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第十二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题解】
以武创业,以文守之。古代王朝的建立多依靠武力,而维持王朝统治的长久则需文治。西汉初年,高祖平定天下后,陆贾常在他面前称颂诗书,高祖怒曰:“迺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贾答道:“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对文武之道十分清楚,所以他在强调“阅武”的同时,也提出了“崇文”的主张。即位之初,唐太宗就宣称:“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文武之道,各随其时。”(《旧唐书•音乐志一》)贞观年间,唐太宗尊崇儒学,大阐文教。一方面,唐太宗以令狐德棻、魏徵相继为秘书监,出钱求购流散民间的经籍,并“奏引学士校定,群书大备”(《旧唐书•经籍志上》)。同时,将史馆从著作局中独立出来,移属于门下省,令宰相监修周、齐、梁、陈、隋五代史。另一方面,他还大力兴办学校,推行儒学教育。贞观二年(628),诏令立孔子庙于国学,依礼祭奠;大征天下儒士,赐帛给传,令至京师;扩建国学学舍四百余间,国子、四门、太学、广文等“增置生员”,书学、算学“各置博士、学生,以备众艺”;太宗还多次亲幸国学,“令祭酒、司业、博士讲论”;各地儒生“负书而至者,盖以千数”,甚至吐蕃、高昌、高丽、新罗等周边民族政权都纷纷派遣子弟前往长安国学学习。因此贞观年间儒学兴盛,“国学之内,鼓篋升讲延者,几至万人,儒学之盛,古昔未有也”(《贞观政要•崇儒学》)。在本篇中,唐太宗在吸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崇文”的重要性、方法、途径及文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论述。在他看来,如果一个君主不知天下,昧于古今,那是不可想象的。他认为君主创业功成,就要制礼设乐,建明堂,立辟雍,以尊崇儒学;办教育,倡文教,以文化民。值得注意的是,唐太宗还对文、武的使用做了说明,认为文、武之事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会交替出现,大乱时重武功,和平时尚文治。文武之道,缺一不可,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恰当运用。
夫功成设乐①,治定制礼②。礼乐之兴,以儒为本。宏风导俗,莫尚于文③;敷教训人,莫善于学④。因文而隆道,假学以光身⑤。不临深溪⑥,不知地之厚;不游文翰⑦,不识智之源。然则质蕴吴竿,非筈羽不美⑧;性怀辨慧⑨,非积学不成。是以建明堂⑩,立辟雍⑪,博览百家⑫,精研六艺⑬,端拱而知天下⑭,无为而鉴古今。飞英声,腾茂实,光于不朽者,其唯学乎?此文术也⑮。
【注释】 ①功成设乐:古代军队凯旋时要奏军乐。《周礼•大司乐》:“王师大献,则令奏恺乐。”郑玄注:“大献,献捷于祖。恺乐,献功之乐。” ②治定制礼:天下安定后,就应制定礼仪。 ③宏风导俗,莫尚于文:弘扬风化,导引风俗,没有什么能胜过发展文化的了。 ④敷教训人,莫善于学:宣传政教,训诲庶民,没有比兴办学校教育更好的了。敷,布行。 ⑤因文而隆道,假学以光身:通过文教可以隆盛道德,凭借学习可以光显身名。因,由。假,凭借。 ⑥深溪:即指深谷。《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⑦文翰:文章。《晋书•刘伶传》:“未尝厝意文翰,惟著《酒德颂》一篇。” ⑧然则质蕴吴竿,非筈(kuò)羽不美:吴地有好的竹子,其枝干笔直,可以做箭;但是如果没有筈羽,即便做成了箭,也不算是好箭。吴竿,吴国的竹子,形端直,最适合做箭。筈,箭尾扣弦的部分。 ⑨辨慧:聪明而富于辩才。《商君书•垦令》:“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辨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辨,通“辩”。 ⑩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之所,凡朝会、祭祀、庆功、教学等大典,都在此举行。关于古代明堂的形制,历代礼家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⑪辟雍:商周时为天子所设大学。《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东汉以后,历代多设为皇家祭祀之所,惟北宋末年设为太学的预备学校,清代又作为皇帝讲学之所。 ⑫百家:指诸子百家之书。 ⑬六艺:古代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 ⑭端拱:端身拱手。喻指帝王无为而治。 ⑮文术:这里指崇文教的办法。 【译文】 胜利功成,就要设乐;社会安定,就要制礼。礼乐的兴起,是以儒家学说为根本的。弘扬风化,导引习俗,没有比提倡文教更有用的了;宣传政教,训诲百姓,没有比兴办教育更好的办法了。这是因为依靠文教,可以兴隆道德;凭借学习,能够光显身名。人不亲临深渊,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认真学习经典,就不能明白学问和智慧的广博。吴地的竹竿虽然形制端直,适合做良箭,但如果不把它放在弓弦上就无法射向远方;有的人尽管天资聪慧,但没有学习的积累也终究成不了人才。所以天子建明堂,设辟雍,博览百家经典,精研六艺,端身拱手即能了解天下,无为而治就能鉴戒古今。传播英名美声,结出丰硕的成果,使名声德行光大不朽的,只能靠学习啊!这就是文术。 斯二者,递为国用①。至若长气亘地②,成败定乎锋端③;巨浪滔天,兴亡决乎一阵。当此之际,则贵干戈而贱庠序④。及乎海岳既晏⑤,波尘已清,偃七德之余威⑥,敷九功之大化⑦。当此之际,则轻甲胄而重诗书⑧。是知文武二途,舍一不可,与时优劣,各有其宜。武士儒人,焉可废也。 【注释】 ①递:交替。 ②长气:指战争的紧张气氛。亘:遍。 ③锋端:兵刃的尖端。此处引申为武器。 ④干戈:干与戈,古代常用兵器。《礼记•檀弓》:“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后来引申为战争。庠(xiáng)序:古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汉赵岐注:“庠序者,教化之宫也。殷曰序,周曰庠。” ⑤海岳:四海五岳,引申为天下。晏:安谧。 ⑥偃:平息。七德:指武功的七种德行。《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 ⑦敷:施。九功:《左传•文公七年》:“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 ⑧甲胄:铠甲和头盔。此指武功。 【译文】 文、武二事,在治理国家中要交替运用。战火纷飞之时,成败取决于军事实力的强弱;天下动乱,兴亡也只取决于战争的胜败。当此之时,君主要重视武力而忽视学校教育。等到海晏河清,天下安定了,君主就必须偃武修文,以文教化百姓。在这个时候,人们便轻视武力,而重视诗书。由此可知,文、武二途,缺一不可,要根据形势的变化恰当运用。所以武艺高强的勇士和贤良方正的文人都是不可偏废的。 跋 【题解】 在这篇跋文中,唐太宗再次阐明了撰写《帝范》的目的,指出《帝范》十二篇是帝王治国的纲领,告诫太子按照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和崇文十二个方面的要求来做,就能使国家兴盛;否则,就会使国家衰亡。贞观前期,唐太宗以亡隋为戒,励精图治,勤于政事,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改革吏治,轻徭薄赋,使得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同时平定突厥、薛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文治武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为唐朝的繁荣与强大奠定了基础。但到了晚年,唐太宗逐渐骄傲自满,贪图享乐,大兴土木,营建宫室,他曾自鸣得意地说:“朕年十八便举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少从戎旅,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行之数年,天下大理,风移俗变……此又文过于古也。昔周、秦以降,戎狄内侵,今戎狄稽颡,皆为臣妾,此又怀远胜古也。”(《贞观政要•慎终》)他还频繁用兵边疆,亲征高丽。魏徵在《十渐不克终疏》中说他在十个方面不如从前。唐太宗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自我评价:“我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亏。然犹之尽美之踪,于焉多愧;尽善之道,顾此怀惭。”对自己晚年出现的问题有比较深刻的反省:“吾之深过,勿以兹为是而后法。”告诫太子不要效法自己的短处,而要学习历代明君的美德,善始慎终,把国家治理得更好。太子李治即位后,吸取了本书的营养,继承了唐太宗的事业,史称永徽之政有“贞观遗风”,唐王朝进一步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十二条者①,帝王之大纲也。安危兴废,咸在兹焉。古人有云,非知之难,惟行之不易;行之可勉,惟终实难。是以暴乱之君,非独明于恶路;圣哲之主,非独见于善途。良由大道远而难遵,邪径近而易践。 【注释】 ①十二条:指《帝范》十二篇。 【译文】 以上十二篇,是帝王治国方略的大纲。王朝安危兴废的道理,都包括在其中了。古人说过:不是明白道理困难,而是真正实行起来不易;开始实行是可以努力做到的,但能坚持到底却是很难的。所以说,暴虐昏乱的帝王不是只懂得作恶,圣明哲智之主也不是只会行善。这是由于正道路途遥远而难行、邪路程距短近而易行的缘故。 小人俯从其易①,不得力行其难,故祸败及之;君子劳处其难,不能力居其易,故福庆流之。故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②。欲悔非于既往,惟慎祸于将来。当择哲主为师③,毋以吾为前鉴。 【注释】 ①俯从:听从。 ②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祸福之来没有定数,都是人们自己招引所致。祸福无门,祸福发生不能确定。 ③哲主:明智的君主,或作哲王。《诗经•大雅•下武》:“下武维周,世有哲王。”郑玄笺曰:“哲,知也。后人能继先祖者,维有周家最大,世世益有明知之王。谓大王、王季、文王稍就盛也。” 【译文】 小人会择近途、行邪路,而不去选择困难的正道,所以会召致祸败;君子愿意选择险远的正道,在困难面前不畏惧,所以他们会不断成功,福祉和祥瑞也随之而来。所以说,福和祸的发生是没有定数的,都是由人自己的行为引起的。如果想要避免过去已犯的错误,只有谨慎行事,防止将来再犯而召致灾祸。你应该选择明主贤君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不要把我作为鉴戒。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自非上德,不可效焉。吾在位以来,所制多矣①。奇丽服玩、锦绣珠玉,不绝于前,此非防欲也;雕楹刻桷、高台深池②,每兴其役,此非俭志也;犬马鹰鹘③,无远必致,此非节心也;数有行幸,以亟劳人④,此非屈己也。斯事者,吾之深过,勿以兹为是而后法焉。但我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⑤,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亏。然犹之尽美之踪,于焉多愧;尽善之道,顾此怀惭。况汝无纤毫之功,直缘基而履庆。若崇善以广德,则业泰身安⑥;若肆情以从非⑦,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 【注释】 ①制:《全唐文》为“缺”。译文从之。 ②楹:指厅堂的前柱。桷(jué):方形的椽子。 ③鹘(hú):一种猛禽,形似鹰,翅尖而窄,性凶猛,捕食小鸟兽。 ④劳人:原指劳苦之人,此处泛指底层的平民百姓。 ⑤寰宇:犹天下。 ⑥业:指帝王之基业。泰:安。 ⑦肆情:放纵情欲。 【译文】 若选择最好的作为榜样来学习,就只能达到中等的水平;以中等的作为榜样,结果就只能达到下等的水平。如果不是高尚大德之君主,你就不要效仿他们。我即位以来,缺点亦很多。奇妙华丽的服饰玩物、绸缎珠玉不断供应,这不是抑制欲望的做法;多彩壮观的雕梁画栋、高台深池无时不兴,这不是节俭的做法;纷繁多样的斗鸡走马、架鹰游猎无远不至,这不是节欲的做法;频繁出游、劳民伤财,这也不是限制自己的做法。这些事情都是我的重大过失,千万不要以为这些事情正确而去效法。然而我也曾做过很多对天下苍生有益处的事情,平定天下功劳较大,带给百姓的好处多于损失,因而百姓不会有怨言,功劳大于过失,德行方面没有大的缺失。不过,我还是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因此心中常常感到惭愧。何况你并没有丝毫的功绩可言,只是因为你是太子才会继承帝位。如果你能崇尚善道,发扬美德,就会使帝业康泰,自身安全;如果你放纵自己的情欲,一味贪嗜淫邪,就会使基业倾危,身名丧败。国家的基业建立很慢,败亡却很快;皇帝的宝座得到很难,失去却很容易。怎么能不珍惜呢? 臣 轨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崇文第十二:http://www.yulujidi.com/mingrenmingyan/mingyanmingju/33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