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的智慧思想大全精选10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即便我们对推理和学识这两种能力给予所有信任,也无法让我们达到行为的界限,除非我们的灵魂还经历过实践的锤炼,否则一旦遇到困难,我们的灵魂就会惊慌失措。正因为此,那些希冀取得更大成就的哲学家,往往不会甘心在和平与庇护中坐以待毙,他们担心一旦时运不济,自己在人生战场中却还只是一个缺少经验的新手。所以,他们有意走在事物前面,接受苦难的考验:有的抛弃家产,主动投身于水深火热的贫困生活;有的心甘情愿去做工,节衣缩食,锻炼自身吃苦耐劳的精神;有的舍弃身上最重要的器官,比如眼睛、生殖器,以免意志和灵魂在声色犬马中软化腐蚀。
死亡是我们一生中要完成的最大事业,而我们却不能对此躬体力行。习惯和经验能够锤炼人,让其忍受痛苦、耻辱、贫困与其他苦难,然而对于死亡,我们却只能试验一次。在经历死亡时,我们都是门外汉。
睡眠与死亡有几分相似。睡眠的功能是让我们失去所有行动与感觉,表面看起来这是无用且违背自然的,然而换个角度看,或许是自然想通过这一现象告诉我们,是自然创造了我们,生如此,死亦如此,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从有生命以来,自然就在通过睡眠向我们展示死亡后的不朽状态,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会习惯死亡,不要产生恐惧心理。
我认为,作自我评价需谨慎,应耐心认真地提供论证,不管是褒还是贬,态度都应该保持一致。如果我觉得自己善良、智慧或者还算不错,我会大声说出来。故意少说是愚蠢而不是谦虚,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说,“低估自己是一种吝啬”。 改掉自恋毛病的最好药方是反治其身,换言之,就是不谈论自己,甚至忘掉自己。骄傲渗透在思维中,语言仅仅只起了很小的作用。有的人认为独自一个人生活是自我欣赏,自思自量更属于一种自恋行为。这看法或许没错,但这种情况也只是针对一些不太深究自我的人、事后诸葛亮、懒散易满足的幻想家、向往空中楼阁的自我膨胀者,总之就是将自己看成是不同于自己的第三者,只有这样的人才会产生自恋心理。 一个人不会因为尽心养育孩子而受到赞美,虽然这是正当美好的行为,但是却太普通了,这就好比森林中密布的参天大树,因为数量多而难以区分彼此。我相信,斯巴达人不会有谁以勇敢为荣,因为这是他们国家每个人都具备的美德,忠诚、不贪慕钱财也是如此。美德不管有多大多好,成为日常行为后就会被人习以为常,也不会获得奖赏。而且有待商榷的是,一种美德既然已成为普遍行为,是否还应以美德称之? 为了不让我们像动物一样盲目被动接受一般规律的束缚,而是凭自由意志与判断力去适应,上帝赐予我们理智。为此,我们应向自然的权威做出一些妥协让步,当然也不是听任自然专横的摆布。记住,只有理智才能够引导我们的天性。 我们应该凭自身的德行来赢得他人尊敬。珍贵物质成了灰也有其价值,德高望重者的遗骸也同样能获得他人景仰。一个人一生光明坦荡,到了晚年也依然会得到尊敬,特别是儿辈的尊敬,因为他的德行时刻提醒晚辈要不忘责任。这只能以理智来教导,而不是通过物质相诱惑、粗暴相要挟。 我反对教育中有任何粗暴行为。在我看来,强制性行为总透露着一股奴役的意味。如果一件事不能用理智、谨慎与计谋来完成,那它同样也无法用强力来实现。 不趁早有自知之明,不尽快意识到岁月不饶人,身体和灵魂就会遭受极度摧残,类似这样的错误已让世上很多伟人身败名裂。我曾见过一些德高望重者,他们辉煌时声名远播,但最终却英明陨落。对此我真想劝诫他们,在力所不逮时尽早隐退享受清福。 我听某个人所经历的事,关心的不是他,而是反观自己的处境。他人所经历的一切都与我有关,他人的遭遇都是对我的警告,帮助我保持清醒。倘若我们懂得自我回顾、开拓思维,那么在谈论他人时实际上也是在谈论自己。 我固然乐意对事物有一个全面透彻的了解,但是我付不起如此昂贵的代价。我的目的是悠然闲适地度过余生,而不是辛劳度日。我不会为任何一件事物呕心沥血,即便做学问也是如此,不管这是一桩何等荣耀的事。我在书籍中寻求的是一种岁月悠游的乐趣。若是做研究,也只是想弄清楚怎样认识自己,怎样享受人生,怎样从容离世。这些才是我朝之奔跑的目标。 相比内心生出的善意,德操高尚出众显得更为可贵。 尽管本性善良、温和理性的人在行为上与有德操的人难分伯仲,但我总感觉德操中蕴含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高贵与奋进。有的人天性温厚,能够忍辱负重,这自然是值得称道的:有的人遭受凌辱暴跳如雷,而在理智的劝导下,最终通过思量抑制了复仇之火,这岂不是更值得称道。前者做事端正,后者做事有德操。 死和生其实并无差别。我们不会因为死而变成其他不同的人。我总是用生来诠释死。倘若说某人死得很坚定,而活得很软弱,我认为这是因为他生命中本有的脆弱性导致的。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蒙田的智慧思想大全精选10:http://www.yulujidi.com/mingrenmingyan/dushumingyan/21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