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治学3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15 训曰:凡人读书或学艺①,每自谓不能者,乃自误其身也。《中庸》有云②:“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③。”“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实为学最有益之言也。
【注释】
①学艺:学习技艺。
②《中庸》:儒家经典之一。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朱熹将其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③“有弗学”几句:是说自身有事,不能常学习,或是学了却未能理解掌握,不应措置休废,当须勤力学之。措,即放置,安放。 【译文】 父皇训教说:凡是人们读书或者学习某种技艺,每当对自己说不行的时候,那是自己贻误自己。《中庸》中说:“自身有事不能常学习,或是学了却未能理解掌握,不应措置休废,当须勤力学之。”“别人性识聪明,学一遍就知道的,自己就去学十遍;别人学习十遍就知道的,自己去学千遍。如果真能这样做了,即使愚笨的人也一定会变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坚强。”这实在是对学习最有好处的话了。 16 训曰:朱子云①:“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②,致一而不懈③,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④,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⑤,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⑥。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⑦,亦奚益于学哉!”此言乃读书之至要也。人之读书,本欲存诸心,体诸身,而求实得于己也。如不然,将书泛然读之何用⑧?凡读书人皆宜奉此以为训也。 【注释】 ①朱子:即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明、清科举取士的题库和标准答案。朱熹总结了以往的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他的哲学体系以二程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朱熹的思想被元明清三代尊奉为官学,其本身也被置于与孔子并列的地位,称为“朱子”。 ②循序而有常:即按照一定的顺序,而有一定的常规。 ③致一而不懈:致力于专一而不懈怠。 ④从容:舒缓悠闲的样子。句读文义:指书或文章的语句、意义。 ⑤践履:实行,实践。 ⑥意味:意境趣味。 ⑦五车:即五车书,形容书多。语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后比喻博学。 ⑧泛然:空泛,浮浅,不深入。 【译文】 父皇训教说:朱熹说:“读书的方法,循序渐进而有常规,专一致志而不懈怠,从容悠闲地在语言、文意上下功夫,并操持圣贤之道而仿效实行,然后就会内心宁静,道理明了,渐渐地就能理解书中的意境趣味了。如果不这样做的话,那么即使广泛求寻博览群书,每天诵读很多书,又对学业有何好处呢?”这句话真的对读书至关重要啊。人读书,本来就是为了存在心里,加以实践,然后求得实实在在的知识。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肤浅地读书又有什么用处呢?凡是读书人都应该将这句话奉为准则。 17 训曰:朱子云:“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得书真味①。若读之数过②,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者,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③。”此言极是④。朕自幼亦尝发愤读书、看书,当其读某一经之时⑤,固讲论而切记之。年来翻阅⑥,其中复有宜详解者。朱子斯言,凡读书者皆宜知之。 【注释】 ①真味:即指书中的真实意旨或意味。 ②过:这里有次、回、遍之意。 ③得趣:获得乐趣、趣味,领会情趣。 ④极是:非常正确,确实是。 ⑤某一经:指儒家经籍中的某一部经书。 ⑥年来:近年以来,或一年以来。 【译文】 父皇训教说:朱熹说:“读书必须要读到不舍得放下书本的时候,方才是真正理解到了书中的意旨。如果读书只是读了几遍,粗略地理解了其中的意义就厌倦了,想着另外找书看,那么对于这一卷书仍是没有获得其中的情趣。”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我从小就发愤读书、看书,在阅读某一经书的过程中,固然会认真研究它并牢牢记住。近年来再次翻看这些书,发现其中又有许多需要认真解读的内容。朱熹这句话,凡是读书人都应该知道。 18 训曰:凡人进德修业①,事事从读书起。多读书则嗜欲澹②,嗜欲澹则费用省,费用省则营求少③,营求少则立品高④。读书之法,以经为主。苟经术深邃⑤,然后观史。观史则能知人之贤愚,遇事得失亦易明了。故凡事可论贵贱老少,惟读书不问贵贱老少。读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此夫子所以发愤忘食⑥,学如不及也⑦。 【注释】 ①进德修业:增进品德,修习学业。《周易•乾卦》:“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 ②嗜欲:即人耳、目、口、鼻等感官所产生的贪欲。《吕氏春秋•五月纪•仲夏》:“退嗜欲,定心气。”澹(dàn):减轻,消除。 ③营求:谋求,寻求。 ④立品:培养品德,自修其品行。 ⑤经术:以经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汉书•宣帝纪》:“及故掖庭令张贺辅导朕躬,修文学经术。”深邃(suì):幽深,精深广大。 ⑥夫子:即孔子。发愤忘食:指专心学习或工作以致忘记吃饭。形容十分勤奋。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⑦学如不及: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语出《论语•泰伯》:“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 父皇训教说:凡是人增进品德、修习学业,所有的事情都要从读书开始。多读书那么人的欲望就会变少,欲望变少那么所需费用也会减少,费用减少了就不用去追求更多的钱财,追求的钱财少了那么人的品德就高尚了。读书的方法,要以研究经书为主。经书研究得精深广大了,然后就可以阅读史书。阅读史书能使人知道前人的贤明与愚笨,遇到事情也容易明白其中的得失。故而很多事情都可以分贵贱老少,只有读书不分贵贱老少。只要读一卷书,就能获得一卷的好处;只要读一天的书,就能获得一天的好处。这就是孔子之所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唯恐自己赶不上的原因。 19 训曰:劝戒之词,古今名论亹亹①,书记中无处不有②。其殷勤痛切③,反覆丁宁④,要之欲人听信遵行而已⑤。夫千百年以下之人,与千百年以上之人,何所关切,而谆谆训戒若此?盖欲一句名言,提醒千百年以下之人,使知前车之覆,而为后车之戒也⑥。后学读圣贤书⑦,看古人如此血诚教人念头⑧,岂可草草略过⑨?是故朕常教人看古人书,须念作者苦心,甚勿负前人接引后学之至意也。 【注释】 ①亹亹(wěi):如流水一样连绵不绝的样子,连续而不倦怠。 ②书记:即指书籍。《后汉书•仲长统传》:“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 ③殷勤:关注,急切。痛切:沉痛迫切。《汉书•楚元王传》:“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 ④反覆:一次又一次地。丁宁:叮咛,反复地嘱咐。 ⑤要之: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要而言之、总之。遵行:遵照执行。 ⑥前车之覆,而为后车之戒:意为前面的车子翻了,后面的车子接受教训,不蹈覆辙。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作为以后的教训。汉桓宽《盐铁论•结和》:“周谨小而得大,秦欲大而亡小。语曰:‘前车覆,后车戒。’‘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矣。” ⑦后学:后进的学者。这里指后来的学者。《后汉书•徐防传》:“以五经久远,圣意难明,宜为章句,以悟后学。” ⑧血诚:犹赤诚。言极其真诚的心意。 ⑨草草:粗率,不认真,不细腻。 【译文】 父皇训教说:劝诫人的话,古今名论连绵不绝,书籍中处处都有。其用心殷切迫切,反复地嘱咐,总之,就是想让人们听信遵照执行而已。那些千百年以后的人,与千百年以前的人,为什么会如此关心而不厌其烦地劝诫呢?大概是想用一句名言来提醒千百年以后的人,使他们知道前面车子翻覆的原因,从而成为后来车子的鉴戒。后来的学者阅读圣贤的书,看到古人如此真诚地教育后人的心意,怎么可以随便忽略不学呢?因此,我经常教人看古人书,要知道作者的苦心,千万不要辜负了前人引导后来学者的深意啊。 20 训曰:人多强不知以为知①,乃大非善事。是故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②。”朕自幼即如此,每见高年人③,必问其已往经历之事,而切记于心,决不自以为知而不访于人也。 【注释】 ①强不知以为知:自己不知道而硬说知道。强,牵强,勉强。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语出《论语•为政》。这是孔子告诫子路的话,意思是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是智慧的表现。 ③高年:年纪大的人,老年人。 【译文】 父皇训教说:人们都有自己不知道而硬说知道的毛病,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因此,孔子说:“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我从小就是这样,每当遇到年纪大的人,必定会询问他们以前经历过的事情,牢记于心,绝不会自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而不向他人询问。 21 训曰:人心虚则所学进①,盈则所学退②。朕生性好问,虽极粗鄙之夫③,彼亦有中理之言④,朕于此等决不遗弃,必搜其源而切记之⑤,并不以为自知自能而弃人之善也。 【注释】 ①心虚:这里指谦虚不自满。《列子•仲尼》:“南郭子貌充心虚,耳无闻,目无见,口无言,心无知,形无惕。往将奚为?” ②盈:满,自满。 ③粗鄙之夫:指粗俗、鄙陋、没有知识的人。 ④中理:切中道理。 ⑤搜其源:这里是指探索其来龙去脉。 【译文】 父皇训教说:人谦虚好问,其学业就会有进步;骄傲自满,其学业就会退步。我生性谦虚好问,即使是那些粗俗、鄙陋之人,他们也有切中道理的话,我从不会放弃这样的话,一定会弄清其来龙去脉牢牢记于心里,并不认为自己懂得多、会得多就放弃学习别人的长处。 22 训曰:《易》云:“日新之谓盛德①。”学者一日必进一步,方不虚度时日。大凡世间一技一艺,其始学也,不胜其难,似万不可成者,因置而不学②,则终无成矣。所以初学贵有决定不移之志,又贵有勇猛精进之心,尤贵有贞常永固不退转之念③。人苟能有决定不移之志,勇猛精进,而又贞常永固,毫不退转,则凡技艺焉有不成者哉? 【注释】 ①日新之谓盛德:语出《周易•系辞上》。日新,日日更新,天天进步。盛德,盛大的德行。 ②置:搁置一旁,不予理会。 ③贞常永固:即贞固,是指固守正道,坚贞不移。《易经•乾卦•文言》:“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译文】 父皇训教说:《周易》说:“每天都能够进步是一种很大的德行。”做学问的人,每天都要有所收获,有所进步,才能说没有虚度时光。大凡世间每一种技巧,每一种才艺,在开始学习的时候,都会觉得非常难,好像根本学不成似的,因此搁置不学,这样永远不会有所成就。所以初学者贵在有确定不可动摇的意志,还要有刻苦学习勇猛不已的进取之心,更要有长期坚持永不退却的信念。如果人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刻苦勇猛地进取,而又能长期坚持永不退却,那么所有的技能才能怎么会有学不会的呢? 23 训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圣人一生,只在“志学”一言②,又实能“学而不厌”③,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千古圣贤与我同类,人何为甘于自弃而不学?苟志于学,希贤希圣④,孰能御之⑤?是故志学乃作圣之第一义也。 【注释】 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语出《论语•为政上》。古人以十五岁开始入小学学习。《尚书》周传:“王子、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十五入小学,二十入大学。” ②志学:即立志学习。 ③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学习而不知厌倦。 ④希贤希圣:谓仰慕贤者、圣人,希望效法他们。 ⑤御:抵挡,阻拦。 【译文】 父皇训教说: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于学习。”孔子的一生,可以用“立志于学”来概括,并且实在能够做到“学习而不知厌倦”,这就是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千年前的圣人与我们同样为人类,我们为什么要甘心自我放弃而不学习呢?如果我们能够立志于学,仰慕圣人,效法圣人,又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成为圣贤呢?因此,立志于学是成为圣人的关键。 24 训曰:道理之载于典籍者①,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故世之苦读书者,往往遇事有执泥处②;而经历事故多者,又每逐事圆融而无定见③。此皆一偏之见。朕则谓当读书时须要体认世务④,而应事时又当据书理而审其事宜。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注释】 ①典籍:指法典图籍等重要文献。 ②执泥:执拗拘泥,不知变通。 ③圆融:本是佛教用语,意为没有矛盾、障碍的境界。《大佛顶首楞严经》:“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后有不执一定见、圆满通融之意。 ④体认:体会,体察,认识。世务:世情,时势。 【译文】 父皇训教说:记载在书上的道理是范围一定而有限度的,然而天下的事情却是千变万化、无穷无尽的。因而世上那些苦读书的人,遇到事情往往有拘泥的地方;而那些已经历过很多事故的人,又经常会随时应变而没有自己确定的见解。这两者都是一种偏执一端之见。我认为:读书时,要体察现实之事务;而应付事务时,又要根据书中的道理来审查处理事情的正确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以上两种缺点。 25 训曰:《易》为四圣之书①,其立象设卦系辞②,广大悉备③。言其理则无所不该④,言其用则自昔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王天下之道咸取诸此⑤。然而深探作《易》之旨,大抵不外阴阳⑥;而配诸人事,则有吉凶、悔吝之别⑦。运数所由盛衰⑧,风俗所由治乱,君子小人所由进退消长,鲜不于奇偶二画、屈伸变易之间见之⑨。朕惟经学为治法之要⑩,而《诗》《书》之文⑪,《礼》《乐》之具,《春秋》之行事,罔不于《易》会通⑫,故朕研求《易》理⑬,玩索精蕴⑭,前命儒臣,参考诸儒注、疏、传、义⑮,撰为《日讲易经解义》⑯,又命大学士李光地纂修《周易折中》⑰。乙夜披览⑱,一字一画斟酌无忽⑲。诚以《易》之为书,有观民设教之方⑳,有通德类情之用㉑,恐惧修省以治身㉒,思患豫防以维世㉓。所以极天人,穷性命㉔,开物前民㉕,通变尽利者㉖,其理莫详于《易》。故孔子尝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㉗。”盖言凡为学者,不可以不学,而学又不可易视之也㉘。 【注释】 ①四圣之书:即指《周易》演变发展的四个阶段。传说伏羲创立先天八卦,后又“更三圣”,周文王姬昌又推演为后天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周公旦又进一步发扬补充,作了爻辞;孔子又作“十翼”。这四人都是儒家推崇的圣人,故而将《周易》称为“四圣之书”。 ②立象:取法万物形象。设卦:即伏羲创设八卦,周文王重设六十四卦。《周易•系辞下》记载:伏羲初创八卦,“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即附在卦象下面的卦辞。立象设卦系辞都是《周易》的主要内容。《周易•系辞上》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意思是圣人观察世界万事万物,建立卦象,以象征的方式来表达无尽的深意;创设六十四卦,将宇宙间万事万物复杂变化的真伪尽情地展示出来;再附上文辞,来表述想说的话。 ③广大悉备:范围广泛,内容齐备。《周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④无所不该:即没有什么不具备的,形容包含范围广泛。该,具备,拥有。 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都是上古时期的圣王。伏羲,传说教民佃渔畜牧,创画八卦,造书契。神农,又称炎帝,传说“神农尝百草”,教人医药,又教民农耕,种植谷物。黄帝,是上古时期华夏部落联盟的著名首领,五帝之首,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在原始社会末期,黄帝统一华夏部落,征服东夷、九黎族。同时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等,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尧、舜也都是上古时期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详见上文。 ⑥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对对立的哲学概念。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将阴、阳作为生成万事万物的两种最基本的元素。《周易》中用“阴”“阳”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的规律。《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⑦吉凶、悔吝(lìn):《周易•系辞上》:“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吉凶,得阴阳正位曰吉,失之曰凶,泛指人的福祸、得失。悔吝,即小病,或追悔顾惜。 ⑧运数:命运气数。 ⑨奇偶二画:即《周易》中的阳爻(—)、阴爻(--),阳爻一画为奇,阴爻二画为偶。屈伸变易:即进退、消长的变化,是就卦象变化而言的。阳爻或阴爻的减少是屈,是消;阳爻或阴爻的增加是伸,是长。譬如由坤卦( )变为泰卦( ),即是阳爻增长(伸、长),阴爻减少(屈、消)。阳代表君子,而阴则代表小人,故曰:“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⑩经学:研究儒家经传的训诂与阐扬义理的学问。《后汉书•刘瑜传》:“瑜少好经学,尤善图谶、天文、历算之术。”治法:治理国家的法则。 ⑪《诗》《书》:与下文的《礼》《乐》《春秋》《易》,是儒家的六部重要经书典籍,相传都经过孔子整理。《诗》《书》《礼》《易》《春秋》详见前文。《乐》,即《乐经》。先秦儒家典籍之一,早已失传,仅在传世文献《庄子》以及出土文献郭店楚简中有所记载。郭店简《六德》:“观诸《诗》《书》则亦载矣,观诸《礼》《乐》则亦载矣,观诸《易》《春秋》则亦载矣。”《庄子•天运》记载:孔子曾对老子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⑫会通:融会贯通。《周易•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⑬研求《易》理:研究探求《周易》中的道理。 ⑭玩索精蕴:体味探求《周易》包含的精深含义。 ⑮注、疏、传、义:古代文人对书籍进行注释的四种形式。解释字句的文字,谓之注;阐释经书及其旧注的文字谓之疏;注释或阐释经义的文字,谓之传;会同群书,阐释发明道理的,谓之义。 ⑯《日讲易经解义》:康熙二十二年(1683),牛钮等儒士奉敕编撰的讲解《周易》的讲义,共十八卷。该书概括了历史上诸儒对《周易》的解释,综合了卦、爻的变化理论,探讨了易理宗旨及其与社会现象的联系,作为日常讲课的材料,语言比较浅近。 ⑰李光地:字晋卿,福建泉州府安溪(今属福建)人。康熙年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学士、兵部右侍郎、直隶巡抚,协助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康熙四十四年(1705)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清初理学名臣,著有《历像要义》《四书解》《性理精义》等。《周易折中》:李光地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奉敕所撰,该书采集古今阐述《易》理之说编纂而成,共二十二卷。 ⑱乙夜:古代二更时候,约为夜间十时。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中记载:唐文宗曾对左右说:“若不甲夜视事,乙夜观书,何以为人君耶?”后来称皇帝夜里读书为“乙览”。 ⑲斟酌(zhēn zhuó):反复考虑以后决定取舍。 ⑳观民设教:观察民风,实施教化。《周易•观卦》:“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㉑通德类情:贯通道德,模拟情状。《周易•系辞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㉒恐惧修省:因害怕敬畏而修持省察。《周易•震卦》:“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㉓思患豫防:想到会发生祸患,事先采取预防措施。《周易•既济卦》:“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㉔极天人,穷性命:深入探究天与人的关系以及万物的秉性。《周易•乾卦》:“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认为天道变化,万物各有其秉性。天人,天和人,天象和人事。性命,本指生命,这里指万物的秉性天赋。 ㉕开物前民:通晓万物的道理,引导人民。《周易•系辞上》:“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又曰:“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 ㉖通变尽利:变通趋时,以利尽天下之民。《周易•系辞上》:“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㉗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语出《论语•述而》:“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意思是再过几年我就五十岁了,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就可以学习《周易》,这样就不会在理解上出现大的过错。 ㉘易视:轻视。 【译文】 父皇训教说:《周易》是经历四位圣人持续撰写完成的一部著作,它取法万物形象,创设八卦,并附上撰写的解说卦辞,从而使它内容广泛、无所不包。讲到它的易理,世界上各种道理都包含在其中;讲到它的应用,从前伏羲、神农、黄帝到尧帝、舜帝这些圣王统治天下的方法都是从它这里学到的。然而,深入探究四圣撰写《周易》的主要内容,大概不超出一阴、一阳的变化;而与之相应的人类社会的事情,则主要是关于人们的福祸、得失、追悔的差别。人的命运气数之所以有兴盛与衰落,社会风俗之所以有安定与动乱,君子与小人之所以有进退消长,这些很少有不能在阳爻与阴爻的增长与减少的变化之间反映出来。我因为经学是治理国家的纲要,而其中《诗》《书》的文采,《礼》《乐》记载的方法,《春秋》记载的往事,这些无不与《周易》会通,所以我认真探究《易》中的道理,仔细体味《易》包含的精深意蕴,先命儒臣参考历代儒者们为《易》所作的注、疏、传、义,撰写了《日讲易经解义》一书,后来又命大学士李光地纂修了《周易折中》。每天夜里我都会阅读,对其中的一字一画都反复思考斟酌而不忽视。因为《易》这本书,其中有观察民风、实施教化的方法,有贯通道德、模拟万物情状的用途,因害怕敬畏而自省时可以修身养性,想到祸患的发生可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时可以治理天下。因此,要深入探究天与人的关系以及万物的秉性,要通晓道理、引导人民,要变通趋时,有利于天下之民,讲述这些道理没有哪本书比《易》更详细的了。所以孔子说:“再过几年我就五十岁了,就可以学习《易》了。”这就是说,凡是学习不可不学习《易》,既然要学,就不能掉以轻心。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读书治学3:http://www.yulujidi.com/mingrenmingyan/mingyanmingju/33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