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不舍在“十里长亭”处】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古人描写在送别的时候,往往用“十里长亭”这个成语,就是今人在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诗歌中也经常用到“十里长亭”这个成语。
“十里长亭”讲的是送别的地方。那么,古人为什么用“十里长亭”泛指送别的地方呢?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亭存在的历史久远,早期的亭并非观赏、休闲用。周朝时,亭是设在边塞观察敌情的处所,如《墨子》上载:“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为闺门两扇。”再如《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是说吴起担任魏武侯时的西河郡守。秦国有个小哨亭靠近魏境,吴起想攻下它。
到秦汉时期,亭成为基层形成单位,如《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后汉书·百官志五》载:“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有亭长持更板以劾贼,索绳以执贼。亭长旧名负弩,改为亭长。或为亭父。”著名的皇帝刘邦就曾任过亭长。《后汉书·百官志五》记载:“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其意为在列侯中食禄于乡、亭者称为乡侯、亭侯。如《楚汉春秋》载高祖封许负为鸣雌亭侯。汉末曹腾、曹操封费亭侯,关羽封汉寿亭侯,刘备封宜城亭侯。
随着历史的发展,亭也逐步演变为供行人停留食宿的处所,如《后汉书·西域传》:“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yulujidi.com
魏晋南北朝时期,驿逐渐取代亭制,但之后亭、驿也废弃不用。慢慢的,亭发展为筑在路旁的房舍,供旅客投宿休息。如《说文解字》上载:“亭,人所安定也。”《释名·释宫释》:“亭,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风俗通》:“亭,留也,行旅宿会之所馆也。”同时,有的人也用来作为迎宾送客的场所。
当时,道路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提供行旅休息之用。如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水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饥随蛰燕,暗逐流萤。秦中水黑,关上泥青。”唐朝李白《菩萨蛮》词:“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人高楼,有人楼上愁。王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倪瑶注:“《白孔六帖》云:‘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因此,长亭又称为“十里长亭”,而临近城池的十里长亭经常是人们送别的地方。
宋朝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词中的“长亭”,是指古代供行旅休憩的驿站,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用词。
把“十里长亭”作为送别的地方的文学作品有,宋朝苏轼《送孑L郎中赴陕郊>诗:“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元朝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今日送张生赴京,就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许晏、许普、谢恩辞朝,公卿俱出郭,到十里长亭,相饯而别。”
后来,亭开始出现在中国园林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建筑物。亭有顶无墙,是供人憩息、观赏的建筑物,多筑在花园或路旁。如凉亭、茅亭等。到隋唐时期,园林庭院中筑亭已经很普及,唐朝宫殿中也大量出现亭的建筑物。宋朝时,亭的建筑多也更精巧。现在亭作为休息、观赏的建筑物,更是多得很。
在古代文献中,“十里长亭”不断出现,蕴含着深厚的感情。久而久之,“十里长亭”就被用来泛指送别的地方。
“十里长亭”说的是送别的地方,但里面真正的含义是情感、亲情、恋情,这就是人间依依不舍的真情。在当今,虽然没有“十里长亭”这个送别的地方,但是,送别亲朋好友,要送出门外、院外,送上车,说声“珍重”,说声“欢迎下次再来”,这是人之常情,这是中华民族美德的体现,是心心相印的情感,是起码的礼貌,我们千万不要忘记。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依依不舍在“十里长亭”处】:http://www.yulujidi.com/yuludaquan/mingrenyulu/42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