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人名言 > 读书名言

联邦德国儿童文学:小说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联邦德国儿童文学:小说

和童话一样,德国儿童小说和诗歌在战后也很快地得到恢复和发展。据日本儿童文学学会编写的《世界儿童文学概论》等书介绍,战后德国儿童诗、儿童小说不仅和传统的民歌、故事分出了界限,拉开了距离,而且自身又发展出许多更具体的类型,表现方法也日趋丰富甚至复杂。如儿童小说中又有图画故事、儿童生活故事、侦探小说、冒险小说、通俗小说、历史小说、学校家庭小说、幻想小说、社会小说、少男少女小说等等。这些类型小说都以作品的某方面特征相同相近而集合在一起,使用的不是同一分类标准,所以彼此间常常互相重叠,但也可以见出现代小说形式之丰富。德国战后儿童小说在以上每一类型中都有一些优秀的作品,仅《世界儿童文学概论》上重点提及的就有路易荷·林扎的《玛尔丁旅行记》(1949),克吕斯的《海虾岛的灯塔》(1962)、《风后面的幸福岛》(1958)、《提姆·塔拉》(1962),赫尔塔·封·哥甫哈尔德的《女朋友》(1948)、《戴钥匙的哈内斯》(1952)、《不知从何处来的少女》(1958),巴乌曼的《草原之子》(1953)、《我与约翰尼巴尔同行》(1960),阿尔贝塔·伦梅尔的《金色的河中》(1956),弗里茨·修宾特的《大酋长提克杰姆》(1966)、《密西西比河的故事》(1956)、《密西西比河沿岸的悲剧》(1957),弗兹·米龙连瓦克的《戈壁沙漠的秘使》(1950)、《伟大的虎库里斯蒂安》(1963),里希塔的《后边的红房子》(1966)、《大草原历险记》(1962)等等。这里只能就已有中文译本或在中文刊物上做过介绍的作品稍做评述。

在战后德国出现较早且一直延续下来成为战后德国儿童文学一个基本组成方面的是反映、反思二次大战的小说,这些作品大都出自进步作家之手。它们描写二战时期普通人民,尤其是犹太人和儿童遭受的苦难,描写进步的反战人士,包括许多普通的人与纳粹政权进行的艰苦抗争,控诉和批判纳粹分子灭绝人性的罪行,对人性何以有如此堕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方面,人们首先想到的常是安娜·弗兰克的《一个少女的日记》(1947)。安娜·弗兰克是荷籍犹太人,在德国侵略军占领荷兰,对犹太人进行大规模搜捕的时候,她和父母、姐姐及几个同为犹太人的邻居、朋友躲进一幢工厂大楼的楼顶,在那里生活达两年之久。日记就是那时写成的。安娜敏感,有写作才能,她以给自己写信的方式写日记,将人在那种非人环境中的种种遭遇、种种心情、种种心理活动如实地呈现出来。如德国人如何搜查,他们怎样逃匿,怎样得到荷兰朋友的真诚的帮助,怎样挤在狭小的楼顶上心惊胆战地度过一个个漫长的白天和晚上。她写下包括她父母在内的所有躲在楼顶的人们的空虚、琐屑和无聊,写他们怎样互相斗嘴互相怄气,写自己与他们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写自己内心的痛苦。作为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大孩子,又处在那样的条件下,她自然无法对眼前的一切作出完全正确的判断,但她真实地写出了纳粹分子制造的非人环境对人性的扭曲。当读者读到这些不幸的人们在死亡线上还在为一些琐碎的小事互相斗嘴怄气时,只会更增加对他们的同情及对造成这一切的法西斯分子们的痛恨。安娜也不是只写了人性的扭曲,她还写了人性的高扬、人性的升华。如荷兰朋友冒着生命危险往楼里边送东西,拿出配额中仅有的一点糖给他们过圣诞节;楼顶的人在更多的时候也是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安娜更写了年轻人成长中的爱情及他们对光明的向往,当我们看到他们偶尔在无人的夜晚冒着生命危险打开楼顶的天窗对着仅有桌面大的一片蓝天凝望、祈祷时,我们不能不深深地为之感动。这一切都表明人性事实上是不可战胜的。虽然安娜自己最终没有能逃脱那场厄运,法西斯的魔爪还是夺去了这位有才华的少女的生命,但她的声音却传遍了全世界,告诉人们永远不要忘记纳粹分子的血腥罪行。这本书在1947年出版,一直是德语世界青少年阅读得最多的一部作品。赫尔曼·温克的《索菲·施劳尔的短暂的一生》也是反映1942—1943年那段时间的生活的,主人公也是一位青春少女,只不过她不是一位处在孤立无援地位任人宰割的人,而是一位积极活跃在反战前线、与纳粹分子进行着坚决斗争的女英雄。这也是一个纪实性的故事,作者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大量书信、日记、亲友的谈话等等,多侧面地描写了索菲在纳粹统治最残酷的时候号召人们觉悟起来,以实际行动制止战争的活动。最后,这位年仅21岁的姑娘被法西斯分子残酷地处死了,但她呼唤正义、理性,为正义、理性英勇奋斗的形象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类似题材的作品还有卡尔·希尔克纳的《贞子要活下去》(1961)。此书国内尚无译本,只有毕冰宾在《儿童文学研究》上做过介绍,故事是以日本的广岛原子弹悲剧为描写对象的。作品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看那场战争,通过一个孩子的悲剧来反映那场悲剧。故事一开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景象就是,大人们都忙于战争去了,家中的许多事情都留给了孩子。统治者们将战争看得比人民的死活更重要。虽然他们矢口否认自己的权力欲、占有欲、征服欲,但孩子们的直觉却告诉自己:面前的世界疯了。那些口口声声为人民谋福利的人实际关心的只是他们自己。结果,战争带来的不仅是被侵略国家的血泪,也有自己国家人民的苦难。贞子在广岛原子弹爆炸中受了辐射,10年后悲惨地死去。幸存下来的人们在和平公园建起一座铜像:一枚巨大的原子弹模型上站着手捧金色仙鹤的贞子。贞子,战争时代普通人民和儿童的形象,以其年轻的生命昭示世人,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制止一切发动战争进行战争的阴谋和罪行。这就将对二战的反思和对整个人类社会战争现象的反思与儿童文学中经常出现的和平主题联系起来了。毫无疑问,和平应是儿童文学的一个基本主题。可是,对于这一主题,无论是中国儿童文学还是世界各国的儿童文学,表现得都是太少了。人们都习惯表现战争,习惯于歌颂杀人的人,把他们称为英雄,杀人越多越是大英雄。就是尚未成人的孩子,也称赞他们如何举着大砍刀朝人的脑袋上砍过去。不错,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正义就应该残忍吗?一味地残忍能是正义吗?再说,什么是正义?甲无故打了乙,乙奋起反抗,这自然是正义。但乙因为无故挨打便拿刀去砍甲,正义还在乙这一方吗?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战争更是复杂中的复杂,反映战争的儿童文学不应反思得更深刻一些吗?日本文学中有许多反映广岛原子弹悲剧的作品,这不错,这一悲剧应该记住,但他们不应同时记住南京大屠杀吗?德国民族在历史上也曾受到不完全公正的对待,应该记住,但他们不应该更牢地记住奥斯维辛的悲剧吗?更重要的不是只记住自己所遭受的苦难,而应站在更高的立足点,认真反思战争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怪物。不是煽动仇恨,引导儿童从小就崇拜杀人犯、战争狂,而是祈求和平,让孩子从小就热爱和平。这样,儿童文学中的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才有可能更深刻一些,更正确一些。

联邦德国儿童文学:小说

对二战进行反思的作品在整个战后德国儿童文学中都不断地出现,但比较而言,毕竟以战争刚刚结束后的那一段时间较为集中。随着战争年代的远去,人们心灵的创伤逐渐平复。尤其是不断前进的生活每天都向人们提出新问题,人们面对变化的生活每天都产生新的感受,文学的兴奋中心也会自然地转到现实生活上来。这点,小说、诗歌与童话的发展大体是一致的。上一节我们已经谈到,到六七十年代,童话中出现《老虎来信》《时间之谜》等作品,都是折光地反映现实生活。小说由于偏重写实,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在向现实题材的转化上表现得更迅速、更明显。生活中出现的与少年儿童生活关系密切的问题,在少年儿童文学中几乎都有表现。如社会对儿童的教育问题,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矛盾即所谓的代沟问题,家庭破裂对儿童的影响问题,少年犯罪问题,少年恋爱问题,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交往障碍及儿童的孤独感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既是儿童的,也是社会的。德国战后许多儿童文学正因为不是仅仅局限于儿童生活,而是将儿童还原于社会,并通过对具体的儿童生活的描写深入地触及普遍的社会问题,所以才显出特殊的深度和艺术感染力。如儿童和家庭问题,前面曾论及的凯斯特纳的《两个小路特》,就是通过儿童生活反映家庭婚姻对儿童的影响的代表性作品。同一题材的作品还有女作家戈珍·梅柏斯的《星期天的孩子》和巴巴拉·弗里希玛斯的《假日家庭》。《星期天的孩子》写的是孤儿院的孩子。孤儿院的孩子没有家,但这不等于他们没有家的观念。一个小女孩见别人每个星期天被孤儿院请来的教父母领走,自己也渴望有个“家”。但“家”是什么样的?她只能根据一般的关于“家”的观念来想象,比如有很好的房子,很漂亮的家具,很体面的父母,等等。事实却和她想的不一样,来领她的是一位年轻的姑娘。不久,她和这位还未结婚的“母亲”熟悉了,但“母亲”又要和别人恋爱,她又担心“母亲”会被别人夺走。最后,“母亲”结婚了,她成了“母亲”的养女,她不仅找到了“家”,也培养了自己对于“家”的认识。《假日家庭》写中年妇女偌拉离了婚,准备带着自己的儿子去农场过暑假。离了婚的丈夫却请求她将他与偌拉之前的另一位妻子生的儿子也带去。与此同时,偌拉的姐姐也送来了自己的孩子。这样,偌拉周围一下子有了三个不同血缘、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的孩子,由此引出一连串矛盾和趣事。作品赞颂了偌拉博大无私的爱,但仅靠个别人的爱能解决与儿童相关的诸多难题吗?在充满笑声的故事后面,我们看到作家对儿童成长的忧虑。这些小说也可称为儿童问题小说,不只是写给儿童看的,但儿童一般也能感受和理解。

和其他各国儿童小说一样,德国儿童小说中更多的还是直接写儿童生活、反映儿童成长或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作品。比如校园小说、儿童道德小说、冒险小说、少年小说、少女小说等等。这些作品比较注重儿童生活的实际,是写孩子的,也是写给孩子看的,是儿童文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像哥甫哈尔德的《女朋友》《不知从何处来的少女》,巴乌曼的《草原之子》等,大致属于这一类。已译成中文的有格吕斯的《鳄鱼队》和保拉·布什的《马戏团的妮娜》等。格吕斯是联邦德国著名的儿童小说作家,他的《第三帝国里孩子们的苦难》是德国儿童文学中的著名作品。《鳄鱼队》又名《一个侦探的故事》,主题和故事情节似受到凯斯特纳的《艾米尔和侦探》的影响,但在很多方面,作家又做了自己独特的处理。故事写一群孩子在城外游戏,无意中在一个巨大的废窑中发现了大量的商品财物,原来这是城里人们正在谈论的一个盗窃集团干的。孩子们没有打草惊蛇,也没去报告警察,他们要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开这个谜。作品集中写了这个孩子群体——他们自称鳄鱼队——的侦破活动,尤其是他们的灵魂人物库尔特的表现。库尔特是个腿有残疾的孩子,平时只能坐在轮椅上。但他爱读书,肯动脑筋,机智、大胆且有正义感。他新来到鹦鹉区,和鳄鱼队的成员并不熟。但他一出现,立即以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吸引了他们,成了鳄鱼队的灵魂人物。他最先发现藏放在旧窑中的财物,最先将这批财物和电视里正在报道的失窃案联系起来,最先找到侦破这一案件的蛛丝马迹。特别是在和盗贼正面遭遇的时候,他摇动轮椅向对方冲去,表现得非常勇敢。而在证实鳄鱼队队员弗朗克的哥哥是盗窃团伙的主要成员后,又组织小伙伴帮助弗朗克,显得胸襟开阔,很讲情谊。这是一个作家重点塑造的儿童形象。据作家在前言中说,他之所以创作了这么一个故事,是因为他自己有一个10岁的男孩,这个男孩从小残疾,不能走路,只能坐在轮椅上让别人推着。“这对于一个小男孩来说,是多么难受的事啊!”作家塑造库尔特这一形象就是要鼓励自己的孩子和像自己孩子一样有残疾的儿童,要他们自强自立,不要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只要自强自立,就可以和别的孩子一样好,甚至更好。这部小说是故事性结构,视点在孩子一边。读者通过孩子的眼光去看整个事件,事件自然不一下子显现出来,扑朔迷离,有很强的艺术吸引力。格吕斯是一位有经验的作家,叙述事件,营造气氛都很有特点。《马戏团的妮娜》是一部儿童成长小说,写小姑娘妮娜10岁时进马戏团学艺,小小年纪就告别亲人,漂泊他乡,最后获得成功。作品写马戏团的生活也较真切。

除小说外,德国战后儿童诗、儿童戏剧也有许多作品。笔者这方面接触较少,只好略而不述了。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联邦德国儿童文学:小说:http://www.yulujidi.com/mingrenmingyan/dushumingyan/21903.html

网络推广就上 58aisou.com

语录基地网

http://www.yulujidi.com/

| 陕ICP备18015394号

句子大全网 | 语录基地网 语录大全

让文字诠释最美的心声

让文字的温度,温暖生活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