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刘易斯·卡罗尔的两部“爱丽丝”小说是英国儿童文学黄金时代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以来,“爱丽丝”小说引发了人们持久的兴趣和关注,成为言说不尽的经典之作。通过童话叙事书写童年,通过小女孩爱丽丝在奇境世界和镜中世界的经历,作者革命性地拓展了传统童话叙事的艺术空间和容量。
在成为《爱丽丝奇境漫游记》的作者之前,人们所认识的刘易斯·卡罗尔(LewisCarroll)名叫查尔斯·路特威奇·道奇森(CharlesLutwidgeDodgson,1832—1898),是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的数学教师。刘易斯·卡罗尔于1832年出生于英国柴郡达尔斯伯里(Daresbury),父亲是一名牧师,早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后在位于柴郡达尔斯伯里的一个教区担任教长。在11个兄弟姐妹中,刘易斯·卡罗尔排行老三,他虽然有些口吃,但他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学习成绩十分优异。在家里,多才多艺的他理所当然地成为家中的“孩子王”,为姐妹和弟弟们讲述故事成为他的拿手好戏。从1846年至1850年,卡罗尔在约克郡的拉格比公学读书,随后考入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他以全班数学第一的成绩毕业,并由此获得一份奖学金,成为数学专业的研究生和助教,随后留在基督堂学院任教。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卡罗尔对于当时新兴的照相机和拍摄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很快就成为一名技术娴熟的业余摄影师。有评论家认为,卡罗尔之所以对摄影如此痴迷,是因为这是一种对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替代;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这使他能够通过一种令人敬重的方式去结识新朋友。262事实上,从1856年开始,卡罗尔就因摄影爱好而结识了基督堂学院院长亨利·利德尔家中的几个小姑娘,从此开启了他与利德尔小姐妹的友情之旅,那一年排行老二的爱丽丝年仅四岁。
卡罗尔自幼爱好写作,从1855年就开始向《喜剧时代》(TheComicTimes)杂志投稿,该杂志后来改名为《列车》(TheTrain)。1856年,24岁的道奇森正式采用了“刘易斯·卡罗尔”(LewisCarroll)这个笔名发表作品——这标志着年轻的数学教师道奇森向童话作家卡罗尔的转变。这个名字是从他的本名CharlesLutwidgeDodgson演绎而来。“Lewis”来自“Lutwidge”的拉丁语“Ludovicus”,然后转化为英语。“Carroll”则来自“Charles”的拉丁语“Caro-lus”。而“Dodgson”则在《爱丽丝奇境漫游记》里变成了那只独出心裁地安排大伙进行“团队赛跑”并且郑重其事地主持颁奖仪式的渡渡鸟(Dodo)。作为牛津大学的数学教师,卡罗尔的专业领域包括几何学、线性代数和数学逻辑。卡罗尔终生未婚,这与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非常相似。卡罗尔的身体状况并不良好,而且他还有偏头痛的毛病。这也产生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在当代医学界,得名于童话小说《爱丽丝奇境漫游记》的“爱丽丝梦游仙境综合征”(AliceinWonderlandSyndrome,简称AIWS),在医学临床诊断上用于描述一种少见的引发偏头痛的先兆症状。这种症状与出现在《爱丽丝奇境漫游记》中某些情节非常相似。人们可以推断,卡罗尔在创作这部童话时可能受到自己偏头痛经历的影响。卡罗尔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梦幻中的人们和其他诗歌》(PhantasmagoriaandOtherPoems,1869)、《追捕蛇鲨怪》(TheHuntingoftheSnark,1876),长篇叙事诗《西尔维亚和布鲁诺》(SylviaandBruno,1889—1893),等。
1862年7月4日,一个金色的午后,卡罗尔和他的朋友、牛津大学的研究生罗宾逊·达克沃斯(他后来成为西敏寺大教堂的教士)一同带着基督堂学院院长利德尔膝下的三姐妹泛舟美丽的泰晤士河,进行了一次惯常的漫游。那一年卡罗尔30岁,风华正茂;爱丽丝小姐年方10岁,天真可爱。卡罗尔一行乘坐的小舟从牛津附近的弗里桥出发,抵达一个叫戈德斯通的乡村,行程大约是3英里;然后5人上岸歇息、喝茶。这次泛舟之旅之所以意义重大,是因为三个小姑娘不仅像往常一样要求卡罗尔给她们讲故事,而且在旅游结束后,二小姐爱丽丝突然提出要求,请卡罗尔先生为她把讲述的故事写下来。多年后,卡罗尔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形以及故事手稿的诞生,他说那是“无法抗拒的命运的呼唤”。在那些令人愉快的郊游经历中,卡罗尔为利德尔姐妹讲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它们就像夏天的小昆虫一样,喧闹一场,又悄然消亡。这一个又一个故事陪伴着一个又一个金色的午后,直到有一天,我的一个小听众请求我把故事给她写下来。”在此后的两年间,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他把讲述的故事写了下来,打印成手稿,再配上自己画的插图,取名为《爱丽丝地下游记》,并在1864年将它作为圣诞节礼物送给爱丽丝。也许是对自己的杰作不无得意之处,他带着手稿去造访好友麦克唐纳一家,并且为他的几个孩子拍摄照片,留下了格雷维尔·麦克唐纳和他的三个姐妹的合影,而格雷维尔鼓励卡罗尔出版其《爱丽丝奇境漫游记》一事则成为英国儿童文学史上的趣闻。当时麦克唐纳太太翻开《爱丽丝地下游记》的手稿为孩子们朗读起来,结果很受孩子们欢迎。格雷维尔·麦克唐纳当时年仅6岁,他后来回忆说,“道奇森叔叔”带着他的手稿到家里做客,“妈妈为我们朗读了他的手稿《爱丽丝地下游记》,我听后大声叫好,并疯狂地拍着自己胖乎乎的小手,所以他首次产生了出版这部手稿的想法。”263今天人们还可以观赏到当年卡罗尔登门造访时为乔治·麦克唐纳的孩子们所拍摄的照片。当然,在好友的劝说下,卡罗尔对手稿进行了扩充(如增加了《小猪与胡椒》一章中关于公爵夫人厨房的场景以及《癫狂的茶会》一章中的疯帽匠的癫狂茶会等)、修订和润色,再请著名插图艺术家约翰·坦尼尔为其绘制插图,然后送交出版社。1865年《爱丽丝奇境漫游记》正式出版。7年以后,《爱丽丝镜中世界奇遇记》(ThroughtheLooking-Glass,andwhatAlicefoundthere)出版。就创作过程而言,“爱丽丝”故事一方面体现了口传童话故事的民间文化因素(现场性、亲密性、互动性),另一方面体现了有卓越才思的作者经过文字加工后的艺术升华,这两者的结合在特定意义上体现的是历久弥新的童话本体精神与现代小说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现实生活中的小女孩爱丽丝通过卡罗尔的童话叙事成为永恒童年的象征。恰如作者在其童话小说的扉页题诗中所言,两部“爱丽丝”小说是作者奉献给儿童,奉献给人类童年的“爱的礼物”。 《爱丽丝奇境漫游记》讲述的是,在5月的一个夏日,小女孩爱丽丝追随一只白兔而跳入地下世界后遭遇的奇事。当时她跟姐姐一块坐在静静流淌的泰晤士河岸边。姐姐在读一本书,可爱丽丝对那本“既没有插图又没有对话”的图书毫无兴趣,当时又没有什么别的事情可做,天气又热——她渐感疲倦,不觉悄然入梦——就在这时,一只眼睛粉红的大白兔穿着一件背心,掏出一块怀表,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它要迟到了,一边急匆匆地从爱丽丝身边跑了过去。出于儿童天然的好奇心,爱丽丝毫不犹豫地追赶上去。她看见兔子跳进了矮树下面的一个大洞,也不假思索地跳了进去。这个兔子洞一开始像隧道一样,笔直地向前,后来又突然向下倾斜,爱丽丝慢慢地往下坠落,最后落在地下世界的一堆树叶上,进入了一个充满荒诞色彩的童话奇境。尽管发生在这个世界里的事情不合逻辑,滑稽古怪,但凡事充满童趣。这里有许多情态各异、童心未泯的动物、禽鸟,如满腹冤屈而又非常神经质的小老鼠,自称年纪比爱丽丝大,知道的东西当然比她多,但又拒绝说出自己年龄的鹦鹉,颇有主见,喜欢指挥众人行动的渡渡鸟,抓住一切机会向子女说教的老螃蟹,以及鸭子、喜鹊、小鹦鹉和雏鹰[鹦鹉(Lory)和雏鹰(Eaglet)是爱丽丝的两个姊妹名字的谐音],等等。爱丽丝发现自己居然可以同它们亲密地交谈,没有任何障碍,好像从小就跟它们认识似的。在这个奇异的世界里还有目中无人、态度傲慢、抽着水烟筒,开始一声不吭,然后又突然开口说话,连声质问的毛毛虫,有顽童般的三月兔,有疯疯癫癫的制帽匠,有嗜睡如命的榛睡鼠,有后来作为陪审员出庭的小蜥蜴比尔,有不时咧着嘴傻笑而且时隐时现、神出鬼没的柴郡猫,有唉声叹气、两眼含泪、伤心欲绝但言不由衷的假海龟,有看似明白事理,但总是随声附和假海龟、呵斥爱丽丝的狮身鹰面怪兽,有脾气怪僻、为人虚伪的公爵夫人,更有一个性情残暴,动辄就下令砍掉别人脑袋的红心王后,以及她的丈夫——那个缺乏主见、偏听偏信但心地不坏的红心国王,当然还有国王和王后统治下的扑克牌王国的形形色色的随从及园丁……这无疑是一个充满童趣的荒诞美学映照下的童话奇境。《爱丽丝镜中世界奇遇记》讲述爱丽丝出于对镜中影像世界的好奇,穿越镜面,进入镜中世界后发生的故事。她发现这里的一切都是颠三倒四,难以理喻的。溪流和篱笆将整个大地分隔为一张巨大无比的棋盘,爱丽丝也身不由己地变成了一个棋子,进入一场棋局之中。在经历了种种奇遇之后,爱丽丝终于抵达了棋盘的第八格,成为头戴王冠的女王。在镜中世界,爱丽丝遭遇了形形色色的怪人、怪物和怪事:一开始,爱丽丝向不远处的山坡走去,打算到山顶后俯瞰一下她路过的花园,但无论她如何努力,就是无法抵达目的地,走来走去总要回到原来出发的地方;而后当爱丽丝要走近红王后时,她也无法从正面接近王后,而必须从相反的、远离王后的方向行走才能走近王后;花园里会说话的花儿;火车上那声音微弱,只能在爱丽丝耳边说话的小蚊子;行为怪诞的白衣骑士;狮子和独角兽……两部“爱丽丝”小说都出现了众多作者自撰的词语,出现了作者精心设计的语言游戏,都对当时流行的儿歌、童谣进行了匠心独运,妙趣连连的模仿改写。例如爱丽丝在进入镜中屋后看到了一首反写的怪诗《杰布沃克》,爱丽丝本能地感到这首怪诗讲了一个了不起的故事,但究竟是什么故事她并不清楚。诗中那些作者自创的怪词让人感到既怪僻又熟悉,在音、意、相诸方面都富于荒诞之美。至于书中众多的“提包词”(混成词)更是一大特色。 两部“爱丽丝”小说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世人及批评家的关注。在相关研究领域,人们先后从文学、心理学、哲学、数学、语言学、符号学、历史、医学、影视、戏剧、动画、科幻小说、超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等视野去审视和探讨它们,各种理论阐述与发现层出不穷。尽管如此,这两部小说至今仍然没有被说尽,仍然是一个言说不尽的“文学奇境”和“阐释奇境”。尽管身处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变革大潮涌动的社会之中,但卡罗尔终其一生所追求的是与儿童为伴。正是对爱丽丝的喜爱之情促使作者创作出了这两部经典之作。卡罗尔的想象力在与小女孩的交往中得到激发和释放,同时他也在很大程度上从工业革命的变化中汲取了能量,并且通过童话叙事表达了那个时代充满矛盾的希望和恐惧,以及以象征形式表达的希望改进现实生活的美好愿望。而且,正是那些蕴涵在活泼清新的童话叙事中的开放性的、充满哲思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学因素造就了两部“爱丽丝”小说奇妙的阐释性,它们能够激活人们的心智和想象,使之成为跨越儿童文学领域言说不尽的经典文本和“阐释奇境”。
软文推广最好平台 58aisou.com |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卡罗尔的“幻想童年”叙事:徜徉在童年奇境的“爱丽丝”:http://www.yulujidi.com/mingrenmingyan/dushumingyan/21890.html