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人名言 > 读书名言

名家辈出,硕果累累4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名家辈出,硕果累累4

可见,《雪人的秘密》对表现孩子与战争的主题,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在描写非常时期孩子们的非常行动时,强化年轻一代与祖国、民族的血肉联系,突出儿童的天性和特点;在组织安排情节时,要产生既紧张又有趣的美感,从而让小读者们在阅读有关战争的儿童小说时感到真实可信,不感到沉重压抑。

另一部描写战争的优秀儿童小说《二十个与十个》也是如此。该书作者C·H·毕肖帕是美国40年代到50年代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一生为孩子们写了许多故事和教科书,曾分别于1947年和1953年获得纽约先驱论坛报季奖和美国儿童问题研究金奖。她的第一本童话《五个中国兄弟》(1938)就使她成了名。五个中国兄弟相貌相似,其中一个能吞下大海,一个长着铁脖子,一个能拉长他的腿,一个火烧不死,还有一个能无限期地屏住呼吸。老大被判处死刑,在执行的时候,其他几个兄弟轮流站出来帮助他,结果谁也死不了,五个兄弟安全地回到家中。这显然是一个中国古代童话,出自明代屠本畯的《憨子杂俎》。毕肖帕的两部代表作是《没有脑袋的人》(1942)、《二十个与十个》(1952)。

名家辈出,硕果累累4

中篇儿童小说《二十个与十个》的故事叙述者是一个13岁的女孩杰妮特,她用回忆的口吻叙述着11岁那年的经历。作者所采用的叙事观点一下子就把小说与小读者的距离拉近了,轻而易举地让小读者进入故事的情境:1944年德军占领下的法国一个寄宿学校。而且故事以一场游戏开头:孩子们在玩《圣经》故事“逃亡至埃及”的游戏,这场游戏成为贯穿全书的线索。作者巧妙地将戏剧游戏与严酷的现实斗争重叠起来,游戏仿佛是生活的预演,生活仿佛是游戏的继续。这样既可以突出孩子的特点,又可以增添阅读情趣,而且可以更好地表现孩子们的团结友爱和机智勇敢,表现与德国占领者相对抗的主题。当然,也使得叙述更加连贯、紧凑。

用数字做题目很吸引人,的确抓住了故事的精髓:二十个法国小学生救了十个犹太孩子。每个小标题同样吸引人:“游戏”“金子”“洞窟”“真事”“奇迹”,这些标题的含义往往出人意料,产生又惊又喜的效果。当孩子们正在玩耶稣一家为了逃避希律王的追捕而逃往埃及的“游戏”时,十个被德国纳粹追捕的犹太孩子秘密来到寄宿学校。小学生亨利把自己的汤省下来给犹太孩子阿瑟喝,阿瑟送给他一块巧克力,在当时的孩子们眼中,这就是“金子”。当他们把“金子”藏起来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洞窟”,这个洞窟就成为犹太孩子的藏身之地。纳粹来了,百般威胁利诱小学生们说出犹太孩子的去向,都未能成功。纳粹无计可施,终于走了。4岁的路易斯发现了桌子下放着一只被纳粹遗忘的纸箱。“里面装满了巧克力、糖果和橘子”,这就是孩子们眼中的“奇迹”:“世界上出现过这样甜美的奇迹吗?”小说用这样一句稚气的儿童语言作为结束。“游戏”引出“真事”,“真事”提升了“游戏”,使得整个营救过程既惊险紧张,又盎然有趣,节奏有张有弛。作品以孩子口吻所做的第一人称叙述,对孩子们各异的个性和内心世界的刻画极为成功,法国女孩杰妮特和丹妮丝、男孩亨利和菲力普、4岁的路易斯,犹太女孩苏珊娜和男孩阿瑟,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特别是机智的亨利和沉稳的阿瑟具有性格的魅力。

这篇小说的反纳粹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为儿童文学留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孩子生活的特殊的难忘的一页,具有艺术的永久价值和认识历史的价值。

从40年代到50年代,美国儿童小说题材的开拓还表现在对都市少年儿童的关注,30年代那些小小拓荒者的形象渐渐让位给都市的孩子,都市的气息开始进入儿童文学领域。这种转变不禁使我们想起1943年考德科特奖的得主弗吉尼亚·李·伯顿(1909—1968)的《小房子》:一间乡下小房子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置身于一座大城市的闹市区,四周都是摩天大楼,头顶有火车隆隆驶过,下面是地道,到处都是挤挤挨挨的人流。朴素乡村的田园诗境界被打破了,都市的力量是那样的强大,小屋子不得不搬迁到乡下去。这本小小图画书是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甚至还描述出了美国儿童文学发展的趋势,从关注乡村到关注都市,从小镇的背景移向大都市的背景。这种题材的转换是自然发生的,因为美国社会生活的重心也正在移向都市。就儿童文学而言,乡村的背景永远不会消失,就像伯顿所描画的小房子那样,它需要让位,把主角的地位让给都市的风景,使两种风景并存。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赫尔曼·沃克在1948年出版的长篇儿童小说《纽约少年》拉开了都市儿童小说的序幕,这块幕布从此没有落下。

赫尔曼·沃克出生于纽约市一个来自俄国的犹太移民的家庭,祖父曾当过拉比,父亲开着一家规模相当大的洗染作坊。沃克从小在这个保持着正统的犹太教规的家庭中长大,中学毕业后,考入哥伦比亚大学。1934年沃克从该校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在一家广播电台担任广播和广告喜剧作家。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沃克应征入伍,在海军驻太平洋派塞克岛的驱逐舰和扫雷舰上分别服役3年,同时开始写小说。战后,发表了喜剧性长篇小说《破晓》(1947)和《纽约少年》(1948)。沃克的成名作是《该隐号叛变》(1951),后改编为话剧《哗变》,代表作是《战争风云》(1971)。

《纽约少年》用幽默的手法描写了20年代一个11岁的犹太少年赫比从期末到暑假夏令营的一段生活经历。小胖子赫比是个七年级小学生,他的父母是从波兰移居到美国的犹太移民,经过半辈子奋斗,成为经营一座小制冰厂的犹太移民。小赫比天资聪敏,好动脑子,成绩优异,赢得了升级日的最高荣誉,跳了一学期,直接升入八年级下学期。然而他又胖又笨拙,不善体育,不会打架,经常受到大孩子伦尼的欺负,到了夏令营以后更被大家看作没有出息的家伙,他所爱慕的小女孩露西也对他非常冷淡。他不愿受到轻视,发愤努力,设计制造了一艘滑行船,准备参加夏令营的节日大赛。为了购买造船所需要的材料,他从自己家里偷了钱。在夏令营勤杂工埃尔玛和表兄克利夫的帮助下,滑行船终于成功,因此获得节日的头奖,孩子们一致推选赫比当营员日队长。然而,他所应得的钱却被夏令营的主办人——虚伪、狡猾的校长骗去,害得他无法归还从家里偷去的钱。不料,事有凑巧,他在偷钱过程中发现有两人偷走他父亲对制冰厂产权的文契,勇敢地起来揭发此事,使全家免于破产之灾。赫比又立了一功,功过相抵,他也从此吸取了“不可以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教训。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翰·P·马昆在1952年为《纽约少年》写的“序言”中指出:“《纽约少年》与《汤姆·索亚》一样,也具有那种罕见的老少咸宜的感受力。我敢说,马克·吐温若能读到此书,也是会很欣赏的。尽管沃克先生笔下的小赫比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布朗克斯的犹太少年,从来也没有同哈克贝利·费恩一起在密西西比河的浑浊河水中摸过鱼。但我相信,如果他有机会与汤姆·索亚相会,这两个孩子一定会相处得十分融洽。”的确如此,这两部小说对儿童心理、语言、动作的描述,都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都具有幽默的风格。两个小主人公都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冒险精神和创造欲望,只是受到时代的影响而在实践方式上有所不同。

如果说,赫比的身上比汤姆·索亚多了点什么或少了点什么的话,那么,完全是时代前进的结果。几乎是同年龄的男孩子,赫比要比汤姆·索亚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行动起来不像汤姆·索亚那样盲目幼稚,要自觉、成熟得多。从汤姆·索亚到赫比,美国已经走过大半个世纪的文明历程,他们之间的差异和变化是必然的。正因为具有这种差异和变化,赫比才成为一个有美学价值的少年形象,这个生长在纽约大都会的少年带着城市的气息走进了儿童文学。作品最后以纽约的风景作为结束,当赫比和他的同学克利夫和露西爬到自由女神的顶层后,看到了一片大好风光: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名家辈出,硕果累累4:http://www.yulujidi.com/mingrenmingyan/dushumingyan/21938.html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评论底部广告位

语录基地网

http://www.yulujidi.com/

| 陕ICP备18015394号

句子大全网 | 语录基地网 语录大全

让文字诠释最美的心声

让文字的温度,温暖生活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