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仁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题解】
修身齐家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要治国平天下,还需要立德树仁。立德,意为建立德业。古人认为立德、立功、立言是“三不朽”的事业,其中立德最为重要。树仁,意为树立仁爱之风。“仁”是儒家礼乐文明的核心。康熙皇帝受儒家思想影响甚深,在对其子孙的谈话中多次讲到立德树仁的问题。他指出:人生于世,最要者惟行善;一心笃于行善,则天必眷佑,报之以祥;若徒口言善,而心存奸邪,决不为天所佑;仁者以万物为一体,只做有利于人的事,不做不利于人的事。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志于道”,就会朝着圣贤的方向发展了。
1 训曰:子曰:“志于道①。”夫志者,心之用也。性无不善,故心无不正②,而其用则有正、不正之分,此不可不察也。夫子以天纵之圣③,犹必十五而志于学,盖志为进德之基④。昔圣昔贤,莫不发轫乎此⑤。志之所趋,无远弗届⑥;志之所向,无坚不入。志于道,则义理为之主⑦,而物欲不能移⑧。由是而据于德,而依于仁,而游于艺⑨,自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⑩,本末兼该⑪,内外交养⑫,涵泳从容⑬,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注释】 ①志于道:语出《论语•述而》。志,专一而向往。 ②正:这里是指合于道理、纯正的、正确的。 ③天纵:指上天所赋予的,才智超群,多用作对帝王、圣人的赞誉。 ④进德:使品德精进。 ⑤发轫:本义为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后来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事情的开端。语出屈原《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轫,指支住车轮转动的木头。 ⑥无远弗届:指不管多远之处,没有不到的。语出《尚书•虞书•大禹谟》:“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届,到达。 ⑦义理: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或指道德公理。这里是指儒家的经义、道理。 ⑧物欲:对物质享受的欲望。 ⑨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⑩自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指道、德、仁、艺的先后顺序和轻重,不能颠倒错乱。 ⑪本末:原指树木的根和梢,这里的本是指道,末是指艺。兼该:亦作“兼赅”。是兼备、包括各方面之意。 ⑫内外交养:内指内在修养的道德品性,外指外在表现出的仁和艺。交养是指相互促进。 ⑬涵泳:本意是指潜游,后引申为浸润、沉浸、深入领会。 【译文】 父皇训教说:孔子说:“要立志于求道。”这个志,就是内心所向往的。人的本心都是善良的,所以没有不合乎道的,而人所向往的则有合乎道和不合道之分,这一点不能不认真区分。孔夫子以天赋圣人之资,仍然十五岁就立志于学习,大概是因为志向是增进道德的基础。以前圣贤的养成没有不是从立志开始的。只要确立了志向,即使再远的地方也会到达;只要确定了志向,无论多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够进入。立志于求道,就要以义理作为内心的主宰,这样任何外界的物欲诱惑都不能动摇你的志向。由此可以倚仗于道德,凭恃于仁义,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这样德、仁、艺的先后轻重顺序自然不会颠倒错乱,德与艺都会包含,内在修养和外在的技艺都会得到增进,我们就会沉浸在圣人之道中,不知不觉中达到圣贤的境界。 2 训曰:学问无他,惟在存天理去人欲而已①。天理乃本然之善,有生之初,天之所赋畀也②。人欲是有生之后,因气禀之偏③,动于物、纵于情,乃人之所为,非人之固有也。是故闲邪存诚④,所以持养天理⑤,堤防人欲⑥,省察克治⑦,所以辨明天理,决去人欲⑧。若能操存涵养,愈精愈密,则天理常存,而物欲尽去矣。 【注释】 ①存天理去人欲:亦称“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的主要观点。朱熹在《朱子语类•学六•持守》中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学七•力行》中又云:“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宋代理学家将天理作为至善不变的道德准则,人欲是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它是一切恶的根源,会损害人原来保持的天理,所以应该“损有欲以复天理”。 ②赋畀(bì):给予。特指天赋的权利。 ③气禀(bǐng):指人生来对气的禀受。 ④闲邪存诚:指防止邪恶,保持诚敬笃实。语出《周易•乾卦》:“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闲,防止,限制。 ⑤持养:保持养育。《墨子•天志中》:“内有以食饥息劳,持养其万民,则君臣上下惠忠,父子弟兄慈孝。” ⑥堤防:本指在岸边为防水患而建筑的堤坝,后引申为提防、防备。 ⑦省察克治:意思是进行自我省察,以克制自己的私欲。语出明代王守仁《传习录》:“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闲。” ⑧决去:辞别离去。 【译文】 父皇训教说:学问没有别的,主要是讲存天理灭人欲的道理而已。天理是人先天就有的善性,是人出生时上天就赋予人们的。而人欲则是后天因气质禀赋不正,再加上外在的物欲所动摇本性而产生情,而情又没有得到有效的约束而放纵,是人为影响,不是人所固有的。因此要防止邪恶,保持内心的诚敬笃实,以此来保持和养护天理,预防人欲的泛滥;以内心的自我省察,克制自己的私欲,以此来辨明天理,远离内心的私欲。如果能操持存守涵育天理,学问就能越做越精密,就会长久保持天理、尽去物欲。 3 训曰:人生于世,最要者惟行善。圣人经书所遗如许言语①,惟欲人之善。神佛之教②,亦惟以善引人。后世之学,每每各向一偏③,故尔彼此如仇敌也。有自谓道学,入神佛寺庙而不拜,自以为得真传正道,此皆学未至而心有偏。以正理度之④,神佛者皆古之至人⑤,我等礼敬之乃理之当然也。即今天下至大,神佛寺庙不可胜数,何寺庙而无僧道,若以此辈皆为异端⑥,使尽还俗,不但一时不能,而许多人将何以聊其生耶⑦? 【注释】 ①如许:如此多,那样多。 ②神佛之教:此处是指道教与佛教。 ③一偏: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片面的,偏于一个方面的。《朱子语类•论知行》:“务反求者,以博观为外驰;务博观者,以内省为狭隘,堕于一偏。此皆学者之大病也!” ④正理:正确的道理,正当的事理。度(duó):推测,揣度。 ⑤至人:本指道家中那些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后来引申为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 ⑥异端:这里是指儒家以外的其他学说、学派。《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朱熹集注曰:“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 ⑦聊其生:指赖以生活。聊,依靠,依赖。 【译文】 父皇训教说: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行善。圣人经书上所留下那么多的话,都是想劝人行善的。道教和佛教,也都是以善引导人们。后来做学问的人,每每各自偏重于经书的某一个方面,因此他们彼此之间就像仇敌一样对立。有自我宣称道学的人,进入道观、佛寺中不礼拜神佛,自以为得到真传正道,这都是因为此类人学问不到、偏执一面。如果以正确的道理来推测,神佛都应该是古代那些道德修养很高的人,我们礼拜尊敬他们,是理所应当的。当今天下非常广大,道观寺庙的数量不可胜数,哪一座寺庙中没有僧人道士呢?如果将这些人都看作是异端,因此而使他们全部还俗,不仅短时间内不可能做到,而且这许多人将依靠什么来生活? 4 训曰:古人一年四季出猎,若此则人劳,而禽兽亦不得遂其生①。朕一年两季行幸,春日水猎②,欲人之习于舟楫也③;秋日出哨④,欲人之习于弓马也。若此则人不劳,而禽兽亦得遂其生。是故我朝之兵甚强健,所向无敌者,实朕使之以时,而养之以节之所致也。 【注释】 ①遂其生:顺遂自然,养护生命。 ②水猎:即指捕鱼。满族人起源于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流域,渔猎是早期满族人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入关以后,清朝皇室仍然保持着渔猎传统,每年都会前往东北进行捕鱼活动,称之为“水猎”。 ③舟楫(jí):船和桨。 ④出哨:巡逻放哨。这里是指康熙帝借外出狩猎而进行的军事训练。 【译文】 父皇训教说:古人一年四季都外出打猎,如果这样就会使百姓疲劳,而且禽兽也会得不到遂性生长。我一年只在两个季节外出打猎,春季去水猎,想使人练习驾船;秋天外出打猎,想让人练习弓马。像这样百姓就不会疲劳,而禽兽也会顺遂其性成长。所以我朝的士兵都非常强壮,所向无敌,实在是因为我使用他们有时间限制,养活他们有节制所造成的。 5 训曰:凡人最要者①,惟力行善道②。能尽五伦③,而一心笃于行善④,则天必眷佑⑤,报之以祥;若徒口言善,而心存奸邪,决不为天所佑。是以古圣人惟欲人之止于至善也⑥。 【注释】 ①最要:最重要的,最紧要的。 ②力行:竭力而行,努力实行。 ③五伦:指古代中国的五种伦理关系,即所谓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 ④笃(dǔ):诚实,专心,一心一意。 ⑤眷佑:意指眷顾保佑。 ⑥止于至善:达到或处于德行最完善的境界。《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 父皇训教说:作为人最重要的事情,只是努力实行善道。如果一个人能够处理好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而且一心一意地做好事,那么上天一定会眷顾保佑他的,回报给他以吉祥;如果一个人只是口说好话,而内心充满奸诈邪念,这种人绝不会被上天所庇佑的。所以古代的圣人想让人们达到德行最完善的境界。 6 训曰:古史书载出宫女三千,以为大德①。明时宫女至数千,脂粉钱至百万②。今朕宫中计使女恰才三百③,况朕未近使之宫女,年近三十者,即出与其父母,令婚配。汝等皆系朕子,如此等处,宜效法行之。 【注释】 ①大德:大功德,大恩。 ②脂粉钱:指古代妇女买胭脂、香粉的钱。 ③恰才:刚刚才。 【译文】 父皇训教说:古代史书中记载有放出宫女三千人,就认为是皇帝的大功德。明代宫廷中有宫女多达数千人,每年宫女的脂粉钱就高达百万钱。现在我宫中供使唤的宫女刚刚才三百人,况且我没有直接使唤的宫女,年龄只要快到三十了,就放出宫去,送还给她的父母,让她们结婚嫁人。你们都是我的儿子,像这样的事,应该效法我的做法。 7 训曰:仁者以万物为一体①,恻隐之心②,触处发现③。故极其量④,则民胞物与⑤,无所不周⑥。而语其心,则慈祥、恺悌⑦,随感而应⑧。凡有利于人者,则为之;凡有不利于人者,则去之。事无大小,心自无穷,尽我心力,随分各得也⑨。 【注释】 ①一体:有机的整体。 ②恻隐之心:指对不幸之人产生的同情怜悯之心。《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③触处:到处,处处。唐白居易《春尽日宴罢感事独吟》:“闲听莺语移时立,思逐杨花触处飞。” ④极其量:这里是指将恻隐之心发展到极致。 ⑤民胞物与:视人民如同胞,视物如同类。语出北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比喻博爱,泛爱一切人和物。 ⑥无所不周:没有什么是没有关照到的。 ⑦恺悌(kǎi tì):亦作“恺弟”。指和乐平易。《左传•僖公十二年》:“恺悌君子,神所劳矣。” ⑧随感而应:本指随着感受到外界的变化,而人随机做出反应。这里指具有仁爱之心的人随着接触到的人或事物的不同,所给予的仁爱也会不同。 ⑨随分:按照力量或条件所许可。 【译文】 父皇训教说:具有仁德的人会将万物看作一个整体,一视同仁,同情怜悯之心到处都会发生出现。他们视天下所有人为同胞,视万物为同类,将仁爱之心发挥到最大限度,不会有什么关爱不到的。说到他们的心就是慈祥和悦的,随着接触到的人或物的不同,都会给予不同的爱。凡是有利于他人的事,就积极去做;凡是不利于他人的事,就主动除掉。不论事情大小,内心所施给的仁爱是无穷的,都会竭尽我的心力,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所应得的爱。 8 训曰:仁者无不爱,凡爱人、爱物皆爱也。故其所感甚深,所及甚广。在上则人咸戴焉①,在下则人咸亲焉。己逸而必念人之劳②,己安而必思人之苦。万物一体③,恫瘝切身④,斯为德之盛、仁之至。 【注释】 ①在上:指位居社会上层的人。戴:拥戴。 ②逸:安逸,安闲。 ③万物一体:古代儒家认为天下万物应该是一体的,天地不仅是人类的父母,也是其他万物的父母。 ④恫瘝(tōng guān):病痛,疾苦。切身:关系到自身。 【译文】 父皇训教说:仁德之人是无所不爱的,凡是爱他人、爱万物都是仁爱。因而他们的仁爱所感甚深,所及甚广。位居上层的人因爱会受到人们的拥戴,身居底层的人因爱会得到人们的亲近。他们自己处于安闲时,一定会想到他人的辛劳;他们自己处于安逸时,一定会想到他人的痛苦。他们将万物视为一体,别人得病时,他会感同身受,这才是盛大、至高的仁德之心。 9 训曰:曩者三逆未叛之先①,朕与议政诸王大臣议迁藩之事②,内中有言当迁者,有言不可迁者。然在当日之势,迁之亦叛,即不迁亦叛,遂定迁藩之议。三逆既叛,大学士索额图奏曰③:“前议三藩当迁者,皆宜正以国法。”朕曰:“不可。廷议之时,言三藩当迁者,朕实主之。今事至此,岂可归过于他人。”时在廷诸臣,一闻朕旨,莫不感激涕零,心悦诚服。朕从来诸事不肯委罪于人④,矧军国大事而肯卸过于诸大臣乎⑤? 【注释】 ①三逆:指清初起兵叛乱的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三位藩王。三藩是清朝入关、进居中原的重要助力。清朝定都北京后,清廷将三人分封到朝廷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的南方各省。三藩在所镇守的省份权力甚大,远超过当地地方官员,并可掌控当地军队、税赋等;随着全国政局的稳定,三藩拥兵自重已经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统一稳定。康熙十二年(1673),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康熙趁机做出撤藩的决定。平西王吴三桂表面上奉旨撤藩,暗地里却积极准备叛乱。是年十一月,吴三桂起兵叛乱,随后耿精忠叛于福建,尚之信叛于广东,三藩之乱由此开始。对于三藩之乱,康熙坚决镇压,经过八年的斗争,至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吴三桂之孙吴世璠自杀,清军进入昆明,三藩之乱终告平定。 ②议政诸王大臣:清代前期满族参与处理国政的上层贵族。清太祖努尔哈赤筹建后金政权时,特置议政大臣佐理国事。清朝统一全国后,随着君主专制集权的加强,象征着亲贵权力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必然与皇权产生矛盾,皇帝开始逐渐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实权。康熙十六年(1677)设立南书房,由皇帝亲自挑选某些经过精审确定的亲信文人入南书房办事,组成自己直接控制的机要秘书班子,许多重大政务已不再交付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改为直接由南书房传谕或遵旨起草上谕,甚至收纳各地的密奏,直接行使皇权。雍正七年(1729)又设立军机处,作为赞襄皇帝决策的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虽仍然存在,但所议之政只限于军务、皇帝出巡、旗务、少数民族事务及重大刑审案件等,议政王大臣会议变成一些无实权的贵胄世爵或是大臣例兼虚衔的部门。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正式撤销。 ③大学士:中国古代职官名。始见于唐,此后历代都有设置。清初,朝廷设内三院,置大学士四人,即内国史院大学士、内弘文院大学士各一人,内秘书院大学士二人。顺治年间,定大学士为正二品,与诸部尚书同。后又改内三院为内阁,大学士成为内阁主官,分别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澜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大学士例兼各部尚书。索额图: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清代康熙年间权臣。 ④委罪:把罪责推给别人。 ⑤矧(shěn):另外,况且,也。卸过:推卸过失。 【译文】 父皇训教说:以前,三藩尚未叛乱之前,我和议政王大臣商议迁藩之事时,其中有大臣主张迁藩的,有认为不能迁的。然而,在当时的形势下,迁藩他们反叛,即使不迁他们也反叛,于是最终确定了迁藩的政策。三藩叛乱后,大学士索额图奏请说:“先前商议迁藩时,主张迁藩的人都应该以国法惩处。”我说:“不可。当初廷议的时候,赞同迁藩实际上是我的主张。如今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岂可将过错罪责归咎于他人呢?”当时在朝的大臣们,一听到我的这些话,没有人不感动流泪,对我也由衷地佩服。对于一切事情,我从来不肯把过错推给其他人,更何况是军国大事,反倒要把我的过错推卸给大臣吗? 10 训曰:天道好生①。人一心行善,则福履自至②。观我朝及古行兵之王公大臣③,内中颇有建立功业而行军时曾多杀人者,其子孙必不昌盛,渐至衰败。由是观之,仁者诚为人之本与。 【注释】 ①天道:本指天理、自然的法则,这里是指上天的意志。好生:即爱惜生命而不嗜杀。古时儒家经常以好生恶杀来宣扬其仁政思想。 ②福履:犹福禄。《诗经•周南•樛木》:“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③行兵:领兵,用兵。 【译文】 父皇训教说:上天爱惜生命而厌恶嗜杀。人们只要一心行善,福禄就自然会降临其身。从我朝和古代那些领兵打仗的王公大臣来看,其中有许多建立功勋业绩而在行军打仗时杀过很多人的,其子孙后代必定不会昌盛,逐渐走向衰败。由此来看,仁心实在是做人的根本啊! 11 训曰:凡人持身处世,惟当以恕存心①。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②,此皆自己实受用处③。若夫忌人之成,乐人之败,何与人事④?徒自坏心术耳。古语云:“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⑤。”如是存心,天必佑之。 【注释】 ①恕:指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是儒家提倡的忠恕之道。 ②怜悯(mǐn):对遭受痛苦的人或者对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③受用:得到益处、好处。《朱子语类•论知行》:“今只是要理会道理。若理会得一分,便有一分受用。” ④与:帮助。 ⑤“见人之得”几句:语出唐贯休《续姚梁公座右铭》。原文为:“见人之得,如己之得,则美无不克。见人之失,如已之失,是亨贞吉。” 【译文】 父皇训教说:凡是人们立身处世,只应当以推己及人为怀。看见别人有得意的事情,自己也应该感到高兴;看到别人有失意的事情,自己心中应该同情他们,这都会使自己得到实际的好处。如果忌恨别人的成功,庆幸别人的失败,对你又有什么帮助呢?只不过使自己的心术败坏罢了。古人说:“看到别人得到了,就像自己得到一样高兴;看到别人失去了,就像自己失去一样难过。”如果有这样的心思,上天一定会保佑你的。 12 训曰:朕自幼登极,生性最忌杀戮①。历年以来,惟欲人善而又善。即位至今,公卿大臣保全者不记其数②。即如幼年间于田猎之时③,但以多戮禽兽为能。今渐渐年老,围中所圈乏力之兽,尚不忍于射杀。观此则圣人所言“我欲仁,斯仁至矣”之语④,诚至言也⑤。 【注释】 ①杀戮(lù):屠杀,杀害。 ②保全:保护安全,使免受损害、伤害和毁坏。不记其数:亦作“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或记不清楚,形容数目众多。 ③田猎:即打猎。《礼记•王制》:“大夫杀,则止佐车;佐车止,则百姓田猎。” ④我欲仁,斯仁至矣:语出《论语•述而》。 ⑤至言:指富有哲理而合情合理的话,最合宜的道理。《庄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译文】 父皇训教说:我从小登极,生性最忌讳杀戮。历年以来,我只想人们越来越善良。即位至今,朝廷里的公卿大臣得以保全的已经多得不知道有多少了。就像我幼年时期打猎的时候,只以多射杀禽兽为能事,现在渐渐年纪大了,对围场中那些没有力气的禽兽,尚且不忍心射杀。据此,孔子所说的“我想实行仁道,这个仁就到我身边了”,实在是至理名言啊! 13 训曰:饮食之制,义取诸鼎①,圣人颐养之道也②。是故古者大烹③,为祭祀则用之④,为宾客则用之,为养老则用之,岂以恣口腹为哉⑤?《礼•王制》曰:“诸侯无故不杀牛⑥,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论语》曰:“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⑦。”古之圣贤,其于牺牲禽鱼之类⑧,取之也以时,用之也以节。是故朕之万寿与夫年节有备宴恭进者⑨,即谕令少杀牲⑩,正以天地好生,万物各具性情而乐其天⑪,人不得以口腹之甘而肆情炰脍也⑫。 【注释】 ①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又为盛熟牲之器。一般是三足两耳。 ②颐(yí)养:安养,保护调养。 ③大烹(pēng):丰盛的菜肴。 ④祭祀:与下文的“宾客”“养老”,这里是指古代的三种礼制。祭祀礼,即吉礼,是古代祭祀祖先、天地时的礼节。宾客礼,即宾礼,古代指接待宾客的礼节。养老礼即古代对年高德劭的老者按时饷以酒食而敬礼之的礼节。 ⑤恣:放纵,无拘束。口腹:指饮食。《孟子•告子上》:“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⑥无故:这里指没有祭飨之事。 ⑦弋(yì):指以绳子系箭而射。宿:意指归巢的鸟。 ⑧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礼记•月令》:“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 ⑨万寿:本指长寿,为祝福之词,后用来指皇帝、皇太后的生日。 ⑩谕令:即上级对下级的命令、指示。 ⑪性情:禀性和气质。天:天性,自然之性。 ⑫炰脍(fǒu kuài):指烹饪食物。 【译文】 父皇训教说:饮食的礼仪,其道理取之于作为礼器的鼎,这是圣人保护调养身体的方法。古人准备丰盛的美味佳肴,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是用来招待宾客的,是用来敬老的,怎么会是用来满足自己对美食的欲望?《礼记•王制》中就说:“诸侯如果不是祭飨不得杀牛,大夫如果不是祭飨不得杀羊,士如果不是祭飨不得杀狗和猪,庶人如果不是祭飨不能食用美味菜肴。”《论语》中也说:“孔子钓鱼不用网捕鱼,不射杀已归巢的鸟。”古代的圣贤对于牺牲禽兽鱼鸟等动物,猎取是按照时令的,使用是有节制的。所以我的生日与节日有设宴进呈菜肴的,我就会指示他们少杀生,正是因为天地都有好生之德,万物都有自己的性情,乐于顺从天命而活着,人们不能为了满足自己对美味的追求就任意屠杀他们烹食。 14 训曰:王师之平蜀也,大破逆贼王平藩于保宁①,获苗人三千,皆释而归之。及进兵滇中②,吴世璠穷蹙③,遣苗人济师以拒我④,苗不肯行,曰:“天朝活我,恩德至厚,我安忍以兵刃相加遗耶⑤?”夫苗之犷悍⑥,不可以礼义驯束⑦,宜若天性然者。一旦感恩怀德,不忍轻倍主上⑧。有内地士民所未易能者,而苗顾能之,是可取也。子舆氏不云乎⑨:“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⑩。”宁谓苗异乎人而不可以德服也耶? 【注释】 ①王平藩:即王屏藩,原为吴三桂部将,驻守汉中,三藩之乱时,响应吴三桂叛乱,清军攻占汉中后,又退守广元,清军再下广元,他退至保宁,再次兵败而自杀。保宁:即今四川阆中。 ②滇中:即云南。 ③吴世璠:吴三桂之孙。吴三桂死后,部将拥立吴世璠即位。康熙二十年(1681),清军攻占叛军最后据点昆明,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最终被平定。穷蹙(cù):窘迫,困厄。 ④济师:增援军队。 ⑤加遗:即相加之意。《左传•成公十二年》:“子反曰:‘如天之福,两君相见,无亦唯是一矢以相加遗,焉用乐?’”后来代指两军发生战斗。 ⑥犷(guǎng)悍:粗野强悍。 ⑦驯束:驯服约束。 ⑧倍:通“背”。背弃,背叛。 ⑨子舆氏:即孟子,名轲,字子舆。 ⑩“以力服人者”几句: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不赡(shàn),即不足。中心,即内心。《诗经•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译文】 父皇训教说:我们的军队平定四川的时候,大败逆贼王屏藩于保宁,俘获三千苗族人,都释放让他们回家了。到了我军进击云南,吴世璠窘迫时,派苗族人抵抗我军,苗族人不肯,说:“清朝不杀我们,这种恩德非常厚重,我们怎么忍心与他们刀兵相见呢?”那些苗族人本来都是粗野强悍,不是能够用礼仪来驯服约束的,这是他们的天性。但是,一旦他们感恩怀德,那么就不会轻易背叛主人。有些内地士民都不能轻易做到忠心事主,而苗族人却能做到,这是他们的可取之处。孟子不是说过:“以武力威服别人的人,他们并不是内心服从你,只是由于力量不足。以德行使人信服的,才是从内心对你真正信服。”难道说苗族人与别人不同,就不能以恩德感化使他们归服吗? 15 训曰:昔时大臣久经军旅者①,多以人命为轻。朕自出兵以后,每反诸己②,或有此心乎?思之而益加敬谨焉③。 【注释】 ①军旅:军队。引申为指有关军队及军队作战的事情。语出《周礼•地官•小司徒》:“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以起军旅,以作田役,以比追胥,以令贡赋。” ②反诸己:即反求诸己。指反省自己的过失,加以改正,而不责怪别人。《礼记•射义》:“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③敬谨:恭敬慎重。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郊事对》:“陛下祭躬亲,斋戒沐浴,以承宗庙,甚敬谨。” 【译文】 父皇训教说:过去那些久经战场的大臣,大多把人命看得很轻。我自从亲征出兵以后,每次都要进行自我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看轻人命的想法?想过之后,我心中就会对人命更加敬畏谨慎了。 16 (一日指案上所置贺阑国铁尺)训曰①:此铁尺既不曲,且无铁绣气味②,尔等其知此乎?乃琢贺阑国刀而为之者。夫改兵器而设于书案,亦偃武修文之意也③。曩者西洋人安多见之④,曾谓:“刀者兵器,人人见而畏之;今设于书案,人人见而喜持焉,亦极吉祥之事。”斯言最得理也⑤。 【注释】 ①贺阑国:即荷兰国。 ②绣:一本作“锈”。此处应为此字。 ③偃武修文:偃息武备,提倡文教。《尚书•周书•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 ④安多:比利时传教士。康熙年间来华传教,从事天文历法工作。 ⑤得理:有理,占理。 【译文】 (一天,父皇指着桌案上放着的荷兰国铁尺)训教说:这把铁尺,既不会轻易弯曲,也没有铁锈的气味,你们知道这些吗?这是因为它是用荷兰国的刀琢磨而制成的。将兵器改制成铁尺放置在书案上,有偃息武备、提倡文教的意思。以前西洋人安多见到这把铁尺,曾经说过:“刀作为兵器,每个人看见了都会害怕;现在将它改制成铁尺放在书案上,每个人看见了都喜欢拿着它,这也是非常吉祥的事情。”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 17 训曰:荀子云①:“身劳而心安者,为之;利少而义多者,为之②。”此二语简而要。人之一世,能依此二语行之,过差何由而生③? 【注释】 ①荀子:名况。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批判和总结了先秦以来的学术思想,发展了唯物主义,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自然运行的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首创性恶论,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著有《荀子》一书。 ②“身劳而心安者”几句:语出《荀子•修身》。 ③过差:过失,差错。 【译文】 父皇训教说:荀子说:“身体辛劳而内心安然的事,就去做;利益得到得少而道义获得得多的事,也要去做。”这两句话简明而扼要。一个人的一生,能够按照这两句话来做事,还怎么会犯错呢?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立德树仁:http://www.yulujidi.com/mingrenmingyan/mingyanmingju/33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