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持戒波罗蜜多:持戒是一种自律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真相】犹言本来面目。《洛阳伽蓝记·修梵寺》:“修梵寺有金刚,鸠鸽不入,鸟雀不栖,菩提达摩云‘得其真相’。”俗用以指事物的真实情况。如:真相毕露,真相大白。又如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答问》:“不过他们可以装作懂得的样子,来胡说八道欺骗不明真相的人。”(文贤)
真
【真心】“真心”又叫做“本觉真心”、“无分别心”、“清净心”,是不变易的,能现万物。“真心”相对于“妄心”而言。“妄心”是妄生分别的污染之心。正果法师《禅宗大意》九指出:“参禅观心,主要是熄灭妄心,真心自现。”此说本于禅宗三祖僧璨的《信心铭》:“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这就是说,真心与妄心并不是两个心,息妄即真,一如拨云见日。学佛者重视“观心”的功夫,不会观心,即无从了生脱死。正如《楞严经》所说:“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流转。”佛教认为,“真心”是万物的本源。《华严悬谈》卷十九说:“一切诸法,真心所现,如大海水,举体成波,以一切法无非一心故。”明代妙叶《念佛直指》卷上指出,学佛者当“向自己不动真心中求”,让心物“打成一片”。亦用“真心”指纯洁善良之心。如元·杨景贤《刘行首》第四折:“你本是唐朝宫眷,秉真心不染尘缘。”亦指诚心诚意。如曹禺《日出》第一幕:“这是你的真心话,没有一点意气作用么?”(李明权) yulujidi.com
正
【正果】佛家修行,谓之“修因证果”。如修五戒十善,证人天果;修四谛法,证罗汉果;修六度万行,证菩萨果;修无上道,证佛果等。如树,下种生根、长茎抽叶、开花结果,帮以“果”为喻。邪因结邪果,正因结正果。为区别于“外道”、“邪因”,修行佛法而证到的境界、果位,谓之“正果”。如元·伊世珍《嫏嬛记·禅林实语上》:“天女本来净,摩登淫第一;今各成正果,净淫无分别。”谓无论净淫、愚智,佛性并无差别,只要努力修持正道,未来均能成就正果。又如《红楼梦》第一九九回:“果然有来头成了正果,也是太太几辈子的修积。”后也用正果比喻正经的、好的归宿。如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十:“解放前,我也算是一个赖皮子,解放后,才归正果的。”(李明权)
正
【正宗】佛教禅宗称初祖达摩所传的嫡系学派为正宗。宗,指禅宗。禅宗自称“宗门”、“宗下”,称其他佛教流派为“教”。《云峰悦禅师语录序》:“不受然灯记莂。自提三印正宗。”宋·陈师道《清岩化禅师疏》:“绍云门之正宗,入慧林之半座。”后泛指学业技术的嫡传正派。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人知沈宋律家正宗,不知其权舆天三谢,于陈隋也。”刘师培《文说》:“言如纶綍,乃诏册之正宗;音涉哀思,乃赋骚之变体。”鲁迅《书信集·致李桦》:“木刻究以黑白为正宗。”(无名氏)
祗
【祗树有缘】祗树,即祗树园,简称祗园,在古印度舍卫城,与王舍城的竹园同为释迦牟尼时代的两大精舍之一。释迦牟尼在祗园住了二十五年左右,宣讲了许多经典。可参见《大唐西域记》卷六。此外,“祗园”在诗文中又往往泛称佛寺。如唐·白居易《题东武丘寺六韵》诗:“香刹看未远,祗园入渐深。”又如清·姚鼎《鹫峰寺》诗:“寂寂清溪水,萧萧祗树园。”后俗语中用“祗树有缘”指与佛法有缘份,多指入寺为僧。如明·陈汝元《金莲记·郊遇》:“自家叫做佛印,生来有些灵性,只为了悟一心,因此削光两鬓。漫言祗树有缘,落得浮萍无定。”(李明权)
执
【执着】指片面而孤立地理解并固执事物的妄情和妄想。如《大般若经》卷七一:“能如实一切法相而不执着故,复名摩诃萨。”又如《菩提心论》:“凡夫执着名闻利养资生之具,务以安身。”众生虚妄的“执着”是很多的,主要是“我执”和“法执”。简单地说:“我执”就是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从而产生种种“我见”。“法执”就是固执外境实有,从而产生虚妄分别的“法见”。后亦以“执着”谓固执而不知变通。如《水浒传》第二二回:“我只怕雷横执着,不会周全人,倘或见了兄长,没个做圆活处。”今又以“执着”指坚定不移。如:他执着地追求艺术的创新。(李明权)
指
【指东话西】亦作“指东画西”。禅宗谓说话东拉西扯,不能一言道破。《五灯会元·黄龙南禅师法嗣·隆庆庆闲禅师》:“不用指东画西,实地道将一句来。”《联灯会要·道闲禅师》:“莫只这边那边逴得些语句,到处插语,指东画西,举古举今。”后世常用此句来形容说话不着边际,不落实处。明·徐渭《渔阳三弄》:“狂生,我教你打鼓,你怎么指东话西,将人比畜。”《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张梢指东话西,只望单氏倦而思返,岂知他定要丈夫的骨肉,方才指实。”(李君冈)
志
【志愿】佛门很重视“发愿”。人的处境是由其行为 、语言造成的,而人的行为、语言又是由其思想决定的。愿从心起,并能产生一种主宰语言、行为的力量,故称“愿心”、“愿力”。佛教所说的发愿,是一种向上的善愿,如普度众生、志求解脱,乃至成就一件利国利民的善事等。“愿”有“总愿”和“别愿”。“总愿”如“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别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等。又如修习净土宗的信徒,以“信、愿、行”为三大前提,必须发愿求生“西方净土”。隋·智顗《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志求满足,故云愿也。”“志愿”是个同义复词,出于《华严经·入法界品》,弥勒菩萨称赞善财童子道:“此长者子,勇猛精进,志愿无杂,深心坚固,恒不退转,具胜希望,如救头然(燃),无有厌足,乐善知识,亲近供养,处处寻求,承事请法。”也泛指志向意愿。如晋·王羲之《与谢万书》:“老夫志愿,尽于此也。”(李明权)
众
【众生好度人难度】佛教认为:佛、菩萨以普度一切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为己任。普度众生不但要具备大慈、大悲和大智慧,而且还要有“六通”。有了六通,就能出入自在,能知众生宿世今生之事与心中所想,能了解众生种种声音和言语的意义,能帮助众生解除任何烦恼。用六通去度化众生,谓之“游戏神通”。从佛、菩萨的角度来说,自然是“众生好度”了。为什么说“人难度”呢?因为凡人不具备智慧、神通等,要去度化一个人,往往也很难,不能如愿。俗语“众生好度人难度”,意思是人心险恶叵测,难以理喻。如《水浒传》第三十回:“常言道:众生好度人难度。原来你这厮外貌像人,倒有这等贼心贼肝!”(李明权)
诸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佛说持戒波罗蜜多:持戒是一种自律:http://www.yulujidi.com/jingdianyuju/yanyudaquan/37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