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忠章第二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题解】
在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君即被视为爱国,常常很难将二者区分开。专制君主为了保证自己对皇权的独享,把忠君视为官员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本章武则天就专讲大臣的忠君问题。首先,武则天引用《尚书》《礼记》《昌言》中关于忠臣的论述以及楚恭王的例子,告诫臣下要侍君如亲,用道义来辅佐君主成就帝业。在武则天看来,忠君之臣要先国后家,上能尊奉君主,安邦定国,下能体恤百姓,保卫社稷。当然,忠君并不是要臣下对君主一味地阿谀奉承,而是要敢于极谏君主得失,使得君主少犯错误,以便保全其良好的名声。由于家即是国,国即是家,因而官员敢于直谏,匡正君主得失,勤政爱民,使百姓安居乐业,也是忠君的要求。把忠君和爱民相结合,从中可以看到武则天的统治思想闪烁着民本思想的光辉。另外,武则天还引经据典,告诫臣下要始终把国家与君主放在第一位,公而忘私,先国后家,“见君之一善,则竭力以显誉,唯恐四海之不闻;见君之微过,则尽心而潜谏,唯虑一德之有失”,正确处理个人与君主国家的关系,积极辅佐君主励精图治,仁政爱民。她而且还指出忠臣首先是孝子,忠臣多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必定忠诚于君,忠君与官员的孝行有紧密的联系。在帝制时代,忠君被认为是为官者的基本的职业道德,“文死谏,武死战”是古代官员们追求的理想。
盖闻古之忠臣事其君也,尽心焉,尽力焉,称材居位,称能受禄。不面誉以求亲,不愉悦以苟合①。公家之利,知无不为。上足以尊主安国,下足以丰财阜人。内匡君之过,外扬君之美。不以邪损正,不为私害公。见善行之如不及,见贤举之如不逮。竭力尽劳而不望其报,程功积事而不求其赏②。务有益于国,务有济于人。
【注释】 ①苟合:无原则的附和。 ②程功积事:累积功绩。《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孔颖达注疏曰:“程效其功,积累其事,知其事堪可乃推而进达之。” 【译文】 我听说:古代的忠臣侍奉他们的君主,尽心竭力,根据自己的才识担任合适的职位,依据自己的能力接受适当的俸禄。不当面奉承君主以求亲近,不当面讨好君主而与其保持一致。凡对朝廷和国家有利的事,知道了就一定去做。这样对上能够尊崇君主、安定国家,对下能够增长财物、殷实百姓。在朝廷能匡正君主的过失,出使在外能宣扬君主的美德。从不以邪损正,也不以私害公。见到善良行为唯恐自己学不会,见到贤能之人唯恐来不及举荐。尽心竭力做事而不期望得到回报,不断建功立业而不企求得到奖赏。凡事务求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百姓。 夫事君者以忠正为基,忠正者以慈惠为本。故为臣不能慈惠于百姓而曰忠正于其君者,斯非至忠也。所以大臣必怀养人之德,而有恤下之心。利不可并,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昔孔子曰:“为人下者,其犹土乎!种之则五谷生焉,掘之则甘泉出焉。草木殖焉,禽兽育焉。多其功而不言①。”此忠臣之道也。 【注释】 ①“为人下者”几句:《荀子•尧问》《说苑•臣术》《孔子家语》均有记载。《荀子•尧问》载:“子贡问于孔子曰:‘赐为人下而未知也。’孔子曰:‘为人下者乎?其犹土也?深抇之而得甘泉焉,树之而五谷蕃焉,草木殖焉,禽兽育焉,生则立焉,死则入焉,多其功而不息。为人下者,其犹土也。’” 【译文】 侍奉君主的人要以忠诚正直为基础,而忠诚正直必须以对百姓仁慈恩惠为根本。因此,如果作为大臣对老百姓不能行仁政,还说他对君主是忠诚正直的,其实他并不算真正的忠臣。所以作为大臣,既要怀有养育百姓的美德,同时还要具有体恤民情的意识。利益不能并得,忠诚也不可兼顾。不舍弃小利,就不可能得到大利;不舍弃小忠,就不可能做到大忠。因此,可以说小利对大利是有损害的,小忠对大忠也是有影响的。过去孔子曾说:“居于下位的臣子,就和土地一样,耕种就能长出五谷,挖掘就能发现甘泉。草木因其生长,禽兽因其繁育。他们的功劳再多都不说出来。”这才是忠臣应有的道义。 《尚书》曰:成王谓君陈曰①:“尔有嘉谋嘉猷②,则入告尔后于内③,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谋斯猷,惟我后之德。’臣人咸若时,惟良显哉。” 【注释】 ①成王:即周成王,姓姬名诵。周武王之子,西周第二位君主,谥号成王。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辅政,平定三监之乱。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成周(今河南洛阳)、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制礼作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君陈:姓姬名陈,周公姬旦的次子,鲁公伯禽之弟,周成王的重臣。 ②猷(yóu):计谋,谋划。 ③后:古代天子和列国诸侯都称后。 【译文】 《尚书》记载:周成王曾对君陈说:“你有好的谋略打算,就入朝来告诉我,然后再在外朝照我说的办理。并宣称:‘这么好的谋略打算,都是我们天子的智慧。’做臣子的若都能这样,那就能显示出君主的圣明。” 《礼记》曰①:“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人作忠。”“善则称亲,过则称己,则人作孝。” 【注释】 ①《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西汉初的儒家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该书记录了汉初封建的宗法思想及其制度,阐述的思想内容,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译文】 《礼记》上说:“有善举就称是君主的,有过失就称是自己的,人们把这样的人称为忠臣。”“有好事功劳就称是父母的,有过失就称是自己的,人们把这样的人称作孝子。” 《昌言》曰①:“人之事亲也,不去乎父母之侧,不倦乎劳辱之事。见父母体之不安,则不能寝;见父母食之不饱,则不能食。见父母之有善,则欣喜而戴之;见父母之有过,则泣涕而谏之。孜孜为此以事其亲,焉有为人父母而憎之者也?人之事君也,使无难易,无所惮也;事无劳逸,无所避也。其见委任也②,则不恃恩宠而加敬;其见遗忘也,则不敢怨恨而加勤。险易不革其心③,安危不变其志。见君之一善,则竭力以显誉,唯恐四海之不闻;见君之微过,则尽心而潜谏,唯虑一德之有失。孜孜为此以事其君,焉有为人君主而憎之者也?故事亲而不为亲所知,是孝未至也;事君而不为君所知,是忠未至也。” 【注释】 ①《昌言》:古书名。东汉仲长统撰。因“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因著论名曰《昌言》”,共三十四篇。原书久佚,今有清人马国翰辑本。 ②委任:委以官职,加以任用。 ③革:改变,变化。 【译文】 《昌言》云:“人们侍奉父母双亲,就要守在父母身旁而不远离,不因劳苦而心生厌倦。看见父母身体不适,自己就睡不着觉;看见父母没吃饱,自己就吃不下饭。看见父母有善行,自己就高兴地称颂;看见父母有过失,自己就泣涕谏诤。子女孜孜不倦做这些事情来侍奉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有父母憎恨儿女的呢?人们侍奉君主,不管所任之事是艰难还是容易,都无所畏惧;不管所做之事是辛苦还是安逸,也都不逃避。若受到重用,则不因恩宠而骄横,相反要更加敬业;若被遗忘,也不敢怨恨,而要更加勤奋。无论遇到险境还是坦途都不改变其心意,无论碰上安全还是危难都不改变志向。看见君主做了一点好事,就竭尽全力去宣扬赞誉,唯恐天下之人不知道;看见君主出现一点过失,就尽力地去暗中规劝谏诤,唯恐其德行受到一点损害。大臣孜孜不倦做这些事情去侍奉君主,又怎么会有君主憎恨大臣的呢?所以,侍奉父母而不被父母所知晓,那就是还没有完全尽孝;侍奉君主而不被君主所知晓,那就是还不够忠诚。” 古语云:“欲求忠臣,出于孝子之门。”苟非纯孝者①,则不能立大忠。夫纯孝者,则能以大义修身,知立行之本。欲尊其亲,必先尊于君;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故古之忠臣,先其君而后其亲,先其国而后其家。何则?君者,亲之本也,亲非君而不存;国者,家之基也,家非国而不立。 【注释】 ①纯孝:犹至孝。《左传•隐公元年》:“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杜预注:“纯,犹笃也。” 【译文】 古人常说:“如果要寻求忠臣,就到孝子之家去寻找。”如果不是真正的孝子,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忠臣。因为真正的孝子,就会用大义去修养自身,并深知大义是立身之本。一个人要尊敬他的父母,必须首先尊敬他的君主;要安定他的家庭,必须首先安定他的国家。因此古代的忠臣,都是先忠于君主而后孝于父母,先忠于国家再忠于家庭。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君是亲的根本,亲若没有君的庇护不可能生存;国是家的根基,家若没有国的依托就不可能存立。 昔楚恭王召令尹而谓之曰①:“常侍管苏②,与我处,常劝我以道,正我以义。吾与处不安也,不见不思也。虽然,吾有得也,其功不细,必厚禄之。”乃拜管苏为上卿③。若管苏者,可谓至忠至正,能以道济其君者也。 【注释】 ①楚恭王:一作“楚共王”。芈姓,熊氏,名审。楚庄王之子,春秋时楚国的君主。令尹:春秋时楚国执政官名。主要由楚国贵族当中的贤能者来担任。 ②管苏:春秋时楚大夫。 ③上卿:官名。周制天子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等,上卿的品位最高。诸侯国的卿,也得周天子任命。 【译文】 从前楚恭王把令尹召来并对他说:“经常随侍我的管苏,在与我相处时,常常用道义劝导我,用大义匡正我。我和他相处感觉不安,不见他也不想他。虽然如此,我还是得到了很多,他的功劳可谓不小,一定要给他高官厚禄。”于是拜授管苏为上卿。像管苏这样的臣子,才堪称最忠诚正直的大臣,因为他能用道义来帮助他的君主成就事业。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至忠章第二:http://www.yulujidi.com/mingrenmingyan/mingyanmingju/33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