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慈悲:众生的关爱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电光石火】“电光”是闪电之光,“石火”是击石所迸发的火星。俗用“电光石火”比喻事物稍纵即逝、转头成空。如元·姬翼《恣逍遥》词:“昨日婴孩,今朝老大,百年间电光石火。”禅宗好用“电光石火”比喻机锋敏捷,忽然触发,有所悟入。如宋·朱熹也谈到“禅家所谓石火电光底消息”(《答张钦夫书》)。在佛经上,“电光”常用作比喻世间事物生灭变幻,无常迅速,“犹如梦幻与泡影,亦如朝露与电光。”(《心地观经》卷一)把“电光”和“石火”连用为一个俗语的,较早见于唐代敦煌变文,如《无常经讲经文》说:“人生一世,如石火电光,岂能久住。”(李明权)
顶
【顶礼膜拜】对人尊崇,敬畏直至,谓之顶礼膜拜。如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回:“一时轰动了吉州百姓,扶老携幼,都来顶礼膜拜。”顶礼是佛家最虔敬的礼拜仪式。其法,五体投地,以顶额触地(或尊者之足),翻双掌(表示承尊者之足)。《归敬仪》下释道:“经律文中,多云头面礼足,或云顶礼佛足者:我所贵者,顶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礼之极也。”例如清·张岱《陶庵梦忆·阿育王寺舍利》:“余初见三珠连络如牟尼串,煜煜有光。余复下顶礼,求见形相。再视之,见一白衣观音小像,眉目分明。”顶礼亦作朝拜解释。如《花月痕》第八回:“发愿朝山,航南海,涉峨嵋,前年顶礼五台。”置于“膜拜”,当为我国古代西北部族对敬畏者的礼仪,谓合掌加额,伏地跪拜。见于古书《穆天子传》二:“吾乃膜拜而受。”后连用为顶礼膜拜。(李明权) yulujidi.com
定
【定力】定,梵语三摩地(samadhi)的意译,意为注心一境,不散乱。修“定”能产生伏除烦恼妄想之力,故称“定力”。如《无量寿经》卷下:“定力、慧力、多闻之力。”坐禅便是修“定”的主要形式。如唐·钱起《题延州圣僧穴》诗:“定力无涯不可称,未知何代坐禅僧。”后用“定力”指处变不惊、自我控制的意志。如《儿女英雄转》第二一回:“一个乡里的妈妈儿,他可晓得甚么叫作恒心,又可晓得甚么叫做定力?”又如冰心《超人》:“何彬看完了,捧着花儿,回到床前,什么定力都尽了,不禁呜呜咽咽的痛哭起来。”(李明权)
定
【定性】佛教谓在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只具唯一种子的众生叫定性;具二种或三种的众生叫不定性。不具三乘之无漏种子,但有人无有漏种子者,称无种姓。定性之中有三性,加以不定性、无种姓,则为“五性”,为法相宗所立的教义。后谓安定心神。如《初刻拍案惊奇》卷六:“随手关了门,闷闷坐着,定性了一回。”又如《三侠五义》第四回:“等我家相公定性养神,二鼓上坛便了。”也指事物故有的特性。如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参两》:“阴阳有定性而无质也,故独言阴而不言阳。”亦指确定事物的成分或性质。如郭沫若《
抖
【抖擞】佛教“头陀”(dhata)的异名。所谓抖擞,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为何苦行称为抖擞?这是从譬喻得名的。如衣服上附有灰尘,抖擞一下,即可去掉。修苦行的僧人,能断除对饮食、衣服、住处等贪著烦恼,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法苑珠林》卷一〇一中说:“西云头陀,此云抖擞,能行此法,即能抖擞烦恼,去离贪著,如衣抖擞,能去灰尘。”这是抖擞原来的含义。但是后来被借用为鼓励的语气,意思是振作、奋发等。如鼓励别人,就说“抖擞精神”。《续传灯录·清满禅师》:“昨日热,今日寒,抖擞精神着力看。”清·龚自珍《乙亥杂诗》中亦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诗句。(无名氏)
对
【对牛弹琴】讥笑讲话不看对象或对不明事理的人讲道理,白费唇舌。如《镜花缘》第九十回:“对牛弹琴,牛不入耳,骂的狠好,咱们一总再算帐。”这句俗语出于中国第一篇佛教论文,即汉代的《牟子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禅宗亦用此语,如《续灯录·汝能禅师》:“对牛弹琴,不入牛耳。”指的是禅师说法不对根机,达不到效果。又如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李明权)
恶
【恶口伤人】佛教把言辞粗野,恶从口生,称为“恶口”。并把恶口列为“十恶”(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嗔、痴)之一。《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若有恶口骂詈诽谤,获大罪报”。《地持论》:“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故俗有“十恶不赦”之说。佛教对恶口骂詈恼人之言,是最所禁戒的;提倡以爱语、善语与人交谈。如《行事抄》说:“凡有所说,当说善语,不应恶语。”后来把用恶毒言语诽谤他人,使人的感情和人格受到伤害,叫做“恶口伤人”。(无名氏)
恶
【恶魔】佛典中常以佛与魔相对而区别正邪。“八相成道”中有“降魔”一项。《楞严经》卷九于示正说后常结言:“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魔即指人,亦指事。“魔有四种:一者烦恼魔,二者阴魔,三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复次,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如诸烦恼结使、欲缚取缠、阴入界、魔王魔民、魔人,如是等尽名为魔。”(《大智度论》卷五)恶魔,如《圆觉经》言:“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魔集烦恼、障碍等一切恶法,故名恶魔。今以“恶魔”比喻十分凶恶的妖魔或人。如《西游记》第五十二回:“遇着一个恶魔头,名唤兕大王,神通广大。”(禹振声)
恩
【恩爱】于父母、夫妻间相互感恩溺爱之情,谓之恩爱。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活活的把一对热刺刺的恩爱夫妻拆开。”佛教提倡知恩报恩,教人报酬四恩(据《心地观经》: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应尽心致力。佛教对于爱,基本的分为有污染和无污染二种。有污染即贪爱,如女色钱财等;无染污即信爱,如师长、父母等。佛教主张断爱,但所断的是有染污的贪爱。同时以断除爱念为实践佛法的基础。《圆觉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又说:“轮回爱为本。”《楞严经》卷四说:“异见成僧,同见成爱”。又说:“爱河枯干,永令断绝”。《后汉书·襄楷传》上说:“浮屠(佛教僧徒)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这就是佛教徒把断爱贯彻于日常生活中之一例。
耳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佛说慈悲:众生的关爱:http://www.yulujidi.com/jingdianyuju/yanyudaquan/37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