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欧仁·尤涅斯库(EugèneIonesco,1912—1994)出生于罗马尼亚,母亲是法国人,父亲是罗马尼亚人。他幼年时随全家迁居法国,1925年返回罗马尼亚上学,后取得法语学士学位,在布加勒斯特任教,并开始发表作品。1938年,他因为要准备一篇关于法国诗歌的论文,到了法国,从此再也没有离开。
尤涅斯库是20世纪法国荒诞派戏剧大师,有着“20世纪最有影响的先锋派戏剧家”“荒诞戏剧之父”“荒诞派的经典作家”等许多美称。他一生用法语创作了40多部戏剧作品,重要作品有《秃头歌女》(1950)、《椅子》(1952)、《犀牛》(1960)、《国王正在死去》(1962)、《提皮箱的人》(1975)等等。据说,他的戏剧才能是偶然发现的。在学习英语时,他发现人物对话中那些陈词滥调全是以固定的方式、庄严的声调发出来的,不禁大笑起来。于是他把这种平庸的日常用语极度夸张,推到荒谬程度,写出了他的第一部自称为“反剧本”的戏剧《秃头歌女》。不过,尤涅斯库戏剧创作的背景是极为现实而深刻的。他的剧作都表达了他的“人生是荒诞不经的”看法。在创作手法上,他极力突破传统的戏剧形式,将笔下人物抽象化、符号化,借此揭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空虚和互不理解;有些戏剧表现手法与童话的传统艺术手法颇为相似。如《犀牛》描述一座城市里除了一个主人公外,所有的人都变成了犀牛的故事。作品以此描绘现实的荒诞、人格的消失、人生的空虚绝望,以及人在物的绝对统治之下变成犀牛的“异化”过程。尤涅斯库还十分重视舞台效果,充分调动一切舞台手段,如道具会说话、演员模拟木偶的机械动作等,以突出其剧作的荒诞色彩和意味。
我们注意到,这种种荒诞意味从美学品格上说,与童话的荒诞艺术是颇为接近的。那些在成人艺术中被视为怪异独特的表现形式,在儿童美学(还有民间美学)中早已天然地存在着了。当然,两者产生的精神背景是不同的,前者是当代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一种曲折的艺术反映,后者则是儿童心理和精神特征的一种合乎逻辑的美学表现。1970年,尤涅斯库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994年3月28日,尤涅斯库在法国去世。这一消息不是由他的妻子而是由法国文化部宣布的,这一形式本身也显示了尤涅斯库在法兰西民族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代戏剧大师,尤涅斯库也与许多著名作家一样,为儿童创作文学作品。他从1969年开始陆续发表的《给三岁以下孩子们的故事》是一组以不满3岁的幼儿若赛特为主人公的系列幼儿童话故事。作者分别为这组故事编了号,即《故事1》(1969)、《故事2》(1970)、《故事3》(1973)、《故事4》(1976)。虽然尤涅斯库为孩子们写的作品从数量上说并不多,但他的这组作品十分别致有趣,同时又举重若轻,在平易而浅显的叙事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意趣和哲理,显示了名家手笔不同寻常的艺术功力。 这组作品的主要人物是小若赛特和爸爸,此外还有妈妈、保姆等人物。从表层看,作品反映的是现代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孩子纯真好奇,可是父母们因为自己的事务和娱乐等等耗尽了精力,于是,对待孩子的教育便变得漫不经心、敷衍塞责。在《故事1》中,爸爸妈妈因为前一天“去过剧院,去餐馆,餐馆之后又去看木偶戏”,累得不想动弹,第二天早晨,面对若赛特希望“讲个故事”的请求,爸爸竟讲了这样一个搪塞胡诌、匪夷所思的“故事”:“从前有个小姑娘叫雅克琳……但不是雅克琳(若赛特家的保姆也叫雅克琳——引者注),这个雅克琳是个小姑娘。她的妈妈叫雅克琳太太,小雅克琳的爸爸叫雅克琳先生,小雅克琳有两个姐妹都叫雅克琳,两个小表兄弟也叫雅克琳,两个表姐妹也叫雅克琳,一个叔叔和一个婶婶也都叫雅克琳,叫雅克琳的叔叔和婶婶的朋友也叫雅克琳先生和雅克琳太太,他们有一个叫雅克琳的女儿和一个叫雅克琳的儿子,那女儿有三个娃娃,他们叫雅克琳、雅克琳和雅克琳。小男孩有个叫雅克琳的小伙伴和叫雅克琳的木马,还有一些叫雅克琳的铅人小士兵。有一天,小雅克琳和雅克琳爸爸、雅克琳哥哥、雅克琳妈妈到布劳涅森林去,在那里,他们遇见了他们的朋友雅克琳一家,管着女儿雅克琳、儿子雅克琳和铅人士兵雅克琳,以及三个娃娃雅克琳、雅克琳和雅克琳。”而纯真的小若赛特却并不了解爸爸的敷衍和不耐烦的心理,仍然天真地接受了这个故事。当她随后跟着保姆上街买东西,在一家小店遇见一个恰好叫“雅克琳”的小姑娘时,她对小姑娘说:“我知道,你爸爸叫雅克琳,你的弟弟叫雅克琳,你的娃娃叫雅克琳,你爷爷叫雅克琳,你的木马叫雅克琳,你的房子叫雅克琳,你的小罐子叫雅克琳……”结果令小店里所有的人都瞪起了吃惊的大眼睛! 在《故事2》中,爸爸在回答若赛特提出的“你跟电话机说话吗”这个问题时,故意混淆事物约定俗成的命名,把电话机说成是奶酪,然后又是一顿胡诌:“因为奶酪不叫奶酪叫音乐盒,音乐盒叫地毯,地毯叫灯,天花板叫地板,地板叫天花板,墙叫门。”还有,椅子是窗户,窗户是笔筒,枕头是面包,面包是床前小地毯,脚是耳朵,手臂是腿,头是屁股,屁股是头,眼睛是脚趾,脚趾是眼睛……于是,若赛特也学着爸爸的样子说:“我一边吃着我的枕头,一边从椅子向外看,我打开了墙,用我的耳朵走路,我有十个眼睛用来走路,我有两个脚趾为我观看,我把头坐在地板上,把屁股放在天花板上。当我吃八音盒的时候,我把果酱涂在床前小地毯上……” 最后,当妈妈回来时,若赛特迎上去说:“妈妈,你把墙打开了。”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对幼儿心理特质和个性特征的把握、描述是十分精彩的。小若赛特天真可爱、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她接受能力强、吸收极快、善于模仿,但又真假莫辨、对错不分。正因为如此,她的品性就更显得纯真洁净、一尘不染,就更加惹人怜爱。 另一方面,爸爸讲的“故事”也好,一番“胡扯”也好,从幼儿童话的美学效果上来看,都造成了很强的游戏性和形式感。如《故事2》中爸爸的“胡扯”和若赛特的模仿,都造成了一种类似于中国传统儿歌中的颠倒歌那样的极富诙谐、幽默意趣的叙事效果。颠倒歌的特点就是把日常事物、景物等的特征、关系、顺序等故意颠倒过来叙述,或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情况、现象加以活灵活现的描述、渲染,从而给人一种荒唐、古怪、滑稽的感觉,并在轻松的气氛中引人发笑、让人快乐。这种形式特别符合儿童好奇、快乐的天性。尤涅斯库根据幼儿的语言能力和心理特点所创造的这种具有绕口令、颠倒歌特征的幼儿童话叙事形式,不仅与传统儿歌(欧洲也有类似的传统儿歌样式)构成了一种美学上的默契,而且对于幼儿童话的美学创造,更是一种宝贵的贡献。 不过,仅仅看到作品对幼儿心灵世界的描绘及其在童话形式美学上的独特感还是不够的。尤涅斯库的这些作品,的确还蕴含着更耐咀嚼的意味,具有一种内在艺术思维上的发散感和开阔感。 从人物关系所构成的矛盾看,这些作品揭示了两种人类精神品质和状态的对峙和冲突。一方是天真无邪、充满好奇和活泼的童年精神状态,一方则是漫不经心、疲惫倦怠的成人精神状态。不幸的是,在这种对峙、冲突中,成人精神总是处于强势和主导地位,这里暗暗透露了作者的某种焦虑、无奈的心境和感受。 从作品构成的心理和社会背景看,这些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社会中人类精神本身的荒诞、无序、贫乏、虚幻状态。在我看来,《故事1》揭示的是一种荒诞的精神现象,《故事2》展现的则是一种无序的精神格局,而《故事3》通过父女俩共同编撰一个生活故事的描述,反映了当代人(主要是成年人)想象能力的匮乏,《故事4》则通过父亲的一个个谎言的编织及其被“揭破”,反映了当代人精神存在的虚幻状态。因此,在浅显好玩的故事中,作者实际上把一些十分凝重的思索和主题交给了读者。 尤涅斯库童话被认为是近二三十年来法国新童话(哲理童话)创作的代表作之一,是有道理的。弗朗索瓦·卡拉德克在其《法国儿童文学史》(1977)中是这样谈到尤涅斯库童话的:他的童话是“令人感兴趣的”;“他的这些作品是要高声朗读的童话,而且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并且用各种手法写出来的真正的童话”。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儿童文学重要作家-欧仁·尤涅斯库:http://www.yulujidi.com/mingrenmingyan/dushumingyan/21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