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人名言 > 读书名言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格林兄弟

格林兄弟即雅各布·格林(1785—1863)和威廉·格林(1786—1859)。他们在组织上接近海德堡浪漫派,但在思想上又与海德堡浪漫派保持着一定距离。因为海德堡浪漫派是一个文学流派,而他们主要是语言学家而不是文学家。

格林兄弟是洛丁根人。在当时,洛丁根属汉诺威公国。他们的父亲是学法律的,在兄弟二人均不满10岁时就去世了。可能是因了父亲的遗命,雅各布和威廉后来都进了马尔堡大学的法律专业,二人的兴趣却在语言学和民间文学方面,所以后来他们还是都转到语言学专业,并成为这一领域的著名学者,尤其是对日耳曼语言发展史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成为日耳曼语言史乃至日耳曼学的主要奠基人。雅各布·格林主编的《德语字典》在探讨德语发音的演变方面有许多极为重要的发现,在当时就受到语言学界的高度重视。他们主要是作为语言学家名垂史册的。包括那些日后给他们带来巨大声誉的童话故事,一开始也是他们研究德国语言发展史深入民间调查研究的副产品。但是,也正是这些作品,开辟了他们事业的另一领域,使他们走入了一个既与语言紧密相联又超出语言学的另一世界——文学的世界。随着1812—1815年间这些童话的发表及结集《儿童与家庭故事》的出版,格林兄弟成了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特别是在民间童话和少儿文学领域,这些作品不仅将德国民间童话的搜集整理及再创作工作推到最高水平,而且使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在世界范围内达到真正的自觉。

格林兄弟

现收入《格林童话全集》的作品共200余篇,除少数来自15、16世纪的市民文学民间故事书外,绝大部分来自世代流传的民间传说,其中大部分是第一次从民间搜集来的。它们主要来自格林兄弟的家乡——北德意志,但其中相当部分在德国其他地方乃至整个欧洲也曾广为流传。由于世代流传及民间故事常有的时空抽象性,人们很难确定具体作品的产生时间。其实它们也不可能是一时一地的产物。不断地流传及不断地修改,每个时代的人都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愿望往作品中加进自己的东西,它们是一个乃至数个民族共通的文化心理的结晶。从这里,我们可以从虚化的故事中看到德意志民族古代生活的某些侧面,感受到一个民族心灵的跳动,走入德意志民族情绪、情感、理想、精神的世界。即使是德意志民族以外的人,也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格林童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说明这一点是极为困难的。虽然这些作品是生活在19世纪初的格林兄弟记录下来的,作品的内容不可能不渗进记录者的理解和情感倾向,但记录毕竟不等于创作。格林兄弟是学者,他们搜集童话是为他们的日耳曼语言史研究服务的,遵循的是科学的、严格忠实传说的本来面貌的方法。而传说是在历史中形成的,是集体创作的。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都按自己的理解接受传说,都按自己的理想、愿望向作品中加进自己的东西,绝对的“本来面貌”是不存在的。何况格林童话又是一个包含了许多短篇的合集,我们几乎无法从这两百多篇童话中找到它们统一的一以贯之的东西,但大致的倾向还是有的。由于巨大的时空跨度,格林童话反映的不是具体时空中的具体事件,它的符号系统也大都是一个民族都能认同的形象,如原始图腾、传说中的精灵仙女国王大臣王子公主樵夫农人,拟人化的动物植物,等等,环境一般也是虚化抽象的。以虚化抽象的人物事件环境构筑虚化抽象的艺术世界,表达的自然不只是具体时空中具体人物的具体情感,而是一个民族在久远的时间跨度中都能认同的东西。它反映一个民族基本的生存状态,尤其是他们在这基本的生存状态中形成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这才是我们从那些幻想的变形的怪诞的故事后面读到的既不虚幻也不变形的东西。这些既不虚幻也不变形的东西主要是什么呢?以往人们主要从社会斗争的角度着眼,认为民间文学主要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对剥削阶级的抗争。格林童话确实有这方面的内容,如《年轻的巨人》,叙述一个农民给财主做了一年工,财主不给工钱,结果被力大无穷的农民一拳打到半空中;《灰姑娘》中的辛德瑞拉成天被后母逼着干活,还要受精神上的虐待;等等。但从总体上看,它们并不是格林童话的主要内容。肯定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反抗等等,也不是格林童话主要的价值取向。格林童话的主要内容是反映比这更基本的东西。

首先是表现古代人民对一种理想的美好生活的向往。童话是想象性、幻想性文学,它立足现实但不一定写实,表现的内容更多侧重在人的理想愿望方面。关键是理解这种“理想的美好生活”具体指什么。理想不一定都是虚幻的。虽然每个人的理想不可能完全一样,但从格林童话整体看,人们希望的东西还是很具体并有着大体上的一致性的,那就是财富、地位、荣誉、美好的爱情和婚姻等。这或许不符合一些人的阶级分析理论,但在格林童话中,这是事实。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就是,格林童话中许多故事的主角都是国王、王后、王子、公主,他们大多不是作为被否定的形象出现的。相反,作为财富、地位、荣誉的集中体现,他们在故事中大都是人们向往、崇敬的人物。比如《灰姑娘》就是一篇集中地体现了某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孩子的梦想的童话。辛德瑞拉不仅劳累艰辛,而且失去亲生父母,连起码的家庭温暖都没有。辛德瑞拉“身为下贱,心比天高”,通过仙女的帮助,她以自己的美貌和舞姿征服了年轻的国王,最后成了王后——一位同时拥有财富、地位、爱情、荣誉的人。从孤女到王后,这是辛德瑞拉的梦,也是创造、传播这个故事的许多人的梦。再如《勇敢的小裁缝》《聪明的小裁缝》,主人公都是最下层的体力劳动者,他们或凭勇敢,或凭智慧,外加运气,最后都娶了公主,当了国王,既有年轻漂亮的妻子又有财富权势地位。这也是一些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劳动者的梦,整部格林童话有许多这样的梦,虽然不一定都当上国王或王后。或无意中找到一个金库,得到一大堆金银财宝;或偶然间遇到一位仙女,使命运在瞬间得到改观;或意外地得到一件宝物,能变出任何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此等等。荣格曾说民间童话是一个民族的梦,那么,格林童话则多少是德意志民族的梦了。所谓梦,按弗洛伊德理论,是潜意识的转移和改妆。那么,透过格林童话,我们不也能看到德意志民族的潜意识吗?其实,不只是德意志民族有这样的梦,中国的《田螺姑娘》《吴洞》等,不也表现相同和类似的理想和愿望吗?这看起来不符合一些人心目中的“劳动人民”的概念,其实却是真实合理的。物质需要,交往需要,被人承认和尊敬的需要,这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只要不将自己的需要建立在剥夺别人需要的基础上,都有存在的合理性。民间文学的质朴性使它们的作者无意将这些“潜意识”掩盖起来。民间文学的质朴性建立在它的合理性之上,这是后代鼓吹纵欲的文学和宣传假道学的文学都无法比拟的。

不讳言对财富、荣誉、地位等的渴望并不意味着要不择手段地去获得这些东西。这里,我们接触到格林童话的另一侧面。在格林童话中,财富、荣誉、地位不是靠狡诈靠武力争夺的东西,它们属于那些正直、善良、勤劳、勇敢和有好运的人。即使是那些掌握着超自然力量的仙女、精灵,也总是站在正直、善良的人们一边。如《格林童话》中最常见的一类故事:两兄弟或两姐妹外出寻找某种东西。哥哥或姐姐先去,途中遇到一位老太婆,老太婆请这位年轻人给她帮点什么忙,年轻人总是看不起这个老太婆而粗暴地拒绝了她,结果他或她总是一无所获地回来。接着弟弟或妹妹出发了,又遇上这个老太婆,老太婆又提出同样的要求,这次,善良的年轻人总是愉快地帮助了她,结果得到这个老太婆的帮助,找到他或她要找的东西。这故事便是对善良和同情心的一种肯定,类似的例子在格林童话中俯拾即是。《勇敢的小裁缝》的主人公娶了公主不仅靠运气也靠智慧;《白雪公主》的主人公获得胜利不仅因为美丽更因为善良;《忠实的约翰涅斯》赞美了忠诚;《六只天鹅》赞美了手足亲情;《年轻的巨人》肯定了对为富不仁的反抗;《荷勒太太》歌颂了勤劳和爱心。与此相对应,格林童话批判、否定了损人利己、不利于社会和人生发展的价值观。《白雪公主》《灰姑娘》等谴责了后母对孤儿的虐待;《会开饭的桌子》《会吐金子的驴子》和《自己会从袋子里出来的小棍子》惩罚了贪婪;《放鹅姑娘》鞭挞了欺骗和不义;《荷勒太太》批评了懒惰与骄傲……一正一反,都集中体现出早期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观。

无论是对财富,荣誉、爱情等的追求,对正直善良等社会道德的肯定,还是对残暴、自私、虚伪等负面价值的拒绝,这些都折射出古代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情感及经验。但是,《格林童话》并不仅仅反映德意志民族的经验世界,也反映出他们对超验世界的体验。《格林童话》产生于前工业社会,有许多曾在民间世代流传,使用的是带有互渗特点的艺术符号,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都深受神话思维的影响,如此产生的作品也就不可能仅是世俗化生活的反映和世俗性情感的表达。比如,人们肯定勤劳、智慧,并将它们和理想中的美好生活联系起来。但实际生活又使他们清醒地看到,要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这些东西并不是任何时候都灵验的。这就使《格林童话》中的许多作品在很具体很现实的理想后面还联系着一个神秘的世界,理想的实现常常要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最能体现这种超自然力量的自然是魔法,如宝物、咒语、精灵、神怪、仙女等。一到许多关键时刻,都借用超自然力量惩恶扬善,改变人物的命运。如《六只天鹅》中的羽衣,《灰姑娘》中的玻璃鞋等。另一种是运气。运气并不都借助超自然力,它是一种机遇,一种偶然性,可遇而不可求,仍是承认在人的自身之外另有一种影响人的力量的存在。如汉斯的故事,也称笨汉故事,主人公是一个笨得出奇的人,但偏偏就是他最能得到幸福。或是娶了公主,或是当了国王,或是得了一大堆金钱财宝。运气也有和超自然力结合的,灰姑娘辛德瑞拉当上王后就既有运气的因素也有仙女帮助的因素。还有宗教,也是一种神秘体验。虽然格林童话大都产生年代较早,宗教气氛并不浓烈,但其中也有不少宗教故事(《格林童话》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儿童和家庭故事》,第二部分就是《儿童宗教故事》)。总之,《格林童话》不仅反映了德意志民族世俗化的生活和情感,也反映了人们的超验性体验。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那个民族的精神世界。

民间文学创作的超个人性不仅决定了格林童话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决定了它的表现方式。民间文学不假文字,没有用符号的方式凝定下来,这就使它具有很大的变异性。每个人都不知不觉地修改文本、参与文本的创作,或减少些东西,或加入些东西。上次讲述时没有的东西这次可以加入,这次加入的东西下次也可能被剔除。如此循环往复,能世代流传的只能是大家都能接受和认同的东西,是一个公分母式的存在。真正有个性的东西是很难在民间文学中得到保存的。而民间文学的接受者兼创作者又主要是没有文化和少有文化的大众,他们能参加到文学活动中来主要是民间文学是以“讲—听”的方式进行的,没有文字上的障碍,这样,整个民间文学活动不可能在很高的层次上进行,简易单纯是其主要特点。只是简易不等于简陋,简易的形式里可以包含很深刻的内容。而且,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由于从具体的内容中抽象出来而形成一个“空筐”,每人都可以向这个“空筐”里放进自己的东西,使之具有极大的生发性。这些特点都生动地体现在格林童话里。

首先是故事外部时空的抽象性。一般说,小说都有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正是凭借这一时间和地点,我们才能将小说“铆定”在历史上,将某一阶段的历史作为小说的“时代背景”,给人一种历史的真实感。越是现实主义小说,“铆定点”越多,似真感越强。格林童话并非全无具体的时间和空间,如借助故事中的某些“文化事物”,我们有时可以索引出故事发生的大致年代,如“从前”“在海边”“在教堂里”等。但其时空往往是含糊的、伸缩性非常大的、无法查证的。格林童话中的事件一般都不是某一具体时空中的具体事件,而是有意识地淡化了故事的时空背景因而具有共时态故事背景的事件。人物、事件都被符号化了,表现的是超越具体时空的情感、经验和价值观念。像《六只天鹅》表现的手足亲情,《灰姑娘》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渔夫和他的妻子》对贪得无厌的批判,是可以放在任何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这是一种艺术抽象。这种抽象性切断了艺术世界与具体的现实世界的多重联系,因而可以不遵循一般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多要遵循的现实逻辑,取得较大的艺术自由,同时又能满足人们追求安定、永恒的生命冲动。同时,抽象也是简化,简化使对象从具体生活的多重联系中浮现出来,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接受时也更为简便容易。所以,它一直是民间文学塑造艺术世界的最主要方式。《格林童话》将这一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再如模式化的故事结构。民间文学都重故事,因为故事的基础是事件,事件是事物存在状态的变化,主要由人物的外在行动及这些行动构成的矛盾冲突所组成,有可视的画面,有画面的运动和变化。当故事性的情节作为作品的结构时,时间成为结构作品的主要因素。由于时间化,作品将表现对象从其背景上最大限度地间离开来,是主体对表现对象的一种高度简化的整理。在故事性作品中,叙述一般都是高视点的权威叙述,读者将解释的特权全部交给叙述者,自己只是信赖地用叙述者的眼睛去观照故事和理解故事,接收时较为省力。特别是当这些故事又有某种模式时,情形更是如此。如格林童话中的难题故事,王子去向公主求婚,公主要求王子去完成三件几乎是难以办到的事情,并应允王子在他完成这些事情后就嫁给他。故事的主体部分便是王子在某种超自然力的帮助下完成这些事情的过程。这里,每一件事都是一个障碍,整篇童话就是一个有多重障碍的爱情故事,每一障碍的具体内容虽然不同,但从故事整体看,不同障碍又构成反复,这就是将相同的动作分配给不同的角色。角色虽多,所起的作用却很单一。整则故事既单一又有变化,在单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单一,阅读时容易把握但也不致太单调。而且,这种结构并不只出现在某一作品中。许多故事采用相近的结构,便于讲述,便于记忆,也便于流传。

还有人物性格的单一、事物特征的鲜明等。人物、事物都是多重特征的统一体。写实性文学注重人物、事物的具体性,性格特征一般较为丰富;民间文学突出特征的单一性、稳定性,性格特征往往较为平面。扁平性是童话人物性格的主要特点。如某某人物奸诈,某某人物忠厚,某某人物是智慧的化身,某某人物是勇敢的象征,等,往往人物一出场就是这一性格,到故事结束也不发生变化。如《白雪公主》,后母是恶毒的后母,公主是美丽清纯的公主,后母对公主的迫害是恶与善、丑与美之间的斗争,人物性格鲜明,故事的价值取向明确。这也是格林童话一类作品大量引进拟人化人物形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拟人化是用某种动物、植物拟人,其关键是把握住人与物的某方面共同点,将这种特征突出出来。如用狐狸代替某种狡猾的人,狡猾就是人与物的共同点,两相重叠,狡猾这一特征就鲜明地表现出来了。《格林童话》中许多故事都是用拟人化人物形象表现的。

《格林童话》有着早期民间童话的一般特点,但它毕竟是在德意志那片土地上哺育出来的,不能没有哺育它的那片土地的特点。更进一步说,《格林童话》虽然产生于古代,但毕竟是在19世纪初由两个有现代思想、现代文化的学者记录下来的,他们的情感倾向及文化素养也不可能不渗到这些作品中去。恩格斯曾这样描绘他阅读格林童话时的感受:“自从我熟悉北部草原以后,我才真正懂得了格林童话。几乎在所有这些童话里都可见出它们产生在这种地方的痕迹。这地方一到夜晚就看不见人的生活,而人民幻想所创造的那些令人畏惧的无定形的作品就在这地方孕育出来,这地方之荒凉就是在白天里也会叫人害怕的。这些作品体现了草原上孤独的居民在这样风号雨啸的夜里在祖国的土地上散步或是从高楼眺望一片荒凉的景象时心中所起的情绪。那时候从幼小就留下来的关于草原风雨夜的印象就复现在他们面前,就采取了这些童话的形式。在莱茵或是西瓦比亚地带,你就不会听到民间童话产生的秘密消息。而在这里,每一个闪电的夜——亮晃晃的闪电的夜——像劳伯所说的,都用雷霆的语言重复着这秘密消息。”从空间上说,格林童话有北德意志草原的特点:荒凉、空旷,经常写到草原、森林、大海;从文化上说,它积淀着欧洲文化传统,如经常写到精灵巫婆仙女上帝;从时间上说,它是城市文明前的产物,人和超自然物浑然一体,国王与平民百姓混然杂处……这一切又隐隐地是透过格林兄弟这两个有现代文化素养的学者的眼光看的,因而给人一种原始感、古朴感、神秘感。格林童话的世界是一个明净纯朴、清澈透明的世界,也是一个因积淀了漫长岁月文化而显得极有深度的世界,它包含着许许多多使后来人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完全懂得的秘密。

《格林童话》的出现是德国儿童文学史,也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极重要的事件。虽然格林童话中的作品开始并不是有意面向儿童的,格林兄弟开始也不是为着儿童文学的目的去搜集这些作品,但在实际传播中,少年儿童事实上成了它们的主要读者,在儿童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一,尽管格林兄弟不是有意为儿童搜集整理童话的,但是,在出版这些作品时,受到先前发表一部分作品时读者反应的启发,将书名题为《儿童和家庭故事》,说明作家是看到这些童话实际上将主要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它和贝洛尔童话、纽伯里童话一起,使儿童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真正走向自觉。其二,格林童话广收博采,集民间童话之大成,这是欧洲民间童话的一次大集结。可以说,民间童话的所有基本主题,所有表现方式,在格林童话中已应有尽有、完全具备了。它达到了民间童话的最高峰,也将儿童文学推到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其三,马克思在谈到希腊神话时曾说,希腊神话是想象的产物,也是想象的土壤。格林童话也如是。一方面,在格林童话之后,欧洲兴起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热潮,如北欧民间传说,俄罗斯民间传说,意大利民间传说,等等。在德国,贝希施泰因等也继承格林兄弟的事业,使更多的民间文学得以问世,其中许多成为少年儿童读物。另一方面,一些新的民间童话、创作童话也不断地创造出来,它们很多都受到格林童话的影响。如安徒生童话、王尔德童话,很多作品都借鉴格林童话的表现方式,有些更直接地从格林童话脱胎而来。另外,格林兄弟最先是从语言研究的角度去搜集童话的,通过这些童话,格林兄弟得出了许多日耳曼语言史研究上的重要结论。这些虽不为研究文学的人所熟悉,但至少启示我们,一个民族的童话和她的语言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艺术和语言的关系绝不是分裂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它们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有什么样的生存状态,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的艺术和语言。从这点说,格林童话对现代以来影响深远的语言学——文学研究也是极有意义的。总之,格林童话为世界文化,尤其为儿童文学留下一份宝贵财富,其影响在以后的文学里会长时间地表现出来。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格林兄弟:http://www.yulujidi.com/mingrenmingyan/dushumingyan/21867.html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评论底部广告位

语录基地网

http://www.yulujidi.com/

| 陕ICP备18015394号

句子大全网 | 语录基地网 语录大全

让文字诠释最美的心声

让文字的温度,温暖生活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