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俗语: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红玫瑰】“红玫瑰”象征着爱情,这是从何说起呢? 在,希腊传说中,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蒂爱上了美少年阿多尼斯。有一天,阿多尼斯外出打猎被野猪咬伤。阿芙罗狄蒂闻讯后,急忙赶来,当她奔向奄奄一息的阿多尼斯时,白玫瑰的刺把女神的脚刺伤了,殷红的鲜血滴落在土地上。后来,在女神鲜血滴落的地方,长出了一片鲜艳的红玫瑰。后来,人们便用红玫瑰来象征爱情了。
【红盖头】“红盖头”俗称“蒙头红”。旧时婚礼中的新娘,头上会蒙着一块方形大红绸缎,被称作“红盖头”,这种婚俗古已有之,那么新娘为什么要蒙红盖头呢?来源有三。 一说史载最早的盖头大约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齐朝,当时女子用它遮风挡雨,只盖在头顶。到了唐朝,这种盖头演变成了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 后来唐明皇李隆基又下令在帷帽上盖一块薄纱作为装饰物,这样就形成了完整的“盖头”。从后晋到元朝,这种盖头在民间流行不废,并成为了新嫁娘的一种头部装饰。中国历来视红色为喜庆,因此新娘的盖头都是红色的。 二说来自一个神话传说。传说在宇宙初开的时候,天下只有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俩商议,要配为夫妻。但他俩又觉得害羞,于是兄妹俩上到山顶,向天祷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空中的几朵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让,就叫它们散开吧。”话音一落,那几个云团冉冉近移,终于会聚为一。于是,女娲就与兄成婚。女娲为了遮盖羞颜,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扇与苫同音,苫者,盖也。而以扇遮面,终不如丝织物轻柔、简便、美观。因此,执扇遮面就逐渐被盖头蒙头代替了。 三说这种习俗来自礼教。古代十二岁以上的姑娘不见任何男性外人,新婚洞房后才可以抛头露面。红盖头的作用就是为了保证新娘从娘家到婆家的路上不被外人看到。yulujidi.com
【红白喜事】中国民间称结婚为“红事”,埋人为“白事”,合称“红白喜事”。结婚叫红喜事,还好理解,花轿是红的,新娘穿红的(白色婚纱是后来的外来婚俗),洞房内铺的、盖的全是红的,室内外、院内外墙上贴的、门口挂的全是红的,嫣然似红海洋一样,红事忌白。然而,死了人叫“白喜事”不好理解。那么这又是什么缘由呢? 所谓白喜事,有悲喜交加之意。首先,如果百岁老人死了,那是自然归天,有人称之为喜丧。另外,丧葬本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但同时又要跟着“热闹”一番。这种自相矛盾的心态,在中国是有传统的。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死了老婆,他没有悲伤,相反,却在地上鼓盆而歌。在庄子看来,自然界是最高的权威,一切都要听从自然界的安排。人的一生没有任何主动性,一切都是命定的。《庄子·德充符》云:“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他丧妻鼓盆而歌,正是浓厚的宿命论的思想意识的反映。 对丧事的喜庆活动,在中国许多民族中都存在过。例如,土家族跳丧舞。 人死了以后,尤其是长辈去世后的第一个晚上,丧家就开始了这种跳丧舞的活动。被请的歌师傅一个人击鼓领唱,另有两个人帮和,边歌边舞,围着棺材一跳就是一个晚上,借以给死者家属减轻悲痛,解除忧闷,因此跳舞哀而不悲,伤而不痛。 丧葬风俗中这种悲喜交加的现象,寄托了人们对生之眷恋与死之恐惧,这不可调和的矛盾,是“白喜事”的真正根由。
【红得发紫】某人官运亨通,飞黄腾达,在上级领导面前十分得宠,人们往往会说他“红得发紫”。“红得发紫”源于古代官服制度。 封建时代的等级尊卑十分严格,连服饰穿戴也有特别规定。如黄色是皇帝的专用服色,其他人一般不能穿用。各级官员服饰也不相同,不能乱穿。 官职品级不同,衣服颜色各异。这种制度就是品色衣制度。品色衣制度起始于北周,形成于唐朝,宋、元、明、清时沿用,只是在局部做了一些小的调整。就唐代而言,《旧唐书·舆服志》记载,三品以上穿紫衣,四品深红,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着紫穿红者便是身居高位者,而穿青色衣服者,官卑职微。唐代诗人白居易有“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其中就有遭贬后的官职低微之意。那些穿红着紫的达官贵人可以经常出入朝廷。于是,人们便以红色作为发达的标志,而达到紫色则是位居三品以上的高官了。故而,人们常以“红得发紫”来比喻那些官运亨通、飞黄腾达、在上级面前得宠之人。
【阴曹地府】“阴曹地府”是古代封建社会里讲迷信的人认为是死人的去处,鬼魂的世界。它源自道教。 按照道教的说法,阴曹地府共有两处:一处叫“酆都城”,亦叫“平都山”。晋葛洪《神仙传》载:东汉时代的阴长生,三国时代的王方平先后在平都山修炼成仙,后人把阴、王读为阴王,以讹传讹变成了“阴间之王”或“幽冥之王”。后来逐渐演变,遂以酆都为“阴曹地府”。 另一处叫“罗酆山”,据说在北方癸地,山高2600里,其上其下,并有鬼神宫室。 道教称“酆都大帝”是主宰幽冥地府之神。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称“酆都北阴大帝”居神次之第七位,并说其为炎帝大庭氏,讳庆申,为天下鬼神之宗,治罗酆山。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民间俗语: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http://www.yulujidi.com/jingdianyuju/yanyudaquan/41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