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齐家6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题解】
人生在世,应当有担当,有作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在修身齐家方面多下功夫。修身,就是要陶冶情操,涵养德性。齐家,就是要经营家业,和睦家庭。康熙皇帝比较重视对子孙的教育,特别强调个人的修养。他说:父母都是爱护儿女的,但不可以娇生惯养;学习可以养心,也可以养身;忠臣孝子,弃利己之心以求义之所安;人的命运虽说是由天定的,但实际掌握在自己手中;忌人有,笑人无,把别人的残疾当笑柄,骂人暴粗,都是不可取的;人不能无好恶,但可以战胜私心;要说好话,行善事,致良知。在他看来,只有加强个人修养,才能使家庭和睦,才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1 训曰: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①。朕则不然。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②,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③,而自觉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④。
【注释】 ①自任为过:自己主动承认错误。 ②闲言:指私下里、非正式的讲话。 ③使令人等:供其使唤指令的人。这里是指康熙皇帝身边执行杂役、服侍的宫女、内侍等人员。 ④大人:原指在高位者或王公贵族,后用为对父母叔伯等长辈和德行高尚、志趣高远之人的敬称。 【译文】 父皇训教说:凡是人谁能没有过错呢?但常人有了错,大多不愿主动承认错误。我则不是这样的。在平日闲谈中偶然忘记了什么事情而错怪他人时,我一定会自己承认过错,说:“这是我的错。”正因为这样,我身边的那些做杂役的人有的竟然被我感动得内心不自安。大凡能主动承认错误的人,都是品德高尚的人。 2 训曰:人心一念之微①,不在天理②,便在人欲③。是故心存私便是放④,不必逐物驰骛⑤,然后为放也。心一放便是私,不待纵情肆欲⑥,然后为私也。惟心不为耳目口鼻所役⑦,始得泰然⑧。故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以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⑨。” 【注释】 ①微:小,细小。这里是指人心中微小不易被察觉的念头。 ②天理:这里是指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提倡的伦理纲常。 ③人欲:是指与天理对立的个人私欲。 ④放:放弃,丢弃。这里是指放弃善良的本心。《孟子•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⑤逐物:指追求外物。语出《庄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驰骛(wù):指奔走趋赴、奔驰。战国屈原《离骚》:“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⑥纵情:即任凭自己的感情,尽情放纵。肆欲:极欲,任情。 ⑦耳目口鼻:本是人的四种器官,这里代指耳目口鼻所闻所见所尝所嗅到的外界的各种诱惑。役:役使,驱使。 ⑧泰然:安然,不以为意,闲适自若的样子。 ⑨“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几句:语出《孟子•告子上》。官,指人的耳目口鼻等器官。物,指外界的各种事物。物交物,即指人的耳目口鼻等器官本身也是一种物,与外界的事物相接触。引之,即指人的耳目口鼻在与外物接触时容易被引诱、诱惑。心之官则思,意指人心的职能在于思考。古人认为心脏是控制人体的中枢,具有思考的功能。天之所以与我者,是指上天赋予人类善良的本心。先立乎其大者,即指人先天所具有的善良本性。小者,指人后天经历的各种情欲诱惑。不能夺,即指人只要善于思考、反省耳目口鼻所经之各种外界的诱惑,就能保持善良的本性而不被诱惑所侵夺。 【译文】 父皇训教说:人心一念之微,如果不能合乎天理,就容易被人的私欲所占据。因而心中只要存有私念就是放弃了自己的本心,而不一定是为了满足个人物欲而奔走然后才丢失的。善良的本心放弃之后就会被私欲所控制,而不是等到任情放纵自己的私欲之后才被控制的。只有不被耳目口鼻所受的各种诱惑所役使,人们的心才能得到安宁。故而孟子说:“人的耳目等器官是不会思考的,所以就容易被外物所蒙蔽,这些器官与外物接触就容易被引诱;而心这样的器它是会思考的,人心经常思考就会保持自己的善良本心,反之就会失去。这种善良的本心是上天赋予人们的。如果人们能够经常思考,保有这种先天所具有的本心,就不会被外界的各种诱惑私欲所侵夺。这样就成了品德高尚的人了。” 3 训曰:《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①,是为圣贤第一要节②。后人广其说曰“暗室不欺③。”所谓“暗室”有二义焉:一在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隐微之地④。夫私居独处,则人不及见;心曲隐微,则人不及知。惟君子谓此时指视必严也⑤,战战栗栗⑥,兢兢业业⑦,不动而敬,不言而信⑧,斯诚不愧于屋漏⑨,而为正人也夫⑩。 【注释】 ①《大学》《中庸》:原本都是《礼记》中的篇章。后宋儒朱熹将之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作注,合称“四书”,是后世儒士学习的必读典籍。慎独:指独处中谨慎不苟且,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修身的重要方式。《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②要节:立节。谓自身按照节义的要求去做。 ③暗室不欺:意指虽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不做亏心事,形容人做事光明磊落。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④心曲:指人内心深处。《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隐微:指隐约细微,幽暗不明显。《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 ⑤指视:意指以手指示,或手指着看。《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⑥战战栗栗(lì):敬畏戒惧的样子。《晋书•段灼传》:“恒战战栗栗,不忘戒惧,所以欲永终天禄,恐为将来贤圣之驱除也。” ⑦兢兢(jīng)业业:形容做事谨慎,勤奋刻苦,认真负责。《尚书•虞书•皋陶谟》:“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 ⑧不言而信:不用说明就能取信于人。语出《周易•系辞上》:“默而成,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⑨屋漏:原本是指古代室内西北隅施设的小帐,用来安藏神主,为人所不见,称作“屋漏”。《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毛传云:“西北隅谓之屋漏。”郑玄笺亦曰:“屋,小帐也;漏,隐也。”后即用以泛指屋之深暗处。 ⑩正人:正直的人,中正的人。《尚书•周书•冏命》:“其侍御仆从,罔匪正人。” 【译文】 父皇训教说:《大学》《中庸》中都以“慎独”来训诫后世之人,将之作为圣人最重要的操守。后人发展、弘扬这种精神,称其为“不欺暗室”。所谓“暗室”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在家独处的时候,一是指人内心深处隐幽不明之处。一个人独处家中,别人就看不到他在做什么;一个人内心的隐幽不明之处,别人不容易看清。在这种时候,只有君子才能在一目一指的瞬间都能做到严正以待,敬畏戒惧,认真谨慎,从而不用做什么就能获得别人的尊敬,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这样确实能够无愧于独处暗室,是正直的人。 4 训曰:凡人存善念,天必绥之福禄①,以善报之。今人日持念珠念佛②,欲行善之故也。苟恶念不除,即持念珠何益? 【注释】 ①绥:安抚。福禄:即指幸福与官禄。 ②念珠:佛教徒诵经时用来计算次数的成串珠子。多用菩提子,或将香木制成小圆粒,串成一圈,也有琥珀、水晶、玉石的制品,其珠子数有十四颗、十八颗、二十一颗、二十七颗、三十六颗、四十二颗、五十四颗、一百零八颗和一千零八十颗之分。 【译文】 父皇训教说:大凡人内心存有善念,上天必定会以幸福和官禄来安抚他,来报答他的善。今天人们每日手持佛珠念诵佛经,是因为他们想做善事的缘故。如果心中恶念不除,即使手持念珠又有什么用呢? 5 训曰:人之一生,多由习气而成①。盖自孩提以至十余岁,此数年间,浑然天理②,知识未判③。一习学业,则有近朱近墨之分④。及至成人,士农工商,各随其习,习以成风,虽父兄之于子弟,亦不能令其习好同也。故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⑤。”有必然者。 【注释】 ①习气:长期养成的习惯。 ②浑然:有完全、全然之意。这里是指浑厚质朴的状态。天理:这里指人的本性。 ③知识:这里指人对周围的人或物的认知。判:分辨。 ④近朱近墨之分:即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自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⑤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语出《论语•阳货上》。性,即指人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习,即人后天习染积久养成的习性。 【译文】 父皇训教说:人的一生,大多是由平日养成的习惯气质来决定的。大概从婴儿到十几岁,在这几年间,人表现出浑厚质朴的本性,对周围的人或事物还不能很好地做出辨别。一经学习之后,就会有近朱、近墨的区分。到了成人,士农工商,由于他们的职业不同,同一职业之间相互影响就形成一定的风气,即使是父亲对于儿子、哥哥对于弟弟都不能让他们的习惯与自己相同。所以孔子说:“人们生来的性情是相近的,但后天养成的习惯却差别很大。”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修身齐家6:http://www.yulujidi.com/mingrenmingyan/mingyanmingju/33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