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语句 > 祝酒词

【面对苦难】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面对苦难】

凡苦难都是不可挽回的。不过,在多数情况下,这只是指不可挽回地丧失了某种重要的价值,但同时人生中毕竟还存在别的一些价值,它们鼓舞着受苦者承受眼前的苦难。譬如说,一个失恋者即使已经对爱情彻底失望,仍然会为了事业或爱他的亲人活下去。但是,世上有一种苦难,不但本身不可挽回,而且意味着其余一切价值的毁灭,因而不可能从别的方面汲取承受它的勇气。在这种绝望的境遇中,如果说承受苦难仍有意义,那么,这意义几乎唯一地就在于承受苦难的方式本身。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个名叫弗兰克的人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凡是被关进这个集中营的人几乎没有活着出来的希望,等待他们的是毒气室和焚尸炉。弗兰克的父母、妻子、哥哥确实都遭到了这种厄运。但弗兰克极其偶然地活了下来,他写了一本非常感人的书,讲他在集中营里的经历和思考。在几乎必死的环境中,他之所以没有被集中营里非人的苦难摧毁,正是因为他从承受苦难的方式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他有句话说得好: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证明了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我们每个人都终归要面对一种没有任何前途的苦难,那就是死亡,而以尊严的方式承受死亡的确是我们精神生活的最后一项伟大成就。

真•善•美】

【面对苦难】

真、善、美是人类古老而常新的精神价值。人类所追求的一切美好的境界,所使用的一切美好的词汇,几乎都可以归结到这三个词。正因为如此,这三个抽象而美丽的词便可包容种种不同的理解。事实上,对于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人们一直各抒已见,争论不休,不曾也永远不可能达成一致。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仍用这三个词来代表那些值得我们追求的精神价值。

把精神价值概括为真、善、美三种状态,的确很有道理。柏拉图把人的心灵划分为三个部分,即理智、意志和情感,而真、善、美便是与这三个部分相对应的精神价值。其中,真是理智的对象,体现为科学活动;善是意志的对象,体现为道德活动;美是情感的对象,体现为艺术活动。当然,我们应当记住,正像人的心灵本是一个整体,理智、意志、情感只是相对的划分一样,真、善、美三者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真”即真理、真实、事物的真相。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因此,运用理性能力去认识真理乃是人的优秀和尊严之所在。对于什么是真理,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认识真理,哲学家们有很不同的看法。不过,有一点好像是比较一致的,就是他们都提倡一种热爱真理的精神。所谓热爱真理,首先是指对于任何道理都要独立思考,寻找和考查它的根据,决不盲从。所以,真正热爱真理的人必定是具有怀疑精神的,对真理的热忱追求往往表现为对传统观念和流行意见的怀疑乃至反抗。其次,一旦发现真理,就要敢于坚持。亚里士多德对他的老师柏拉图的理论作了重大修正和批判,在谈到这一点时,他说了一句名言:“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爱真理甚于爱一切,这是思想家的必备品质。在人类历史上,新发现的真理一开始总是被视为异端邪说,遭到统治者乃至全社会的反对和迫18真•善•美害,因而坚持真理必须具有非凡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在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意识形态在内的人类各个思想领域中,多少革新者为了坚持他们心目中的真理而历尽苦难,甚至献出了生命,他们所发现的真理也许又会被后人推翻,但他们热爱真理的精神是值得世世代代永远尊敬的。

“善”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个人的善,即个人道德上、人格上、精神上的提高和完善;二是指社会的善,即社会的进步和公正。这两方面都牵涉到理想和价值标准的问题。""的个人是好人,""的社会是好社会。可是好人和好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对于个人来说,理想的人性模式是怎样的,怎样度过一生才最有意义?对于社会来说,如何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公正,社会进步的目标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并无现成的一成不变的答案,需要每个人和每一代人进行独立的探索。我们可以确定的只有一点,就是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要有理想,并且为实现理想而努力。没有理想,个人便是堕落的个人,社会便是腐败的社会。yulujidi.com

对“美”的理解分歧就更大了。这里我不想去探讨真•善•美美学上的各种理论,只想表明我的这一看法:尽管美感的发生有赖于感官,例如我们要靠眼睛感受形象的美,要靠耳朵感受音乐的美,但是,如果感官的任何感受未能使心灵愉悦,我们就不会觉得美。所以,美感本质上不是感官的快乐,而是一种精神性的愉悦。美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概因为此。一个爱美的人,在精神生活上往往会有较高的追求和品位。

由此可见,真、善、美的确是不可分的。理智上求真,意志上向善,情感上爱美,三者原是一体,属于同一颗高贵心灵的追求,是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同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

怀念土地】

按照《圣经》的传说,上帝是用泥土造出人类的始祖亚当的:"上帝用地上的泥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上帝还对亚当说:"你本是泥土,仍要归于泥土。"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女娲也是用泥土造人的:"女娲抟黄土做人。"这些相似的传说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土地是人类的生命之源。

其实,人类的生命,乃至人类的精神,都离不开土地。就说说真、善、美吧,人类精神所追求的这些美好的理想价值,无不孕育于大地的怀抱。如果大地上不是万象纷呈,万物变易,我们怎会有探求真理的兴趣和必要?如果大地本身不是坚实如恒,我们又怎会有探求真理的可能和信心?如果不曾领略土地化育和接纳万物的宽阔胸怀,我们如何懂得什么是善良、仁慈和坚忍?如果没有欣赏过大地上山川和落日的壮丽,倾听过树林里怀念土地的寂静和风声,我们对美会有什么真切的感受?精神的理想如同头上的天空,而天空也是属于大地的,唯有在辽阔的大地上才会看到辽阔的天空。可以说,一个人拥有的天空是和他拥有的大地成正比的。长年累月关闭在窄屋里的人不可能具有开阔的视野、智慧和想象力,大地和天空都不属于他。

我们都会说"人是大自然之子"的道理,可惜的是,能够记起大自然母亲的面貌的人越来越少了。从生到死,我们都远离土地而生活,就像一群远离母亲的孤儿。到各地走走,你会发现到处都在兴建雷同的城镇,千篇一律的商厦和水泥马路取代了祖先们修筑的土墙和小街,田野和村庄正在迅速消失。甚至在极偏僻的地方,你也难觅宁静的自然之趣和淳朴的民风,迎接你的总是卡拉OK的喧闹和假民俗的做作。最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他们在这样一种与大自然完全隔绝的生活模式中成长,压根儿没有过同大自然亲近的经验和对土地的记忆,因而也很难在他们身上唤起对大自然的真正兴趣。有一位作家写道,她曾带几个孩子到野外去看月亮和海,可怀念土地是孩子们对月亮和海毫无兴趣,心里惦记着的是及时赶回家去,不要误了他们喜欢的一个电视节目。

一棵植物必须在土里扎下根,才能健康地生长。人也是这样,只是在外表上不像植物那么明显,所以容易被我们忽视。我相信,远离土地必定要付出可怕的代价,迟早会导致精神上的萎缩。一个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人,当然读不进荷马和莎士比亚。在人造产品包围下生活的人,不懂得欣赏神和半神的创造,这丝毫也不令我感到奇怪。在我看来,不管现代人如何炫耀自己的技术和信息,倘若对自己生命的来源和基础麻木不仁,便是最大的无知。自然的疆域无限,终身自拘于狭小人工范围的生活毕竟是可怜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面对苦难】:http://www.yulujidi.com/jingdianyuju/zhujiuci/53582.html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评论底部广告位

语录基地网

http://www.yulujidi.com/

| 陕ICP备18015394号

句子大全网 | 语录基地网 语录大全

让文字诠释最美的心声

让文字的温度,温暖生活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