招待很好。然而突然间又变得很疏远,不太搭理他们。班超断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国王狐疑不定,才会这样前热后冷。于是,他探明了匈奴使者的驻地,秘密召集自己的随从三十多人,激励大家说:“我们从故乡而来,想着能够完成任务,建功立业,而如今匈奴的使者才来几天,鄯善王就已经对我们疏远了,再多等些时日,我们一定会被他送给匈奴人,尸骨被豺狼啃食。如今的局势危急万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只能冒险出击,半夜火攻突袭匈奴使节,一举消灭他们,到时候鄯善王一定会害怕被匈奴报复,也会惧怕我们的决心。”于是,夜袭成功。第二天会见鄯善国王,将匈奴使者的头颅出示给他,鄯善王大惊失色,从此成为汉朝在西域的主要支持者。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个词语通俗易懂,现在使用频率非常高。那么,它典出哪里呢?它出自两千五百年前的《论语》。 孔子的弟子学习研究精神非常高,一日,又讨论起来。有人问,对待工作也要有分寸吗?无论是对待分内分外的工作,是不是做得越多越好啊?有的赞成,有的反对,相持不下,就去问老师。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是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古人都知道,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在什么位置上,做好本职工作,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只要把你应该做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这是很有道理的。 越俎代庖,就会做出一锅糊涂汤。 但如果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来推诿工作,那也不应该。应该的是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协作意识,齐心协力做好工作。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民间俗语的艺术价值与审美:http://www.yulujidi.com/jingdianyuju/yanyudaquan/41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