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人名言 > 名言名句

#同体章第一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同体章第一

【题解】

在王朝国家中,君主与官员是国家治理的主体,君臣关系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盛衰,因此历代君主都非常重视处理君臣关系。《同体章》即是武则天对君臣关系的论述。武则天将王朝比喻成人体,其中君主犹如人的大脑,而官员就如同人的耳目四肢,只有大脑与耳目四肢相互协调,君臣同体,国家行政才能高效运转。所谓君臣同体,即百官与君主同心同德,荣辱与共;君臣的权力不同,职能各异,君主居于上,指挥全局,犹如大脑发挥着指挥作用,臣下犹如肢体负责具体事务的办理;身为臣子,要时刻从君主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与君主同甘共苦、祸福与共。武则天君臣同体的思想与唐太宗在《帝范》中对君臣关系的论述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二者所站的角度不同而已,《帝范》旨在论为君之道,而《臣轨》重在论述为臣之道。武则天列举大量史实,说明君臣同体的好处和离心的危害,认为非君臣同体,则不能兴其业,治理好国家君臣必须同心同德。正因为如此,她把同体作为《臣轨》的第一章,其目的是把与君同体看作为臣的最高标准,引起官员们的重视。

#同体章第一

夫人臣之于君也,犹四肢之载元首,耳目之为心使也,相须而后成体,相得而后成用。故臣之事君,犹子之事父。父子虽至亲,犹未若君臣之同体也。故《虞书》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余欲左右有人,汝翼;余欲宣力四方,汝为故知臣以君为心,君以臣为体。心安则体安,君泰则臣泰。未有心瘁于中而体悦于外,君忧于上而臣乐于下。古人所谓共其安危,同其休戚者,岂不信欤!

【注释】

元首:即指人的头、大脑。

父子虽至亲,犹未若君臣之同体也:古有无子之父,无父之家,未有无臣之君,无君之国,所以这么说。

《虞书》:《尚书》组成部分之一。今文《虞书》包括《尧典》《皋陶谟》两篇。

④“臣作朕股肱耳目几句:语出《尚书虞书皋陶谟》。原文为: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为。余欲左右有人,汝翼,意为我欲助我所有之民富而教之,你要翼成我。左右,帮助,辅佐。

瘁(cuì):忧愁。

【译文】

大臣对于君主来讲,就像人的四肢承载头脑、耳目受心支配一样,相互依附才能成为一个整体,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大臣侍奉君主,要像儿子侍奉父亲一样。虽然父子是最亲近的,但比不上君主与大臣为同一整体的关系。所以《虞书》上写道:臣子做我的四肢和耳目。我想使所有百姓都富裕而教化之,你们要辅助我完成;我要完成治理四方之功,你们要为我去尽力去办。由此可见,大臣要以君主为心,君主也要以大臣为体。心安体才能安,同样君主康泰,大臣才会康泰。绝对没有内心忧虑而外体愉悦的,也没有君主忧愁而大臣高兴的。古人所说的君主与大臣安危与共,休戚一体,难道不该相信吗?

夫欲构大厦者,必藉众材。虽楹柱栋梁、栱栌榱桷,长短方圆,所用各异,自非众材同体,则不能成其构。为国者亦犹是焉。虽人之材能天性殊禀,或仁或智、或武或文,然非群臣同体,则不能兴其业。故《周书》称殷纣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此其所以亡也;周武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此其所以兴也

【注释】

栱(gǒng):在立柱与横渠交接处向外伸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栌():梁上短柱。榱(cuī):椽子。桷(jué):方形的椽子。

群:一本作。译文从之。

《周书》:《尚书》组成部分之一。记载周代史事。

④“殷纣有亿兆夷人几句:语出《尚书周书泰誓中》。原文为:纣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亿兆夷人,指纣王在征夷方战争中获得的众多俘虏,这些人多被变为奴隶,牧野之战中纣王虽将这些奴隶武装起来应战,但他们与纣王离心离德,临阵倒戈,引导周军进入朝歌。乱臣十人,指辅佐周武王治理天下的十位贤臣,即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及文母。乱,治理。

【译文】

要构建一座大厦,必须借助很多材料。虽然楹柱、大梁、椽子等各有长短方圆,其功能也各不相同,但如果不能把不同的材料组合成整体,就不可能构建一座大厦。君主治理国家也是如此。虽然人的才能智力有大小之别,天性禀赋也有优劣之差,有的人仁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擅长武功,有的人擅长文采,但是如果大臣和君主未能形成整体,就不可能振兴国家大业。因此《周书》中说:殷纣王虽有亿兆人民,但与其离心离德,这是他灭亡的原因;周武王只有十个治乱能臣,却与其同心同德,这是他兴盛的原因。

《尚书》曰明四目,达四聪谓舜求贤,使代己视听于四方也。昔屠蒯亦云:汝为君目,将司明也。汝为君耳,将司听也。”③轩辕氏有四臣,以察四方,故《尸子》云黄帝四目是知君位尊高,九重奥绝,万方之事,不可独临,故置群官,以备爪牙耳目,各尽其能,则天下自化。故冕旒垂拱无为于上者,人君之任也;忧国恤人竭力于下者,人臣之职也。

【注释】

《尚书》:我国古代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尚书意即上古之书。《尚书》主要是商、周两代统治者的一些讲话记录,少数篇目为春秋战国人根据往古材料编成。自汉以后,《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须遵守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

明四目,达四聪:语出《尚书虞书尧典》: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孔安国传曰:广视听于四方,使天下无壅塞。孔颖达注疏曰:明四方之目,使为己远视四方也;达四方之聪,使为己远听闻四方也。四目指能观察四方的眼睛,四聪指能远闻四方的听觉。

③“昔屠蒯亦云几句:事见《左传昭公九年》:膳宰屠蒯趋入,请佐公使尊,许之。而遂酌以饮工,曰:女为君耳,将司聪也。辰在子卯,谓之疾日。君彻宴乐,学人舍业,为疾故也。君之卿佐,是谓股肱。股肱或亏,何痛如之?女弗闻而乐,是不聪也。又饮外嬖嬖叔曰:女为君目,将司明也。服以旌礼,礼以行事,事有其物,物有其容。今君之容,非其物也,而女不见,是不明也。亦自饮也,曰:味以行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言以出令。臣实司味,二御失官,而君弗命,臣之罪也。公说,彻酒。屠蒯,亦作杜篑。春秋时晋平公膳宰。

轩辕氏:即黄帝。《汉书律历志》记载:黄帝始垂衣裳,有轩冕之服,故天下号曰轩辕氏

《尸子》:战国时尸佼著。其内容综合儒、墨、道、法、阴阳各家学说,为杂家学派开创之初的作品。

黄帝四目:《尸子》原文作:子贡问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又据《吕氏春秋本味篇》所载:贤主之求有道之士,无不以也;有道之士求贤主,无不行也。相得然后乐。不谋而亲,不约而信,相为殚智竭力,犯危行苦,志欢乐之,此功名所以大成也固不独。……故黄帝立四面,尧舜得伯阳、续耳然后成。高诱注:黄帝使人四面出求贤人,得之,立以为佐,故曰立四面也。故此处四目可能为四面之误。

九重:本指天极高之处,后代指皇帝居住的宫禁。

爪牙:此处指帝王的得力帮手。耳目:以人之耳目比喻辅佐帝王的亲信之人。

冕旒(miǎn liú):古代帝王的礼冠和礼冠前后的玉串,后用以指代皇帝。

【译文】

《尚书》说:明察四方,广开言路。说的是舜搜求贤良之人,使其代替自己来巡视听取四方的各种情况。过去屠蒯也说:你是君主的眼睛,将用来负责明察。你是君主的耳朵,将用来负责听闻。黄帝有四位臣子,专门负责洞察四方之事,因此《尸子》上说:黄帝有四双眼睛。可见君主地位尊崇,又居于戒备森严的皇宫深院,对于全国各地的事情不可能一个人独自处理,于是设置百官来管辖,把他们当作爪牙耳目,使他们各尽其能,那么天下自然就能治理好了。因此,高居王位,无为而治,这是君主的责任;而忧虑国家,体恤百姓,竭力任事,则是做大臣的职责。

《汉名臣奏》曰夫体有痛者,手不能无存;心有惧者,口不能勿言。忠臣之献直于君者,非愿触鳞犯上也,良由与君同体,忧患者深,志欲君之安也。

【注释】

《汉名臣奏》:集录两汉名臣奏议的史籍,已佚。

触鳞:即触龙鳞。古人将皇帝称为真龙天子,故将大臣对君主的过失犯颜直谏称为触龙鳞。语出《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译文】

《汉名臣奏》上说:大凡身体有疼痛之处,人都会用手去抚摸;心中有恐惧之感,都会开口说话。忠良之臣对君主直言进谏,并不是想冒犯君主、触犯龙鳞,实在是因为大臣和君主为同一个整体,忧患意识加深,想确保君主安泰。

陆景《典语》曰国之所以有臣,臣之所以事上,非但欲备员而已。天下至广,庶事至繁,非一人之身所能周也。故分官列职,各守其位,处其任者,必荷其忧。臣之与主,同体合用。主之任臣,既如身之信手;臣之事主,亦如手之系身。上下协心,以理国事。不俟命而自勤,不求容而自亲,则君臣之道著也

【注释】

陆景:字士仁,三国时期吴国思想家。著作有《典语》《典语别》等,均佚。今有清严可均辑本一卷十七条,刊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②“国之所以有臣几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为:天子所以立公卿大夫列士之官者,非但欲备员数设虚位而已也。以天下至广,庶事总猥,非一人之身所能周理,故分官别职,各守其位……处其任者,必荷其责。另一段为:君之任臣,如身之信手;臣之事君,亦宜如手之系身。……上下协心,以治世事。不俟而自勤,不求容而自亲。与《臣轨》所引略有差异。

【译文】

陆景《典语》说:国家之所以设置臣僚,臣僚之所以侍奉君主,并不单单是要凑齐员额,而是因为天下极为广大,事情也特别繁杂,不是一个人所能处理周全的。所以国家需要分官列职,使大臣们各守其位,在什么位置上就承担什么责任。大臣与君主是同一个整体并相互为用的关系。君主信任臣子,就像身体相信手一样;大臣侍奉君主,也就像手服从于身体。只有君主和大臣同心协力,才能治理好国家,处理好政事。大臣不等君主命令就自觉履职,不取悦君主而自觉亲近,这样君臣之道就会显明了。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同体章第一:http://www.yulujidi.com/mingrenmingyan/mingyanmingju/33842.html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评论底部广告位

语录基地网

http://www.yulujidi.com/

| 陕ICP备18015394号

句子大全网 | 语录基地网 语录大全

让文字诠释最美的心声

让文字的温度,温暖生活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