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人名言 > 读书名言

罗大里和他的儿童文学创作4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罗大里和他的儿童文学创作4

罗大里作品的幽默特质

在罗大里的作品中,幽默是非常突出的特质。罗大里作品的幽默不是一种点缀、一种摆设,而是一种随处可见的存在,一种渗透于作品内里的精神。罗大里曾说:“我们必须一起来探索,用各种语言,谨慎、充满激情、真诚和幻想——办法之一就是为儿童写一些逗他们大笑的故事。这世界上再没什么比儿童的笑更美的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全世界的孩子一个不落地全笑了,那定是个伟大的日子——让它到来吧!”591“罗大里是一位幽默型的作家,植根于现实。他非但不逃避现实,反而努力超越空泛的条条框框、懒散的陋习和所谓好品行的骗人规范。”592可以说,如果没有幽默,罗大里作品也就失去了独特的韵致。幽默是罗大里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艺术手段。幽默对于罗大里作品是至关重要的。

罗大里和他的儿童文学创作4

我们且从作品的情节、人物和语言这三个最基本的层面来加以探讨吧。

1.在情节方面

这我们可以从整个故事的情节框架和具体情节的展开两个方面来看。

先看整个故事的情节框架。

罗大里与不少同是幽默型的作家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罗大里的作品往往在整个故事的情节框架上就设置了幽默的大前提。他十分强调作品整体框架的幽默感。

我们前面提到的《天空中掉下来的大蛋糕》《季普在电视机里》《假话国历险记》等作品即是典型的例证。

《天上掉下来的大蛋糕》先是通过标题告诉读者,天空中掉下来的东西是大蛋糕。可是作品开篇却说天空中掉下来的是一艘直径差不多有一公里长的神秘的宇宙飞船——外星人入侵地球了。为了这事,整座城市的大人们都紧急行动了起来,并立即成立了抗击外星人入侵的“太紧行动”总指挥部。这时,读者发觉作者所说的“大蛋糕”原来是宇宙飞船。是啊,怎么会有这等好事——天空中掉下大蛋糕?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随着孩子们好奇的进行实地探寻,这等好事偏偏发生了——宇宙飞船的的确确是一个硕大无比的超级大蛋糕。原来,这一切竟是一位科学家的疏忽所致。他本来奉命制造一颗原子弹,但由于粗心大意,搞错了设计程序,原子弹变成了大蛋糕。科学家为此惭愧万分。可是当大蛋糕的事一传十,十传百,以至几千个孩子,最后连孩子的家长、士兵、警察、消防队员也美滋滋地吃起了蛋糕时,科学家不由得热泪盈眶,他忽然发现,这是“世界上最好的错误”!这实在称得上是一个绝妙的、超级的大幽默(当然这中间深藏着作者的忧虑和期待——这是另一个话题)。

《季普在电视机里》的情节框架同样让人感到妙趣横生。小男孩季普的身影在电视机里出现,这并不奇怪——电视屏幕上什么人的身影不能出现?但如果说小男孩季普这个大活人跑到电视机里面,那就十分奇妙了。这个故事讲的恰恰就是大活人跑到了电视机里面。作品一开始就说:电视迷季普与弟弟正看着电视,忽然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吸”到了电视机里。大活人跑到了电视机里,这可是从不曾听说过的事。读者自然对这个开头抱着极大的阅读兴趣,他们不免会追问:这个奇妙有趣的故事将如何发展?果然,更有趣的事还在后面。季普被“吸”进电视机后,一会儿出现在医疗器械上,一会儿出现在游艇上,一会儿出现在高炉的烈火中,一会儿出现在煤矿的坑道里,一会儿出现在银行的保险箱里;一会儿在意大利,一会儿在德国,一会儿在法国,一会儿在苏联,一会儿在丹麦,一会儿在加拿大,一会儿在美国,一会儿在中国……而且,重要的是季普在电视机里始终是一个大活人。接下去更有趣,为了把季普从电视机里救出来,全球所有的电视台居然统一了行动:播送同一个节目。而这需要专门放射三颗人造地球卫星。季普终于被人们救出来了。这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故事(其情节的发展遵循着童话的内在逻辑),同时更是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

《假话国历险记》情节框架的幽默亦非常明显。假话国是一个人人说假话(或不得不说假话)的国度。在这个国度里,假话是正常,假话是真理,一切的一切都以是否讲假话为衡量标准。试想,一个说真话的人来到这里,怎么可能不“历险”呢。小茉莉就是这样一个历险者。小茉莉天生就有罕见的大嗓门,说话能震碎玻璃,吆喝能使树上的果实落地。他本来可以做一个好学生,就是因为大嗓门,人们都怕他开口,他只好离家出走。可是他却来到了一个奇怪的地方——假话国。假话国的国王原是海盗,他侵占了一个自由的国家后,怕人们知道他的底细和海盗的真正含义,一登基就下令修改字典:把海盗解释成好人,早上得叫晚上,花得叫草,面包得叫墨水,玫瑰花得叫胡萝卜,蝴蝶花得叫荨麻,狗得学猫叫,猫得学狗吠。这实在是够奇怪和气人的了。小茉莉在假话国同一只三条腿的小猫结成了朋友,后来他又联合小画家小香蕉,把海盗的真面目揭露了出来。他用自己的大嗓门震坍了监狱和国王的宫殿,推翻了海盗的统治。假话国终于变成了可以讲真话的真话国了。大嗓门在假话国找到了用武之地。历险在读者愉快的阅读中变得情趣盎然了起来。

又看具体情节的展开。

对罗大里来说,作品情节框架的幽默和具体情节的幽默,这两个方面是彼此协调和统一的。在具体情节的幽默方面,罗大里同样是出色的。

《季普在电视机里》中的小主人公季普被“吸”进电视机里后,有不少情节十分有趣。

比如,季普竟可以在电视机里与电视机外的弟弟弗利普对话,弟弟还怪季普挡住了自己要看的画面:

“怪哉,真怪哉!你可是怎么进来的?连玻璃也没撞破。”

“我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进来的,弗利普。”

“可你这会儿是在电视机里面了,就像印第安酋长白羽毛一样。你是从哪儿钻进去的?”

“怪哉,怪哉,真怪哉!不过请你得往旁边挪一挪,别挡着,我看不见了。”

比如,季普竟与电视机正播放着的印第安人之间打仗融为了一体:这时候,那些“好的”印第安人毫不理会季普,只管去打退那些“坏的”印第安人的进攻。白羽毛酋长的那个印第安部落照例又战胜了他们的敌人。场面动得飞快。季普一下子已经不是在岩石后面,而是落到了一匹马的蹄下。害得电视机外的弟弟吓得半死。

比如,季普的爸爸想出这样一种办法来营救季普:他把邻居家的电视机搬到自己家电视机的对面,让季普盯着对面电视的屏幕(被对面电视吸引住),然后两台电视机同时关闭,季普就会出来了。当然他得在两台电视机之间铺上地毯,这样不至于儿子出来时摔得太厉害。可是,谁知,还没等季普的爸爸关闭两台电视机,季普就“像颗出膛子弹似的飞出电视机,以超音速的速度飞过房间”。季普飞到哪里去了?季普这一飞,飞到了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家医院给病人检查肠胃的微型摄像仪上——院长隆德奎斯特教授正用微型摄像仪给病人检查胃溃疡呢。大家都惊呆了,护士小姐吓得乱嚷嚷,连隆德奎斯特教授也生气地大叫:“这可是吃人嘛!”你说奇妙不奇妙?

如果说,《季普在电视机里》具体情节的幽默是通过极度夸张的手法来制造的话,那么,《笨蛋王子》(见童话集《二十个童话故事加一个》)具体情节的幽默则是采用巧妙的“颠倒法”来完成的。

《笨蛋王子》有这样一些情节:

阿乌莱里奥王子手脚很灵敏,但头脑迟钝,他糊涂得把罗马当作托马,把南瓜当作胡萝卜。有一次他去打仗,因为他是王子,人家就让他指挥部队的一翼。将军命令他把前面的一座桥拿下来。他一下就把敌人赶离了大桥,接着,命令士兵们把桥一块块拆下,扛到了将军那里。他得意地向将军报告:“我把那座桥拿下来了。”将军真是哭笑不得。有什么办法,人家阿乌莱里奥王子不是把“桥拿下来了”吗?他并没有“错”嘛。

敌人打了过来,喊叫着:“胜利啦!胜利啦!”所有人都逃跑了,唯独王子没有逃跑。王子一心想着胜利,根本就没有想到逃跑。所以当他听见有人喊叫“胜利啦胜利啦”,还以为是自己指挥的队伍打了胜仗了呢。是啊,王子好像也没有“错”。

王子被俘了,敌人认出他就是下命令拆桥的人后,隆重地接待了他。王子自然很高兴:“瞧,他们对我多好呀。”不过,他是个总爱把事情搞颠倒的人。因此,当敌人把他关在一个又深又暗的牢房里时,他感到特别惊奇:“真怪,起先他们隆重地欢迎我,现在却又给我戴上了镣铐。真是些笨蛋……”他想得还是没“错”。

这种“颠倒”的处理,让读者感到王子的所作所为不但没有“错”,反而很有“理”。十分好笑。

2.在人物方面

这我们亦可从人物形象的描述和人物的对话两个方面来看。

先看人物形象的描述。

在罗大里的作品中,有关幽默人物形象的描述可谓比比皆是。比如,洋葱头那可以让人流泪不止的特别的头:番茄骑士因为用力抓洋葱头的头发,结果自己顿时泪如泉涌,泪水把整条街都弄湿了。(《洋葱头历险记》)比如,小茉莉罕见的大嗓门:他一张口可以让树上的梨子落地,可以震碎教室的玻璃,可以把足球射进球门。比如,不能坐下的本韦努托。他为了帮助别人而坐下,结果一坐头发就变白,人就变老,最后变成了一个很老很老的人。(均见《假话国历险记》)比如,小泰莱莎会变大的身体:为了对付强盗,她命令自己变成巨人。结果她变得像烟囱一样高,制服了强盗。(《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等。

我们再来看看罗大里写的《狡猾的皮诺曹》(见童话集《童话故事游戏——三种结局加一种》)。从前,有一个叫皮诺曹的。但不是《木偶奇遇记》里的那个皮诺曹,是另一个皮诺曹。他也是个木偶,但不是《木偶奇遇记》里的那个木偶。他不是由老木匠杰佩托做出来的,是自己变成木偶的。作者罗大里巧借科洛迪笔下的经典形象木偶皮诺曹,来描述自己笔下的木偶皮诺曹,给人造成一种“既似又不似”的感觉。这为自己笔下的木偶皮诺曹形象的塑造创作了极好的艺术空间。“他也像那个出名的木偶那样说谎话,每当他撒谎时,他的鼻子马上就伸长了,可他是另外一个皮诺曹:可不是吗,当他的鼻子长出来时,他不害怕,不哭,也不求仙女帮忙,却拿起刀子和锯子,把长出来的那段鼻子割下来。鼻子是用木头做的,不是吗?所以他不会觉得疼痛的。”因为他说谎说得太多了,所以在短短的时间内,他家里已堆满了锯下来的一段段的木头。他便用这些木头来做家具。他想,这还省了不少钱呢。结果他做了很多很多家具,木头还不够。他又想,这太妙了,应该去撒一个“弥天大谎。”于是,他又跑出去到处撒谎。谎话一个接一个地说下去,鼻子也就没完没了地重新长出来。皮诺曹变得越来越富有了。不多久,他就有了货栈,货栈里有三千五百名工人和四百二十名会计。你想,这个皮诺曹够绝了吧?可是更绝的还在后面:因为说谎说到最后都想不出说什么了,他就雇了一个提词人。提词人每天把谎话写在纸条上交给他,他再去说。他成了巨富,鼻子长得更长了。不过,他已不再自己锯鼻子,而是专门雇了两名工人,拿着金锯子,戴着白手套,为他不停地锯鼻子。罗大里充分把握了读者的阅读经验,对“说谎——长鼻子”这一经典艺术“原型”进行了大胆的再度创造,将自己笔下的形象夸张、强化到了极致。让读者在不断补充修正自己的阅读经验中不断地获得幽默,获得阅读的快感。

罗大里在《大懒虫》(见诗集《好哇,孩子们!》)一诗中,这样描述他笔下的大懒虫一周的生活:

星期一,

睁开眼。

星期二,

打呵欠。

星期三,

伸懒腰。

星期四,

又睡觉。

星期五,

还钻在被窝。

星期六,

不要去干活。

到了星期天,

没人吵闹睡他一整天。

作者将一个懒人(大懒虫)的懒描述得惟妙惟肖。这中间当然运用了典型化的处理,即将贪睡这一懒人最突出的特征集中展示了出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懒人都在睡觉。到了星期六,读者以为懒人要去干活了,结果是:“不要去干活。”那么,一星期的最后一天星期天,懒人总该去干活了吧?结果是:“没人吵闹睡他一整天。”作者让读者一次次“失望”,只是,在这一次次的“失望”中,读者愈来愈感到懒人的懒,愈来愈感到懒人的好笑。

又看人物的对话。

罗大里常常通过人物间幽默的对话来烘托、塑造人物的形象。

《天上掉下来的大蛋糕》中,那位将原子弹错制造成大蛋糕的科学家泽塔教授正与男孩保罗在大蛋糕中交谈,发现一大群孩子向蛋糕赶来。他以为孩子们要拿他和蛋糕作为证据。这时两人有一段对话:

“我完了!”泽塔教授靠在一块脆饼干上咕噜着,“我因此不能消灭这个蛋糕了。”

“我可以打赌,”保罗说,“这个蛋糕将会被消灭。”

“你说什么?”

“教授,请您张开眼睛看看吧!那些孩子会怎样对付您的蛋糕,您怎么还想不出来?他们上这儿来,绝不是为了测量它的圆周,或者为了查明它的底部面积。只要一个钟头工夫,这里就连一点儿巧克力也不剩了,即使您为了留下一点儿肯出十亿。”

泽塔教授的脸顿时亮得像一个电灯泡。

“说得一点不错!他们要吃掉它!连一点儿也不剩下。万岁!上来吧,孩子们,上来吧。上来吧,够大家吃的!祝大伙儿胃口好!我多么傻啊,起先还没有想到这一点。”

“没关系,”保罗说,“科学家有时候也会做出一点傻事来的。”

原先的误会、担心、害怕,变成了自责、兴奋、狂喜。这种转换是在转瞬之间完成的。但读者并不觉得意外,因为读者完全知道这群孩子是干什么来的。读者期待的正是这种冲突与转换。换句话说,读者在这里倒确实感到了教授的“傻”。不过这种“傻”,却傻得可爱,傻得恰是时候,傻得让人忍俊不禁。这不能不说归功于作者罗大里巧妙的艺术设置。

《炸玉米糕》(见童话集《二十个童话故事加一个》),作者写一个叫阿夸伯尔多二十世的国王,别人又叫他“一毛不拔”。他太吝啬了:连王冠也不戴,生怕戴坏了。他离六十岁生日还有好几个月的时候,就叫来了他那外号叫“老滑头”的丞相阿斯都多伯爵。他与丞相有如下对话:

“你听着,老滑头,我不久就要过生日了,全国百姓自然要给我送寿礼的。我不想知道他们将送我什么礼物,因为事先知道就不觉得意外了,不觉得意外就没意思了,没意思就连生日蛋糕也不好吃了。不过,我把话先说在前头,我不要你们以往总送的那些毫无意思的寿礼。”

“陛下,去年我们送给您的那顶漂亮的皇冠呢?”

“那皇冠上面是用金做的,下面可是铁的:我后来发现了。”

“两年以前送的那两匹漂亮的白鬃马呢?”

“那是两头驴,你们把它们的耳朵割去了,使它们长得像马一样。”

“三年以前送的银马车呢?那马车可真是银子做的。”

“对,但是小得跟孩子的小推车似的,我从来没能上去坐过。别提了。你说说,这次你们打算送我什么吧。”

“陛下,要是我对您说了,您就知道了,要是您知道了,到时候您就不感到意外了,这样,生日蛋糕也就不好吃了。”

“你可以对我说,又不让我知道好了!你只是对我说到一定的程度,不要多说一个字。总之,你会想出办法来的。”

阿斯都多伯爵早已胸有成竹,但他还假装一本正经地在思考。

“怎么样,老滑头?”国王阿夸伯尔多禁不住发火了。

“陛下,百姓们想替您建造一尊雕像,要是您喜欢的话。”

“好主意,好主意。是紫铜的吗?”

“唉,这我就不能告诉您了。我只能说到这个程度,不能多说一句。”

“是大理石的吗?”

“这您就别问了……”

“不会是木头的吧?嗯?我可不要木头雕像,否则,百姓们会说我是木头脑袋。”

“陛下,您尽管放心。您将有一尊从未见过的漂亮的雕像。”

“它像我吗?”

“像极了。”

“好,去吧,把一切都办妥帖,要是雕像使我喜欢,我真得送你……”

“真的吗,陛下?”

“我将送你……”

“什么呀,陛下?”

“我将送你一只金戒指。”

“噢,谢谢陛下!”

“等一等,别忙,让我把话说完!我送你的是戒指里头的孔洞,戒指我得留着,因为它是我爷爷留下的纪念品。”

“那我也同样感谢您,陛下。”

国王的吝啬、狡猾、贪婪、迫不及待、有恃无恐与丞相的滑头、媚态、献殷勤、小心翼翼、虚情假意,两者之间真是“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他们的形象互为补充,互为映衬,互为烘托。国王和大丞相彼此打探,心照不宣。谁都想知道对方的底细,却都不明说,点到为止,引诱对方开口。在这里,与其说国王和大丞相是在讨论生日礼物,不如说他们是在比试谁比谁更狡猾。而双方的这种比试,可以说又都是在“欲说还休”的策略中展开的。这就显出了彼此的滑稽可笑:明明贪婪得很,却一副彬彬有礼的样子;明明迫不及待,却显得一切都无所谓;明明不满,却要“谢谢”……而读者恰恰从中感受到了作品的幽默,感受到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3.语言方面

语言其实是作者创作综合素质的反映,语言的幽默其实也反映在作品的方方面面。我们这里强调的语言,主要是强调作者的叙述语言,强调作者叙述语言上的幽默特色。

罗大里是一位充满幽默细胞的儿童文学作家,幽默可以说是他作品叙述语言的基调。

因此,在罗大里的作品中,叙述语言的幽默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

我们来看看《假话国历险记》里的叙述。

作者这样写假话国国王发表演说:“国王陛下一露脸,下面就响起一片喧闹声,听着既像是热烈的欢呼,又像是控制不住的哈哈大笑。一个侍从官本来就在怀疑,这时候更觉得这是嘲笑声,于是疑心得更厉害了。可是贾科蒙内国王认定这些喧闹声是欢呼,便向他那些百姓露出甜蜜的微笑表示感谢,然后开始念他那篇演说辞。”作者从国王自我感觉良好、判断错误这一“合理因子”出发,将嘲笑与欢呼推向两极。百姓们愈是嘲笑国王,国王愈是觉得是在向自己欢呼,于是愈是向百姓“露出甜蜜的微笑表示感谢”。读者便愈是感到幽默可笑。

作者写道:假话国国王正念着演说稿(国王的演说就是念秘书写的演说稿),一个内侍官跑来禀告说,有人揭发国王戴的是假发(这可是国王最忌讳的)。“贾科蒙内国王一听,猛吃一惊,连手里的几张演说稿都落下去了。它们在群众的头顶上飞舞,最后落到了孩子们的手里。如果对国王说的是他的王宫着了火,他大概还不至于生气到这种地步。他马上命令宪兵把广场上的人赶得一个不剩。接着他又下令,把那个下去打听并且带来坏消息的内侍官的舌头给割掉。这个倒霉蛋连忙恳求留下他的舌头。他可完全忘记了,他应该恳求留下的不是舌头而是鼻子。他要是这么说,那顶多是割掉他的鼻子,舌头就可以完好地保留下来了。”这里写了国王发怒的可笑,但更可笑的是内侍官慌乱恳求中失去了舌头。如果他恳求国王留下自己的鼻子(在假话国里鼻子叫作舌头),那么舌头就可以免挨刀割了。作者在这里将说假话在特定的慌乱气氛中加以充分的戏剧化处理:本该说假话的地方,内侍官偏偏说了真话。结果最后连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割去了舌头)。

作者写饥肠辘辘的小茉莉初次来到假话国,朝一家写着“食品杂货店”的铺子走去:

可是橱窗里摆的不是火腿和罐头果酱,却陈列着一堆堆本子,一盒盒颜料和一瓶瓶墨水。

“这些大概就是‘杂货’吧。”小茉莉心里说。他毫不迟疑地走进铺子。

“晚上好。”店老板客气地招呼他。

“说实在的,”小茉莉想,“我甚至还没听见中午敲钟呢。算了,别多事惹麻烦了。”

他照旧轻声轻气地(可对于正常人的耳朵来说,这声音还是太大了)问道:“我能买点面包吗?”

“那还用说,亲爱的先生。您要买多少?一瓶还是两瓶?红的还是黑的?”

“不要黑的,”小茉莉回答说,“怎么,您当真把面包装在瓶子里卖吗?”

店老板笑起来:“您要我们怎么卖呢?难道贵国是把面包切成一块一块卖的吗?请看吧,看看我们的面包有多好!”

他这么说着,指指一个架子,那上面各种颜色的墨水摆得比排着队的士兵还整齐。再说,整个铺子里可以吃的东西连一点儿影子也没有,甚至没有一点干酪皮,也没有一点苹果皮。

“他不会是疯子吧?”小茉莉心里问道,“还是顺着他说话好。”

“的确不错,是呱呱叫的面包。”小茉莉附和着,指指一瓶红墨水,想听听店老板怎么回答他。

“真的吗?”店老板说。他听到小茉莉的称赞,高兴得满面红光:“这是哪儿也买不到的最好的绿面包。”

“绿的?”

“那还用说。对不起,也许您眼睛不行吧?”

小茉莉肯定自己看见的是一瓶红墨水。他已经在动脑筋要找个借口溜走,另外去找一位脑子没病的店老板。他一下子闪出了一个好主意。

“我想,”小茉莉说,“我还是等会儿再买面包吧。劳驾您,先给我指点一家卖高级墨水的铺子,可以吗?”

“当然可以,”店老板带着他那副始终不变的客气笑容回答说,“您瞧,对面就是全市最有名的文具店。”

可是他走过去一看,对面那家铺子的橱窗里却陈列着各式各样漂亮的面包、蛋糕、点心、面条、通心粉,还有堆积如山的干酪、像树林子一般密集的大小香肠。

作者在这里充分利用了假话国独有的“颠倒”特色,借助“颠倒”,作者将作品的幽默十分巧妙地传递给了读者。还未敲过中午钟,店老板却招呼小茉莉“晚上好”;小茉莉要买面包,店老板却问他要几瓶墨水;小茉莉看到的红墨水,店老板却偏说是“绿面包”。小茉莉心想准是遇到了“疯子”,谁知却被店老板好好开导了一回。店老板嘲笑小茉莉怎么连“面包”和“墨水”都不懂:“难道贵国是把面包切成一块一块卖的吗?”既然来到了一切“颠倒”的假话国,小茉莉只好去“卖高级墨水”的铺子去买真正的面包了。在这一过程中,读者很清楚真正不懂的恰恰是店老板自己,但妙的是店老板偏偏自我感觉良好。于是,幽默便在店老板对小茉莉的不断开导、嘲笑中产生了。

不过将假话国的这种独有的“颠倒”特色发挥到极致的,恐怕要数下面这张海报了:

今天早晨(48时不正)

天下最蹩脚的男高音小茉莉,

狗叫大王,

曾在欧美各大剧院一再坍台,

现满载倒彩归来,

根本不演唱于

市大剧院。

市民们万勿光临。

门票免费。

这张海报的意思得倒过来理解:“今天早晨(48时不正)”应该理解为“今晚二十一时正”,“最蹩脚”应该理解为“最杰出”,“坍台”应该理解为“成功”,“满载倒彩归来”应该理解为“载誊归来”,“不演唱”应该理解为“演唱”,“万勿光临”应该理解为“敬请光临”,“免费”应该理解为“收费”。当然,读者都知道这张海报的真正意思。但还是忍俊不禁。因为这里的“颠倒”已经到了极致的地步。“48时不正”“满载倒彩归来”“根本不演唱于”“万勿光临”。字面上的意思与真正的意思一再背道而驰,读者的阅读习惯一再被这种“颠倒”所“调整”。但读者心领神会、乐此不疲。因为读者知道:这种艺术的“颠倒”给他们带来的是无穷的阅读乐趣。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罗大里和他的儿童文学创作4:http://www.yulujidi.com/mingrenmingyan/dushumingyan/21910.html

网络推广就上 58aisou.com

语录基地网

http://www.yulujidi.com/

| 陕ICP备18015394号

句子大全网 | 语录基地网 语录大全

让文字诠释最美的心声

让文字的温度,温暖生活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