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语句 > 谚语大全

佛说般若:智慧的力量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佛说般若:智慧的力量

【金口】佛为“金身”,故佛口称为“金口”。如《华严经》说:“何况如来金口所说。”金口表示为佛亲口所说,真实可信。如明·张守约《拟寒山寺·因果》:“此是金口宣,普为诸人告。”又如明·杨慎《佛书四六》:“鹫头峰下,演金口之微言;鸡足山中,舒玉毫之瑞色。”指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下说法。金口又作金刚口,如《缨珞本业经》卷上:“尔时,释迦牟尼佛以金刚口告敬首菩萨。”金刚口,谓佛之口舌坚固不坏,犹如金刚。后俗语中,谓发一言而举足轻重者为金口。如:承先生金口允诺,学生才得以进入贵公司服务。有谓不轻易开口者为“金口难开”。(李明权)

佛说般若:智慧的力量

【井中捞月】源出佛教的一个寓言故事据《僧祇律》载:佛以诸比丘说,过去世时,伽尸国波罗奈城有五百只猕猴,一日在林中玩耍,来到一井边,猕猴主见井水中有一月亮(影子),于是对同伴说:“月今日死,落在井中,我们应把它捞出来,以免世间长夜暗冥。”众猴不知如何下手。猕猴主见井水中有一树,乃说:“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于是众猴展转相捉,树弱枝折,群猴都掉进井水里了。佛陀以此故事喻那些自以为是,分不清是非虚实,害己害人的外道邪师。以后用来比喻追求虚幻的事物,白费心机。《景德传灯录》卷七:“尸利云:‘佛性犹如水中月,可见不可取。’”又作“水中捞月”,元·杨景贤《刘行首》第三折:“恰便似沙里淘金,石中取火,水中捞月。”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五钱银干什么事?况又去与媳妇商量,多分是水中捞月了!”亦作“水中捉月”。《景德传灯录》卷三十引《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宋·黄庭坚《沁园春》词:“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常正) yulujidi.com

【净财】

【净财】指来路正当,用于供养佛、法、僧这三宝的钱财。如修寺、建殿、造像、印经、斋僧等。举两个例子,唐·白居易《绣西方帧赞序》:“(弘农郡君)舍净财,绣西方阿弥陀佛像及本国土眷属一部,奉为故李氏长姊杨夫人灭宿殃,追冥祐也。”此系为造像而舍净财。又如清·龚自珍《助刊圆觉经略疏愿文》:“佛弟子仁和龚自珍同妻山阴何氏敬舍净财,助刊《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成。”此系为印经而舍净财。佛教徒为供养三宝而施舍净财,是修习布施的重要内容之一,属于“功德行”。然而,正信的佛教徒不可自恃功德而希冀“人天福报”,而应将此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西方极乐世界”。(李明权)

【净土】“土”即国土、世界。佛教认为,“土”是由“心”而现的,心秽则现“秽土”,心净则现“净土”。一类业报相类似的众生共同感现一个国土,称为“依报”。众生的心识和业报千差万别,因此,国土、世界也是形形色色,无穷无尽。净土相对于秽土而言,其间没有生死烦恼、污浊痛苦。也称为佛土、清净世界。经上说到的净土很多,如西方净土、弥勒净土、灵山净土、密严净土、琉璃净土等。影响最大的是西方净土,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一般所说的净土,即特指阿弥陀佛依其“四十八愿”所建立的西方净土。《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经中还描绘了西方净土的胜妙景像。唐·白居易《画西方帧记》也说:“有世界号极乐,以无八苦四恶道故也;其国号净土,以无三毒五浊业故也。”净土思想从汉末即传入中国。东晋慧远在庐山创建莲社,弘扬净土法门。后形成净土宗,专以念佛求得往生西方净土,是流行最广的宗派。俗语中或把未受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美好之地称为净土。如说:这真是一片人间的净土!青翠的山峰下,流淌着潺潺的涧水;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盛开着奇异的花卉。(李明权)

【境界】本指疆域,佛教讲境界有两种意义:一指“十八界”中的“六境”(亦名六尘),包括色、声、香、味、触、法,是眼、耳、鼻、舌等六根展开活动的对象。“境界”相当于人们所说的客观世界,然而,佛教认为“境界”乃是意识所现出来的“相分”。《起信论》谓:“以能见故,境界妄现。”又指学佛修行所达到的境地。如《无量寿经》谓:“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后来,或以“境界”泛指景象。如元·耶律楚材《再和呈景贤》诗:“我爱北天真境界,乾坤一色雪花霏。”或以泛指思想、艺术所达到的境地、意境。如云:思想境界很高。又如:诗中的境界很美。(李明权)

【镜花水月】亦作“水月镜花”。《大日经》等佛经记载有十喻:幻、阳炎、梦、影(谓镜中之影像),干达婆城(海市蜃楼)、响、水月(水中所现之月影)、浮浪、虚空花(病眼昏花,于空中所见的种种花状幻象)、旋火轮。密宗以此十喻观想此世界虚幻不实,而离贪染执著。故此中“镜”乃指镜像,“花”指虚空花。《景德传灯录》卷十四:“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其有生灭?”后来人们多解作镜中花,水中月,用来比喻诗文中空灵的境界。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明·谢榛《诗家直说》第一卷:“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如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现泛指幻觉中的美好景象,或喻事物虚幻不可捉摸。(常正)

【救苦救难】《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观世音菩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因此,流传有“救世观世音、救苦救难观世音”的称号。“救世间苦”出于“妙智力”,出于“神通力广修智方便”,与下《楞严经·观音圆通》阐释义同:“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今以“救苦救难”表述拯救在苦难中的人。如郭小川《给一个瞎子》诗:“新民主主义呀,我看,就是救苦救难!”(禹振声)

【救人须救彻,杀人须见血】意即帮助人要帮到底,办事情要见效果。这句俗语出于北宋的《传灯录》卷三四:“为人须为彻,杀人须见血。德山与岩头,万里一条铁。”禅宗有所谓“杀人刀”、“活人剑”:“杀人须是杀人刀,活人须是活人剑。既得杀人,须活得人;既活得人,须杀得人。”(宋《圆悟心要》卷上)“杀人”比喻“打得念头死”;“活人”比喻“救得法身活”。“救人须救彻,杀人须见血”体现了禅宗擅用的“杀”、“活”之机。后在文学上运用如《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第三九回:“那樵夫道:‘你两番猜不着我的书谜儿,我不拽你上山来了。’天师道:‘救人须救彻,杀人须见血。怎么这等样儿?’”亦有倒置的用法,如马烽《吕梁英雄转》第三四回:“人常说:‘杀人要见血,救人要救彻。’你先去打仗,将来叫你叔叔给你磕几个头也行哩!”(李明权)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佛说般若:智慧的力量:http://www.yulujidi.com/jingdianyuju/yanyudaquan/37327.html

网络推广就上 58aisou.com

语录基地网

http://www.yulujidi.com/

| 陕ICP备18015394号

句子大全网 | 语录基地网 语录大全

让文字诠释最美的心声

让文字的温度,温暖生活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