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网名 > 古风网名

寻找心灵的家3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寻找心灵的家3

一种观点认为怀疑高于信仰。"我赞成尼采所说的‘你要做一个哲学家,你就首先不能是一个信徒。'在我眼中,哲学家应该是痛苦的,因为清醒而痛苦,因为发现这个世界有太多无法给予完美解释的问题而痛苦。而信徒是幸福的,因为心安而幸福,他们也看到了问题的存在,但他们笃信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是有最终答案的,比如说上帝就是这最完美答案的提供者,所以他们有诚挚的信仰,因为这些信奉和践行教义的行动让他们感到解决问题(衍生痛苦的源泉)的快乐与安宁。但同时我又觉得,对世界及其蕴含的寻找心灵的家奥秘的探求应是无止境的,而发现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我们永远找不到最完美的答案)的欲求应是支持我们探求的动力。而哲学家正是给我们引路、指引方向的一类人,所以他们首先不能是一个具有满足感、安定欲的信徒,而应是心中充满了发现问题的欲求,甚至是躁动不安的思维世界的舞者。"与人生与此相反,另一种观点认为信仰高于怀疑。奥古斯丁说:“除非你相信,否则你不能理解。""这种观点最典型的便是体现在对宗教或是传统文化、风俗的依循上,就如许多年轻人都不能理解长辈们所谓的‘封建思想',认为这些是不科学的。但在我看来,即使我不相信他,我也无法去否认他,对别人的相信也不能持有他是错的的观点。……我认为‘除非你相信,否则你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义是要能跳出自身局限,站在别的角度思考问题。心理学有个观点是你想研究某一类人,最好你是其中的一员,否则便没有什么意义也没有说服力。"所谓"人在做,天在看"就是指人尝试跳出自身从一个比自己更高的绝对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行为,要求人的思想和行为不能只是符合自身的欲望,还要符合一个绝对的要求(西方所谓“上帝",中国传统所谓"天理”),这样人的思想和行为才具有了一种绝对的意义,而不只是一种相对的可有可无、瞬间即逝的东西。虽然,人实际上无法真正做到跳出自身,但人仍可以把这作为一种信仰。正是在此意义上,信仰使人克服了自身不可避免的局限,赋予人一种绝对的价值。理性也与信仰一样能起到一种约束人的思想和行为、为其指引方向的作用。这是因为理性使人得以客观地审视自己,尽量摆脱意志的盲目支配所造成的迷乱,也就是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海明威曾说:‘这个世界是一个好地方,值得我们为它奋斗。'在此,我只同意他的后半句。我一直认为这个世界并不是个好地方,少许的快乐总是消失得很快,但我是个有信仰的人,所以我有勇气与理由去面对生活。我是个感性的人,却努力地靠理性直面纷繁复杂的世界,因而理性让我获益良多。这个世界虽然不是个好地方,信仰与理性却是个好东西。在这喧嚣的地方,信仰与理性帮我找到了一个灯光干净明亮的房间。”

首先看第一种观点。洛克在《人类理智论》中指出,热爱真理的一个永远不会错的标志就是,相信一个命题不要超过它所基于的证据能保证的程度。从理智上看,这种态度和观念无疑是正确的,它使人避免陷入盲目的危险的境地。许多人赞成“哲学家首先不能是信徒”即"理解,然后信"。

寻找心灵的家3

“哲学的可贵之处在于独立地探求终极价值,这个终极价值是未知的,也许是永远不可知的。如果‘信,然后理解',就违背了哲学的基本精神,进入了某个框定的结构中,就不可能独立地探求‘未知’。"“信仰并非一件坏事,然而,对一个想成为哲学家的人来说,某种单一的信仰带来的会是一种针对思想的极权。无论是宗教还是某一学说,都试图体现自身的权力,而哲学家的意义就是避开各种权力形态的约束,去探寻真正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讲,信仰所导致的是固定人的思维,禁锢人的眼光,阻止一个人继续去追问。所以成为哲学家,首先要抛却信仰。”

“我认为真正能懂得哲学的人,看事情必须没有任何偏见、偏爱。如果有了信仰,成了信徒,必然会对信特别地爱护,那么看待事情,对它的理解与看法会有失偏颇,其所得的哲学思想必会存在一点不纯净。真正的哲学家要以一双婴儿的眼睛看世界,然后‘信’自己所悟得的。"“我认为做哲学就是要用理性去发现宇宙万物背后的真理,这是一个发现智慧、寻求真理、追求价值的过程。若要讲求理性,发现真理,则需要抛开一切固有的感性倾向,做到价值中立,才可理解到不同事物所蕴含的‘理’。如果在理解前就带着主观色彩去判断一件事物,那么必然不可能找到真正的客观真理。”

“哲学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后者往往是建立在若干假定寻找心灵的家与人生的绝对公理的基础上的,如数学有许多公理是不用证明我们就承认其正确性的。而哲学则不同,它往往是对事物最根源的部分的剖析与探究,一个哲学问题可以无穷尽地往下问,往下追溯。因此,哲学家首先必须有怀疑一切,挑战权威的态度,才能引领人们通往真理的世界。”

“只有在人类承认自己的软弱的时候,才会用信仰来安慰自己的内心,就如古代的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会刮风下雨,于是创造了‘天神'。我认为,不存在不可被认识的事物,所以我会抱着一颗公正的心,探索未知,然后理解它,从而相信我所能感知的。假如信仰成为人类的主导,科学将停止。假如牛顿一开始就认为天体运动只不过是无形的神的控制,‘万有引力’就不可能被发现,不能让信仰来蒙蔽我们的眼睛。"“在没有理解之前我们相信的是什么?是那一段话而已,只是一串字符,一些字的组织,这只是一种形式。我们要相信的是什么?是本质,是内容,而不是形式。而且在相信以后对其的理解是否能做到公正客观?这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就像那些宗教,有的是被强加上意义的符号与仪式。”yulujidi.com

“哲学起源于惊讶,人们常常是因为怀疑,有疑问,才会去追问,去求答案,这样才产生了哲学。如果我们坚信上帝是存在的,我们就不需要去证明了,这样怎么产生哲学呢?"“我认为当一个信徒是对个人的思考权利和自由意志的践踏。无论哪一个宗教,总是要人无条件地相信某些事物,然后才能理解,这就是一种自欺欺人吧。”

然而,综观生活中每一个具体的个人以及整个人类历史,却会发现事实上并非总是如此,而是常常相反。《圣经》中耶稣对怀疑他的复活,要求亲自加以验证后才相信的多马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这与洛克所说的原则正相反。基督教在世界上的广泛影响说明后者同样是人的一种生存规则,是个“真理"。也有许多人赞成“你若不理解,你要相信以求理解”即"信,然后理解":"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信,然后理解’的。我们人生的第一句话往往是‘爸爸’或‘妈妈',我们说这句话的初时,我们不理解其意思,但我们都相信父母教给自己的是对的,而以后长大一点了,我们也就明白其意思了。"“作为一个生活中的人,我更愿意相信‘信,然后理解’,因为世上的东西、道理,我个人知道的太少,遇到一个不懂的或者想不通的问题,若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是不大可能的,所以很多时候只有暂时把它放在那儿,等你渐渐成熟了,接触到的和了解的道理更多了,通常就能把那个问题解决的。但这也不是要你什么都相信别人的,只是先放一放。或许以后会有相反的看法呢?而‘理解,然后信'我觉得是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才有能力这样做的。"“人类的认识能力是由浅到深的渐进过程,宏观也好,微观也好,对事物的认识、理解一开始必定会在人的脑里投影出一个形象、判断,你只能选择信与不信。而在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中,你才有资格形成自己的理解,有资格进行否定。”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寻找心灵的家3:http://www.yulujidi.com/mingziwangming/gufengwangming/51198.html

网络推广就上 58aisou.com

语录基地网

http://www.yulujidi.com/

| 陕ICP备18015394号

句子大全网 | 语录基地网 语录大全

让文字诠释最美的心声

让文字的温度,温暖生活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