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人生-人是什么2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质和能量活动,例如对光频率的感觉是颜色、强度是亮度,对分子化学成分的感觉是气味、味道等,对分子无规则振动程度的感觉是温度,分子有规则的波动是声音,宏观物体的硬度、光洁度,身体的张紧度、损伤、平衡、力的作用,都能产生相应的感觉,痛、痒、麻、胀、木、软、酸、辣、晕等等。是否还有其他未知的物质活动能被感觉到?只是目前尚无证据而已,但这极有可能。人的确有很多很奇妙的感觉,自己也说不上是什么,不能直接成为理性思考的内容。
感觉也无需通过神经系统,但神经系统能够使感觉维持下去,从而形成注意力和概念。石头有感觉吗?或许有!只是石头不具备让感觉持续的能力,更不可能描述出它的感觉。
人类能理解和描述的感觉种类繁多,疲劳、饥饿、渴、昏、闷,这些感觉直接来源于血液中血糖、氧气的含量,荷尔蒙、性激素等体内化学成分的变化。对观念世界的感觉是情绪,高兴或悲痛、平和或愤怒、恐惧或安稳、兴奋或沮丧、悲观或乐观、喜欢或讨厌、爱或恨、恶或善、急或缓、紧张或松懈等。人还能对美产生感觉,美的本质是外界环境和内心世界的协调。
人有记忆能力,这是对过去感觉不精确的综合再现能力,所以现在的感觉能够持续和再现。对持续舒适情绪的记忆就是感情。感情总是和引起该情绪的人、事、物联系在一起。情绪和感情,就是情感。人的情感丰富而持久,人严重地依赖于情感,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人的行为。人应该知道观念世界(一般统称为精神世界)的存在和其重要性。
感觉分为两大类:好的感觉和不好的感觉,例如快乐和悲伤,舒服和痛苦,美和丑等。对应于物质从不平衡状态趋向于平衡态的趋势。人自然地存在由“坏”向“好”转变的趋势,在现实生活中本能地趋利避害。对这种趋势的感觉就是欲望。
如果感觉被剥夺或错位,后果很严重。yulujidi.com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让被试者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被试者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更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
从这个实验中可以看出,即便是一个已经有思想意识能力的人也需要有来自外界的感觉来同步内部的感觉(记忆)。如果一觉醒来,发现感觉到的一切和记忆中的都不一样了,处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看到的、听到的,在记忆中都找不到任何联系,人的精神会很快错乱,或认为自己还在梦里。事实上,我们每次从睡梦或昏迷中清醒,都有一个类似计算机启动时自检的过程,动动眼睛、手脚,看看反应是否正常,然后是观察周边的环境,直到和记忆中的基本一致了才算是清醒过来,然后有了注意力,恢复了意识。
想想看,如果什么感觉都没有会是种什么情况?作为精神上的我还存在吗?一觉醒来,发现没有任何感觉了。睁开眼睛,但看不到任何东西,甚至连眼睛是否睁开也不能确定,因为从眼皮那也得不到任何感觉。耳朵也是这样的。你动动腿,挪动一下身躯,但你也不知道是否挪动了,因为从身体那里,也得不到任何感觉,就连是否还睡在床上也不能确定。是不是很恐怖?记忆(想起)的出现——从感觉到感知我能理解我所看到的、听到的,对大多数我感觉到的事物能想起点什么,自圆其说,给出一个适当的解释,即便深究起来时是错误的。能理解是因为目前的感觉能引起我的联想(想起)而成为知觉,这时感觉的过程也叫感知,是物质世界和观念世界共同作用的结果。知觉是感觉的高级阶段,人大部分的感觉都是处在这个阶段,也只有在这个阶段的感觉才是有意义的感觉,或者说是知道意义、能够理解的感觉,因为单一的来自物质世界的感觉和来自观念世界的其他信息(记忆)联系起来了。人是否聪明,首先取决于能感觉到多少物质的存在,其次是能联想起多少,这就是人的知识和阅历(观念世界)。如果能想起的多而且层次复杂,那么这个人思想丰富。如果想起的速度快,那么这个人的反应敏捷。反应敏捷还不等于有智慧。
记忆是对过去感觉的不完整、不精确的存储,能再现过去感觉的大概。在一定条件下,例如感觉非常强烈,持续时间长,反复次数多,脑细胞非常活跃,或已有类似的神经细胞结构(即类似的记忆),当前的信号就能驱动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生理状况发生变化,使能产生类似感觉的细胞结构固化下来,形成稳定的记忆,如同照相机的底片将镜头的成像固化下来一样。当各种记忆达到一定规模,能相互联系,就能映射出一个世界的模型——观念世界。这个模型的物质基础是大脑的网络结构和生理状况,而这又是被遗传和自己过去的生活经历所决定的。这时我们成为了有精神、有意识、有思想能力的人,基本形成了通常所说的世界观和性格习惯。
观念世界对新的感觉有类似滤波、纠错、容错和放大的作用,表现为人总是注意到自己感兴趣的、预想中的东西,和过去有联系的信息容易被记住等心理现象。强烈的感觉和重复出现的感觉容易被记研表究明,汉字的序顺并不定一能影阅响读,比如当你看完这句话后,才发这现里的字全是都乱的。忆,其余的大部分都很难想起或被彻底遗忘了。
自我持续的感觉——注意力
类似于物质世界中的物体,在精神上的我,作为一个有形的存在,可以和外界发生相互作用、具有自我持续稳定能力的主体就是注意力①,这是精神上最核心的东西。注意力是围绕某个事物的持续感觉,就是精神上的“我自己”。从宏观上来看,注意力的变化和迁移总是围绕着人生①这里的注意力是指精神上的实体,不能完全按传统词义去理解。由于还没有专门的术语,所以沿用了已有的最接近的名词术语。此外,思考、行动力、抽象、想起,也有类似的用法,和原来的词义不尽相同。
存和繁衍的相关问题,倾向于自身和外界环境保持一致,适应环境或改变环境。这种目的性,促使了自我意识的形成。
注意力是如何产生的呢?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停下来,被某种原因产生,又会作为原因,影响或产生其他的事物。精神世界的一切都是从来自物质世界的感觉开始,意念,也叫意志力,包括思考和行动力,是感觉的后续。当感觉被神经系统以循环的形式维持下来(就像是山洞里的回音),并和来自观念世界的感觉(想起)综合起来,出现一种能够“持续、记忆、修改、反复叠加”的中间状态时,就出现了人的注意力。注意力的形成原理类似于声音被麦克风接收,经过电子线路的处理后从扬声器播放出来,然后再被麦克风接收。如果电子线路没有存储功能,只是按固定模式处理,则类似于人的无意识行为。如果电子线路能将信号存储下来,通过编程处理后,再变成声音播放出去,就类似于人有注意力、有意识的行为了,这时编码的程序就是人的记忆。有注意能力的时候,人表现为清醒状态,有意识、有记忆、有目的性和倾向性。
在有注意力的状态时,人大脑内部的信号和外部信号同步,是外界信号和体内神经系统产生的信号共振时的稳定形态。产生共振的前提是:1.外界信号和记忆的内容基本相吻合,这点和物理上的共振①很类似。感觉到的外界信号能引发更多的和该信号有关的联想,并使该信号得以持续,类似于产生持续的正反馈。
如果一个人睡觉醒来发现一切和他记忆中的都不一样,那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他会觉得他仍在梦里。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叩问人生-人是什么2:http://www.yulujidi.com/mingziwangming/gufengwangming/51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