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语句 > 祝酒词

【抹不去的记忆】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抹不去的记忆】

有些记忆让人自豪,有些记忆让人温暖,也有些记忆让人痛苦、令人自卑。

我们来说说那些并不美好的记忆,比如自卑。我们会讲一个关于自卑的故事。在开始之前,先来探讨一下人为什么会自卑。

【抹不去的记忆】

秀才去拜访一位贤人。贤人很有名,也很有学识和智慧。秀才的问题是:为什么我老感到自卑?贤人指了指门前的两棵树,说:“这两棵树,一棵那么高,一棵那么矮,为什么矮树没有自卑、没有抱怨呢?”秀才低头想了想,说:“因为它没有比较。”

“对了,”贤人点点头,说,“比较就是根源。它既是自卑的根源,也是抱怨的根源。没有比较,就没有自卑和抱怨。”

所以,消除自卑、消除抱怨,其实很简单:不要比较。当然,这样做有修行是由生到死的必经之路时候很难,因为有些记忆深藏在你的脑海里,无法抹掉,甚至影响你一生。我们要讲到的关于自卑的故事,就是如此。

我要说的是:即便记忆深深刻入你的内心,即便那些影像让你无法遗忘,你也要学会舍弃。把心放下,也就放弃了比较。yulujidi.com

【有些记忆影响一生】

好了,现在开始那个有关自卑的故事。故事有点儿凄美,因为主人公本身就是一个凄美的传奇。

主人公在读初中的时候,作文成绩相当优异。遗憾的是,她的数学成绩很差,连续几次考试,都不及格。

她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不想看到老师和同学们瞧不起的眼神。她费尽力气,把书上和老师教过的数学题一道一道硬背了下来,接下来的三次小考,她的数学都得了满分。

成绩的突然提升,让数学老师很疑惑。但他没有尽心地去寻找原因,而是武断地认为小女孩考试作弊了。小女孩不满老师的盲目判断,顶撞说:“作弊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么侮辱我!

老师恼羞成怒,当即出了一道数学题——小女孩以前没学过的,让她做。她做不出来,吃了鸭蛋。这下,数学老师更可以趾高气扬地认定她考试作弊了。令人无法容忍的是,老师竟用毛笔在小女孩的眼眶四周涂了两个大圆饼,责令她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在同学们的哄笑声中,小女孩彻底自闭了。她从此休学,患上了严重的自闭症,甚至和家人同桌吃饭的勇气都失去了;她的一生,从此也充满了孤独、自卑和敏感的情绪。

这起严重的童年事件,虽然并没有影响她事业的成功,但却给她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她一生走过几十个国家,写了26部作品,其中有很多风靡世界。最终,在48岁那年,她选择了自杀。

没错,她就是三毛。

对于三毛的死因,还有不同的说法,甚至有人认为她可能死于谋杀。因为她当时虽身患疾病,但医生已经排除了患癌的可能,在这个时候自杀令人难以理解。但我还是倾向于警方“自缢身亡”的说法。幼年的这段经历对三毛的刺激太大,这种抹不去的记忆让她的一生凄美而难以捉摸,她甚至一度精神错乱、失忆。

面对敏感而脆弱的童年、青少年时期,老师如果换一种方式,结果就会完全不同;而且,你要记住:幼时的记忆,是一辈子都无法抹去的,它很可能伴随人的一生、影响人的一生。

有一位初中老师,同样教数学,班上同样有一个数学很差的女学生。但他却采取了另外的一种方式。

马上就要毕业考试了。数学成绩很差的这位女学生,在前面的考试中延续着糟糕的成绩,需要补考。如果下午的补考再不及格,那她就危险了——她会连参加毕业考的资格都没有。

数学老师正讲着课,忽然想起了什么,停了下来。接着,他做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举动,开始在黑板上抄写数学题。题目一共4道,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些题目并不算难——当然,那位女学生除外。

下午要补考,上午往黑板上抄题,意思再明白不过了。老师大概装糊涂,随口说了句:你们演算一下吧。学生们马上明白了,那位唯一需要补考的女学生,立即成了班上最需要照顾的“婴儿”,几位同学围过来,一遍一遍重复着,帮她演算、讲解。还是不明白?好吧,谁让你这么笨呢,我们说,你背……这个场景,成了女孩一生中最温馨的记忆。后来,她成了和三毛齐名的大作家。她叫席慕容。

为什么三毛的作品总是浸透着绝望与哀伤?为什么席慕容的作品令人激动而神往?你能说,她们的风格,和幼年时的这段经历无关吗?修行是由生到死放下那些“不经意”放下了比较,也就放下了自卑;放下了那些不经意的记忆,也就解开了心头那团乱麻。我们渴望自己能“快刀斩乱麻",可往往只是“剪不断、理还乱";真正让你解脱的,不是剪断,而是放下。

有些记忆很难放下,比如发生在三毛少年时期的那个故事。有些比较也很难放下,我们经常会在不经意中比较。

内心的比较,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很难避免。那么,退一步,一些009外在的比较,是否可以避免呢?韩国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

相国微服私访,看到一位老农赶着两头牛耕田,于是大声问:“这两头牛,哪一头更优秀呢?”老农一言不发,继续赶他的牛。相国有点儿尴尬,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坐了下来,看农夫耕田。

老农一直耕到了地头,把缰绳一放,让牛在一旁休息,然后压低了嗓音,对相国说:“左边那头更优秀些。”

相国奇怪地问:“你刚才直接说不就行了,干吗神秘兮兮的?”老农笑了笑,说:“牛虽然是牲畜,但和人一样,都有自尊心。我大声评价、比较它们,它们虽然听不懂,但能从我的语气、手势中感觉出来。那头牛虽不如另一头优秀,但已经很尽力,大声地比较它们,对它是一种伤害……”不经意的比较,会带来不经意的伤害。老农其实不是没有比较,而是把“比较”放下了。很多棘手的问题,我们绞尽脑汁地寻求破解之法,甚至钻了牛角尖,却忘了“放下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放下问题”不等于不解决问题,而是换一种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有个很有名的故事,是关于爱迪生的。

一天,爱迪生拿了个半成品的灯泡,让助手计算一下体积。助手开始忙活起来,又是测量,又是计算,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弄了个满头大汗,依然没得出答案。

爱迪生等得不耐烦了,过来一看,叹了口气:何必这么麻烦!他把灯泡灌满水,然后倒进一个空量杯里,看了看刻度,说:“这不就有答案了吗?”爱迪生放下了计算,得到的却是答案。所以,放下问题,不等于不解决问题,而是从另一条路径寻找答案。

有些比较,需要放下;有些记忆,也需要放下。这些记忆或许是不经意的,你没有刻意挽留它,但它却缠绕在你的脑海,挥之不去。和很多问题一样,我们需要的未必是“为什么”,而是把问题放下,把不经意的记忆放下。日本著名的一休禅师,就有这样一个典故。

和尚讲究“男女授受不亲”。有一次,一休禅师和徒弟外出,路过一条河。前两天下暴雨,把桥给冲毁了,男的还可以蹚过去,女性就困难一点了。

一个年轻女子站在河边,无法过河,十分焦急。一休禅师见状,二话不说,就把女子背在身上,涉水而过。徒弟在后面眼巴巴地看着,傻了。回到寺庙,徒弟还是想不通,经常回想起这事儿,觉得不可思议。

三个月后,徒弟实在按捺不住,问师父:“你不是说男女授受不亲吗?为什么你敢背年轻女子过河呢?"一休禅师一拍桌子,说道:“你也太辛苦了!我把那女子背过河之后,就放下了,你怎么把她背了三个月还放不下呢?”很多时候,我们放不下一些事情,就是因为执著于“为什么”,反倒忘了答案在哪里;我们注重了因,却放弃了果,于是眼里便只有因,果也就无处可寻了。

你被打败了,却发现对手并不存在有些东西,你觉得它是真实的,其实它不是;它根深蒂固,仿佛成了一种记忆,而事实上,它只是一种虚幻。这个时候,就已经不是“放不放下”的问题了。它是你自己虚构出来的,你就是它的生身父母,所以,你放不下。

那么办法就只有一个了:删除。别让虚幻成为记忆。

有时候,你明明被打败了,却发现对手不知道在哪里。你是被自己打败的,是被自己虚构出来的对手打败的。

杰克就是这样。唯一不同的是,他的对手一度如此清晰地存在着。

杰克喜爱文学,经常写些东西,投给报纸、杂志。幸运的是,居然有零星的小文章在上面发表。这让他信心大增,并确立了自己的目标:赶超山姆。

山姆是位大作家——至少杰克这么认为。山姆很少抛头露面,但在报纸杂志上,经常看到他的文章;他的名字几乎遍地开花,是个绝对的高产作家。

自从把山姆作为榜样之后,杰克更加勤奋起来。可是,他发现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山姆的水平。山姆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写,每一篇文章仿佛都在用高傲的眼神蔑视着杰克的自尊。高产的山姆,让低产的他,充满了挫败感。

在追赶与比较的煎熬中,杰克坚持了一年。一年后,他泄气了,彻底放弃了自己的文学梦。

缺乏梦想的人生,仿佛转瞬即逝。杰克就这样混混沌沌地过了大半辈子,在他身上再也找不到半点文学的影子。老年的他,成了一名运输垃圾的货车司机。

一天,他接到一个任务,去杂志社拉一批滞销的旧杂志。在杂志上,他又发现了山姆的名字。“没想到几十年过去了,他依然在写。”杰克有点惊讶。他更想知道,这个既让自己振作、又让自己沉沦的作家,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能坚持这么多年?他向杂志社的人打听。一位编辑轻描淡写地说:“山姆?他不是一个具体的人。我们经常收到姓名不详的作品,无法署名,就署个山姆。不仅我们,很多杂志都这样做。”

编辑似乎还在絮叨着,但杰克已经什么都听不到了。他无法想象,这个被自己视为赶超目标和竞争对手的人,这个让自己钟爱文学而且沉沦的人,居然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杰克和山姆的这个国外的故事,或许有点虚构的成分,但它给人的启示却是巨大的。我们经常被“并不存在的对手”折磨得死去活来。

生活中的很多误会,不就是典型的写照吗?你“以为”别人在排挤你,修行是由生到死的必经之路事实上那并不存在,所谓的“排挤”生自内心。你把内心的魔障删除了,所谓的排挤也就不存在了。

是的,魔障。很多人的脑海,都有这样的魔障。他们往往先入为主,主观认定,用自己虚构的想象,加上某些所谓的细节作为佐证,从而证明自己的论断。

为什么叫“魔障”呢?因为它确实有魔力。这个魔力就在于,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小摩擦,本来很正常,可是因为“虚构幻象”的存在,小细节、小摩擦反倒成了虚构幻象的“铁证”,让“幻象”变得无比真实,甚至成为事实。

国外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妇女中风,病情其实并不严重。遗憾的是,她坚持认为自己“不行了”“快要死了”,甚至邀请牧师到病房嘱托后事。这种虚构的幻象,成了她脑海中的魔障,医生、护士每一次正常的会诊、护理,都成了她认定自己“将要死亡”的铁证。事实上,在医护人员的眼中,她的病绝非绝症。

然而,这个在心头缠绕不去的魔障,却让她很快病逝了。

害死她的,不是疾病,而是她心头的魔障——那个从来没存在过的自我认定,那种幻象。

困难不可怕,幻象才可怕;世间难题好破,心头魔障难除。想一想,影响你一生的“山姆”,可能根本就没存在过,如此的执著,还值得吗?删掉心头的“山姆”,从此海阔天空。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抹不去的记忆】:http://www.yulujidi.com/jingdianyuju/zhujiuci/53568.html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评论底部广告位

语录基地网

http://www.yulujidi.com/

| 陕ICP备18015394号

句子大全网 | 语录基地网 语录大全

让文字诠释最美的心声

让文字的温度,温暖生活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